中华之魂.星辰谱

第291章


由延安精神哺育长大的鹏程,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着宏大的志愿。他刻苦努力,不畏艰险,创作了闻名世界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陕西省文联、作协、对外友协副主席。他先后出版的代表作还有剧本《宿舍》、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年轻的朋友》和《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选》等。他的传记被国际上收人多种名人录中。
    △白头时节忆当年的侯波——1988年9月,她与老伴徐肖冰重返延安,在宝塔山下回忆了当年的生活学习情景。她在延安生活了7年,住了3年学校,也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摄影,奠定了她一生的艺术道路。她1949年到北京中南海,为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摄影达12年之久。她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如《开国大典》、《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横渡长江》等。作品集《路》获中国图书一等奖、首界全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首届国家图书奖等。她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女导弹设计师宣平——革命先烈宣侠父的女儿。1938年3月她到延安时才4岁多。这一年的11月,当日本飞机一再轰炸延安城时,她被送到了离城60里的小草峪保育院。6岁时转到了保育院小学部即“保小”,后又转到“抗小”。1945年,她离开延安去东北,1953年去苏联留学,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副主任、七机部第三设计院总体室副主任、宇航出版社副总编、航天部707所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科技咨询公司副总经理、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科技委常委兼秘书长。1990年她被授予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国外院士,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永不忘记这段历史的贺光辉——曾任国家体改委常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贺光辉,是延安“保小”、“延中”的学生。他常说延安是个永恒的话题,那令人魂牵梦萦的中小学生活,是永远谈不完的。物质生活的艰难困苦,精神生活的富有愉快,都随着岁月流逝了,只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思念。回忆延安,总是那么温馨,那么神往,一切都充满了人世间的真情和乐趣。至今仍以所受的“正统”的马列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自豪!
    △无名英雄刘易成——刘易成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1965年调他参加卫星轨道研究并任中科院651大总体组成员。在攻坚闯关中,他和同事们一起,建立多普勒测速系统的独立测定卫星轨道的测轨方程,为发射我国第一颗卫星做到“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提供了保障。他还参与研究将原选与地球赤道夹角为42o的卫星轨道,改为近70o,省去在东北白城一带建一个新基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可发射实用卫星,节省了巨额资金,又争取了时间。
    △有过黄金般中学时代的鲍克明——1944年8月1日,由“保小”毕业升入延安中学。在延河边、桥儿沟、杨家岭、清凉山,从鲁艺的大教堂到露天教室和土窑洞;可敬可亲的老师,活泼勇敢的小伙伴……一生中多少往事都稍纵即逝,惟有这延安时期的回忆是那么真切、清晰而强烈!他在延安奠定了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苏联留学期间,曾任留苏学生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回国后历任国防部五院实习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副所长,航天部三院副总工程师、院长,航天部副部长、海南省常务副省长,中国宇航协会副理事长。1988年荣立一等功,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苦乐中总忘不了延安的张羽——他吃的是小米、南瓜、土豆饭,穿的是草鞋、土布衣,睡在土窑洞,上课在露天……最难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诚的人际关系,革命的友情,老师、同学之间的爱,党的需要就是个人志愿的信念。1944年张羽根据需要到边区富县工作,1946年10月调到新华社,1955年进北京大学学习经济,毕业后任教多年。后他调到鞍山钢铁公司任计划处长、副经理、辽宁省计委副主任、鞍钢党委书记,是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著名作家欧阳山的大女儿。坐着小马扎,膝盖当书桌,夏日与山风为伴,隆冬跟雪花嬉戏,绵延不断的黄土高原,时而被绿色装点,时而被银妆素裹,她就是在这里奠定了做人的信念,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省市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师、十佳教师、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后获得人民教师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和称号。著作有:中学语文教材《阅读》、《写作》、《作文》等。
    △“去吧,奋斗去吧”的续磊——老同盟会员续范亭的女儿。1945年4月12日在延安中学毕业前加人了中国共产党。9月2日,和延安鲁艺文学系的十几位同学,参加了开赴东北干部团中的鲁艺工作队。在土改工作中,她作为《东北日报》的记者,在深人农村采访中得知父亲病故的噩耗。她在极度悲苦中牢记着父亲的教诲:“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
    △钢铁专家蔡博——在苏联生活十年后,1949年8月跟随刘少奇回到祖国,满腔热情地投人新中国的建设。他主动要求到鞍钢工作,先后担任炼铁厂副厂长、厂长等职务。他结合实际,成功地推广运用了当时苏联的冶炼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使鞍钢炼铁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全国获得推广。他非常强调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领导组织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对鞍钢炼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炼铁技术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长制”企业管理办法是从苏联学来的,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蔡博被当作“白旗”拔掉了。“十年动乱”后,他撰写了《钢铁研究总结——炼铁科研三十年》一文,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他的名字载人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史册。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阮崇武——他小时候生活在延安,对一个尚不太懂事的孩子来讲,这一段生活无疑给他一生中打下了做人的坚实基础。1952年他赴苏联留学,1957 年毕业于莫斯科机械学院。回国后他任沈阳铸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上海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和副所长,上海市科协副秘书长,驻联邦德国大使馆科技参赞,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和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公安部部长,武警部队第一政委,国家科委副主任,劳动部部长,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他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他终生不忘延安生活,希望把经过实践而证明了的好的传统保持下去,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受命于危难中的化肥专家安常娥——1938年13岁时参加革命,1940年人党,19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肄业,1946年从事军工化工研究,1954年留苏学习大型氮肥联合企业科研技术和生产控制分析技术,1955年回国负责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化肥试验室并任该室主任兼书记。1960年调太原化肥厂任副总工程师。1965年她临危受命,到国内最大的南京化肥厂去解决催化剂生产难题。她在苏联留学时曾向教员讨教过催化剂问题,得到的回答是:“催化剂制造技术无可奉告。”中国人也是人,也有一个脑袋两只手,外国人能制造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行?12年的心灵创伤,12年的意志磨炼,她勇往直前,百折不回,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事故中寻求成功的希望。经过20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喷射法”球形氮催化剂新工艺终于在我国试验成功!
    △严于责己的林用三——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儿子。他学习刻苦,乐于助人。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随学校一起撤离。他是当时“保小”年龄最小的孩子之一,在行军路上他经常把架窝子让给生病的大哥哥、大姐姐。自己步行。他在河北参加了“光明”、“行知”、“保小”三校合并,随华北育才小学进人北京先农坛,后考人北京101中学。他参加工作后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劳动部副部长等职。但他仍像父亲一样,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黄土地的好女儿刘力贞——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刘志丹的女儿。她1929年出生,童年和少年都在土窑洞中渡过。1937年人延安“干小”,后升人“延中”、“延大”。教室也多在土窑洞里,冬天冷,夏天热,只有下雨下雪天才肯进窑内,平时在露天上课。她在学校就参加生产自救,捻毛线、织毛袜、种谷子、青菜,上山打草、挖野菜,参加秧歌队,向群众进行宣传,参加小先生活动,教老百姓识字……胡宗南进攻延安,学校改为野战医院,为她后来学医奠定了基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