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魂.星辰谱

第292章


1954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后在西安医学院、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任教。1975年任西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79年当选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娃娃老师”阮若林——1945年冬天,边区开展扫盲运动,若林被批准下乡扫盲。为了解决妇女们学文化的困难,就用在“完小”代课的津贴,买些红枣、土豆,放在火盆里烤,大娃娃背着小娃娃来上课,大娃娃坐在炕上学识字,小娃娃在姐姐的背上吃红枣、土豆,她就这样办起了娃娃识字班。婆姨们活儿忙来不了,她就送字上门,在缸上贴个“缸”字,在柴上写个“柴”字,在桌上写个“桌”字……天天登门串户教,几个月下来,妇女们也都能识百十个字。乡们都亲昵地称她“娃娃老师”。“娃娃老师”也第一次认识了中国农村,还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为她后来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她曾先后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一级编审、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
    △著名芭蕾舞剧一级编导蒋祖慧——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她1938年4岁时到延安,先人延安保育院,后进“保小”,1949年春被送到朝鲜,在著名舞蹈家崔承喜主持的舞蹈研究所学舞,后又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继续向崔承喜学舞蹈,1956年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主攻芭蕾舞编导,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团任编导。她在舞蹈园地里辛勤耕耘40多个春秋,硕果累累,先后培养出了著名演员王昆、唐莹、白淑湘、钟润良、郁蕾娣、武兆宁、冯英、王才军、张丹丹、王全兴、陈丽娥、王珊、李莹等。她献身于舞蹈艺术,只希望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人才。
    △空气动力学专家乔志德——他从事教学与翼型研究已30多个春秋。他先后担任过工程数学、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粘性流体力学以及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等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20多人,博士研究生5人。他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自己的系列化翼型,率先突破了外国的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曾7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防高温涂料发明人乌可力——乌兰夫的儿子。1939年从春天到秋天,他跟随父母跋山涉水,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穿过伊克昭盟大沙漠,行程千里来到延安。1940年秋人“保小”读书。1944年暑假从学校回来过延河,突遇上游下雨,他刚走到河中心,上游洪水咆哮着冲下来,正在危急时,周恩来骑马赶过来,把他救上岸。老一辈的关怀和期望,使他牢记心间。他参加工作后,做出很大成绩,荣获多次奖励和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发明的防高温涂料,填补了我国国防高温涂料上的空白。
    △从山沟沟走上大舞台的何枫——1940年初,经周恩来副主席的亲自安排,9岁的何枫随父母来到了延安,被送人“保小”读书。在一次晚会上,她和妹妹一同上台表演了《流亡三部曲》,台下许多师生竟泣不成声。从此,她成了校合唱队队员,后来也任过合唱团长,常指挥同学们唱《吃饭歌》。人自然科学院后,还是合唱队员。人“延中”后,与“鲁艺”同在一条山沟里,有机会和“鲁艺”的学生一起练声、练唱,常看大哥哥、大姐姐们排戏、唱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播下了革命文艺的种子。1945年,年仅15岁的何枫,参加了太岳军区文工团,被誉为“战地百灵”。终于成长为武汉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又学习又玩耍的金德崇― 他是“保小”、“延中”的学生。他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学院,曾任石油部地质勘探研究院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在他的一生中,始终把毛主席给他的题词,作为他生活学习的座右铭。在一年春节,他跟随父亲去给中央首长拜年,有个阿姨送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本,他去找毛主席题词。毛主席间他欢喜什么?他说喜欢玩。毛主席问他还喜欢什么?他说爱读书。毛主席就在他的小本上题写了“又学习,又玩耍”六个大字。
    △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者师秋朗——徐老倡导创办的延安鲁迅师范学校第五期学生。她当时在校用的教材,就是徐老编的。徐老对人的热情诚恳,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处处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的精神,给她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徐老的乐观主义精神、艰苦朴素、以苦为乐、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的品德,一直教育着她。受党和毛主席及革命人民尊敬的徐老永远活在她心里,多少年来,她一直在研究徐老的教育思想,建立了“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并出版了《现代圣人徐特立》的专著。她还抽时间帮助父亲完成著名的《峰与谷——师哲回忆录》一书,并主编出版了《心向延安》。
    △无私无畏的马探雄——他在“保小”时,因他力气大,手脚灵,腰板硬,干力气活比谁都主动。开荒种地、抬水浇菜、大扫除,他总是干在前,成为名闻全校的“三马雄”。1945年人“延中”后,连续几个学期都被选为班长。1947年学校改为后方医院后被分配做护士。我军攻打榆林时,他组织护送伤员两天两夜没合眼。沙家店战役时,16岁的探雄能和成人一样抬担架,感动得伤员掉了泪。在朝鲜战场上,主动执勤,代战友夜间巡逻放哨,危机时刻抢着护送伤员。他带病忘我工作,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最后在战友劝说、首长命令下才住进了医院。但谁也没想到,他住院的当天夜里,就悄悄地走了。在朝鲜一片青翠长绿的松林里,荣获“人民功臣”奖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马探雄同志,永远安卧在那里。
    △给了我母爱的大姐马新如——我叫欧阳志丹,在延安出世时便没有了父亲,不久母亲也遗弃我改嫁了。党把我送进了延安保育院,后又进了“保小”。从小失去父母的孩子有一种孤独感,经常自卑地怨恨自己的命运。我在“保小”时常望着天空发呆,向白云发问:“你在高空到处飘舞,可看见我的亲人在哪里?”白云不回答,我就望着天空哭泣。有一天,一位大姐姐擦干了我的眼泪,从此我就成了她的小尾巴,她给了我无比温暖的母爱。姐姐毕业离校好多年后,我才知道她是马文瑞的大女儿。在“文革”动乱的年代,我和姐姐都在受难,而姐姐还是教导我勇敢地生活下去。当我失去信心时,姐姐给我勇气和力量,我能有这样好的“姐姐母亲”,是多么幸运啊!
    △军团的儿子徐文伯——1937年出生在红军第十五军团。是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党和人民把他哺育成长起来的。他在北京101中学上学的时候,就是全校的好学生,被大家选为学生会主席。他参加工作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仍然不忘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还亲自带领文艺战士重走长征路,深人农村、基层进行文艺演出。
    △革命先辈白坚的儿子白克明——1943年在陕北佳县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回老家。1944年他被接回来送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解放战争时又随父亲转战东北,1948年又第二次被送进洛杉矶托儿所,1950年入北京育英小学,1955年毕业后考人101中学,后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6年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父亲受审查,他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五七”干校一年半,后又到冶金地质局、陕西国防工办、北京二机部、教育部、国家教委、中宣部、中央办公厅,曾任办公厅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河北省委书记。
    △革命先辈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听他的名字,就知道他出生在太行山。在战争年代,父母无力抚养他,只好把他送到延安托朱总司令夫妇照顾。朱总司令和康克清也忙,只好送他上洛杉矶托儿所。淮海战役后,太行才被接到父母身旁。进北京后,太行被送进“八一”小学,毕业后先后考人北京师大二附中(即101中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像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他牢记父亲的教导:“要老老实实地办事。”在空军最高学府——空军指挥学院任研究部部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革命先辈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从小生活在延安,革命圣地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在圆明园的学习和生活,使他在这革命熔炉里增进了学业,锤炼了思想。在革命部队里,他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进,飞上了蓝天,出任了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永记父亲教诲的萧永定——他1931年在上海出生的时候,他父亲远在白色恐怖包围下的闽西红色根据地。父亲用他所在的地名“永定”为儿子命名,寄托了一位共产党员对无法见面的儿子的思念和深情。在萧永定童年的记忆里,“父亲”这个词和他的名字“萧劲光”一样,抽象而又陌生。从苏联留学归来后,一直在经济战线搞科技工作,不断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他亲眼看到父亲为了海军建设所做的艰苦的调查研究,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