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第72章


赵奢抢先占据有利地形,击响枹鼓①,赵军居高临下出击,秦军不敌,丢盔弃甲而逃,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此战成为天下名将,被封为马服君②,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从此秦国不敢轻易犯赵。
  ①枹鼓:鼓槌与鼓。古时作战,击鼓是进军的号令。春秋战国时代,通常由主帅亲掌枹鼓,后世军中专门配备一人主掌枹鼓。
  ②马服山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因以为号。由于赵奢受封“马服君”,其子孙遂以“马服”为姓,后改单姓“马”,是马姓的重要来源。
  秦国的国势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强行收回穰侯魏冉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魏国人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又将舅舅华阳君毕戎以及两个亲弟弟泾阳君赵市、高陵君赵骊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其再干预朝政。此时,秦昭襄王已经五十九岁,白发苍苍,终于成为了真正君临天下的秦王。
  范雎原是魏国大夫须贾舍人,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为齐王所器重,私下赠予其黄金。归国后,须贾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相国魏齐,魏齐怀疑范雎私通齐国,派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范雎被打得遍体鳞伤,肋折齿落,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辩说无用,便屏息僵卧,佯装死去。魏齐遂命仆人将范雎扔到茅厕中,让众宾客轮番向尸首撒溺,以戒后人。范雎咬牙强挺,等到身边只剩下一名看守时,便悄悄哀求道:“我伤重如此,再无生理。如果你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他日定当以重金酬谢。”看守见他可怜,又贪利,便报过魏齐后,将范雎扔到荒郊野外,范雎这才得以脱身。他后来靠秦国大夫王稽引荐给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强干弱枝”之计,深合秦王心意,引为知己。
  范雎势炎日隆,在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难忘昔日之恨,理所当然地要报复魏国。魏国相国魏齐听说范雎不死,还当上了秦国丞相,秦王对其言听计从,知道大事不妙,立即弃相印逃到赵国,投到好友平原君赵胜门下。
  此时赵惠文王已死,太子赵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秦昭襄王遂写信给新赵王,索要魏齐人头,但平原君赵胜无论如何都不肯承认魏齐藏在自己府中。秦昭襄王无奈,遂邀请赵胜到秦国做客。相国虞卿不同意赵胜入秦,但赵孝成王新即王位,畏惧秦国,强命赵胜随秦国使者入秦。
  赵胜来到秦国后,秦昭襄王热忱款待,酒酣之时,又提起魏齐一事。赵胜道:“人们富贵时交朋友,是为了贫贱之时;富足时交朋友,则是为了贫穷之时。魏齐是臣的朋友,如果真在臣府上,臣也不忍心将他献出来,何况他根本就不在臣府中。”
  秦昭襄王听后再也忍无可忍,下令将赵胜抓起来,软禁在赵国驿馆中。又派人送信给赵孝成王,扬言要亲自带兵攻打赵国,不割下魏齐人头誓不罢休。
  赵孝成王权衡利弊,不愿意因保护外人而失去本国的镇国公子,遂派兵包围了平原君府邸。平原君家臣怕败坏平原君的声名,半夜偷偷放走了魏齐。魏齐走投无路,只得投奔了赵国相国虞卿。虞卿叹道:“赵王畏秦,甚于豺虎,无论如何是劝不听的。”干脆舍弃相印,与魏齐一起逃出赵国,来到魏国王都大梁,预备依附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威名远扬。他虽是平原君赵胜的内弟,但听到来投奔的是正被秦国追捕的魏齐,心中不免有所犹豫,怕因此祸及魏国。魏齐一气之下拔剑自杀,等到虞卿终于说服魏无忌出来接见时,却已经迟了一步。虞卿从此隐居山林,潜心著书,再不过问政事。
  此时,赵国追兵已然赶到,当场砍下魏齐的人头,函封送往秦国。秦昭襄王却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对赵国使者冷嘲热讽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赵国占着和氏璧不肯放手,难道还想称霸中原么?”
  赵孝成王无可奈何,只得又派人将和氏璧送去咸阳。秦王这才心满意足,下令释放平原君赵胜回国。
  02
  这一日,咸阳深宫中终于传出宣太后病危的消息。再不可一世的人物,也敌不过时光无情的双手,老态龙钟的江芈也终于被岁月打倒了,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
  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分不清是白天还是晚上。医师来了,巫觋来了,大臣来了,秦王也来了,她却不愿意见到他们的脸,赶走了所有的人。人生下来是一个人,走的时候也该是孤单的。她并不畏惧死亡,相反,她心中其实一直在暗暗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她早已在临潼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陵墓中除了布满模仿秦军军阵的兵马俑①外,还埋葬着她今生唯一爱过的人,一旦她生命之火熄灭,将会被运去那里与他合葬。
  ①此兵马俑即指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代兵马俑。虽然公论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但因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所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也是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朝“尚黑”的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不少陶俑身上刻有一个“芈”字,因而有人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实为秦始皇高祖母宣太后。本小说采用此观点。事实上,宣太后与夫君秦惠王并没有安葬在一处,秦惠王葬在咸阳以北的公陵,宣太后葬在临潼,距离骊山秦始皇陵不远。
  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她心中还是感到了莫名的失落和惆怅。是因为被亲生儿子夺走了朝政大权么?是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中意的男宠么?还是因为她担心在另一个世界与他相遇时,他已经认不出自己衰老的容颜?
  肉体的痛苦似乎一下子减轻多了,现在的她只觉得非常非常的累,疲倦如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无可回避,无以抵挡,只任由眼前一切朦胧起来。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恍恍惚惚间,有人来到了她的床边,依稀就是孟说。高大威猛的身影在灯烛的映照中晃动着,像是一个不真实的幻影。他俯下身子,轻声叫道:“太后。”
  江芈欣然道:“终于见到你了!我生怕我会忘记你的样子。你是特意来接我的么?唉,我太老了,你还是这般年轻,希望不会吓着你。”来人道:“太后,臣是赵奢。”
  江芈惊讶地“啊”了一声,道:“是赵奢么?你来做什么?”赵奢道:“秦王写信给我国大王,说太后病重,临死前只希望看到一璧一人,璧就是和氏璧,人就是下臣。我国大王不敢违抗秦王,所以命臣来秦国献璧。”
  江芈已是弥留之际,愣了好半晌,才领悟赵奢话中之意,叹道:“你被秦王骗了!而今你已经是名震天下的马服君,你来了秦国,怕再也回不去了。”赵奢道:“臣知道。”
  江芈道:“那么你还是义无反顾么?”赵奢道:“我国大王有命,臣自当遵从。”顿了顿,又道:“况且,臣也是真心牵挂太后,就算因此而死在咸阳,臣也绝不后悔。”一边说着,一边从木盒中取出那块天下至宝和氏璧来。
  寝宫中的灯烛陡然熄灭。片刻的黯淡后,玉璧发出温柔的光芒,重新照亮了四周,空灵而清幽,仿若皎洁的月光徜徉大地。
  尘世千古,月色千古。所有的故事,无论悲怆,还是凝重,都会化作岁月的浪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的情感,无论凄婉,还是缠绵,都会化作天边的流星,消散于深邃的夜空中。只有这月色,一如千年的皎洁,人沐浴在清朗的月光里,心也沉寂。
  江芈布满皱纹的脸上一下子生动起来,两朵红晕升起,已然黯淡的双眸里倏地闪射出奇异的光彩,隐约能看到昔日绝代美人的芳华。
  记忆的闸门哗然开启,那些逝去的往昔如潮水般地重新涌现,在四周亲切地凝望着她,如此清晰,如此妍丽,就像楚国纪山上一望无际的桃花。数十年的岁月,居然没有抹平什么。这片记忆之海如此博大,只能用浩瀚深远的云梦泽来形容它。她不用闭上眼睛,就能够看到那些记忆——锦团花簇,陆离斑驳,五彩缤纷,华彩夺目。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她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安宁,迫不及待地要去见他了呀。
  附篇 风风雨雨和氏璧
  吴蔚/文
  和氏璧史称“天下所共传宝也”,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涵。
  《和氏璧》小说中关于“卞和献玉”、“令尹失璧”以及后来的“完璧归赵”等故事均为史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丞相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雕刻则由咸阳著名玉工孙寿完成。
  玉玺玺体方圆四寸,钮呈五螭五虎盘踞形状——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黄色龙,是神圣之物;虎则是威猛的象征。这两样最能体现皇帝的独尊地位和权威。这块玉玺自雕成之日起,便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被隆重供奉在咸阳皇宫的符节台上,号称“传国之宝”、“国之重器”,成为中国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全国,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