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48章


这样一个完全相反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的广州市解放北路以西,中山六路以北,人民北路以东的一片地区,因为古寺众多而闻名。其中有以花塔而知名的六榕寺,以光塔而著名的伊斯兰教的怀圣寺。最古老的则数光孝寺。光孝寺,据说吴的骑都尉虞翻左迁之后,在这栋南越王的旧宅居住。当时人们称这座府宅为“虞苑”。博学的虞翻在这里讲学,云集了数百名弟子。之后,不知道孙权对他哪里不满意,又将他贬谪到苍梧郡的猛陵。苍梧位于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附近,更加靠近边境。虞翻在七十岁时故去,他的遗属被允许回到江南。虞翻的遗孀便施舍了南海的旧宅,这里后来也就成了佛寺。起初似乎叫“制止王园寺”。四世纪末的克什米尔僧人昙摩耶舍和五世纪初期的求那跋陀罗等人在这里创建了道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这里改名为“乾明法性寺”,武则天时代则称为“大云寺”。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第五次前往日本航海失败的鉴真和尚漂流到了海南岛,拜访了这座寺院。《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鉴真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春天,登坛给信徒受戒。到了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5年),才被改名为“光孝寺”。
挥泪斩马谡

阴历五月正值盛夏时节。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的夏天尤为酷热。在洛阳的嘉福殿内,魏文帝曹丕躺在病榻上。他袒胸露乳,痛苦地喘着粗气。由于发着高烧,他浑身浸透了汗水。两名宫女手执大团扇为他扇着风,但曹丕仍然热得苦不堪言,发出“哼哼”的呻吟声。他的胸前渗出大滴的汗珠,胸部在剧烈地起伏着。
“唤叡儿来!”曹丕止住呻吟,尽力用清晰的声音说。曹叡是他的长子。十九岁那年,他抢夺了袁熙的妻子甄氏。二十一岁时甄氏给他生下了曹叡。
“遵旨!马上去请。”宦官跪倒在地,磕过头后一路小跑出了寝宫。
曹丕的弟弟曹植暗中对嫂夫人甄氏示好,甄氏也对小叔怀有好意,向他泄露过绝密情报,想要保护他的生命安全。曹丕得知此事后杀了甄氏。病榻上的曹丕,依旧在不断地呻吟着。酷暑时而会让他昏迷——在呻吟的间隙里,他还说着胡话。“原谅我!原谅我……”他在乞求谁的原谅?人们偷偷猜测他在乞求五年前被他杀死的妻子甄氏的原谅。
但是,饱受酷热折磨的曹丕,他那混沌的大脑中浮现的并不是亡妻的面容,而是一片绿色的草原。那是他乘马疾驰时看到的草原。在一片绿色之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两个茶色的小点,一大一小。曹丕伸出右臂,握上拳头,向肩部探去。
“陛下想要做什么?”宦官问道。看上去曹丕好像有什么要求似的。
其实曹丕迷迷糊糊地想要搭弓射箭。原来,那两个茶色的小点是麋鹿。大的是母鹿,小的是子鹿。就在前些时日,曹丕曾经出游狩猎。当年正月他领兵南下征讨东吴,因为对方守备森严,加之天寒地冻,一仗未打便退回了洛阳。狩猎是在退兵之后的第二个月,至今刚刚过了三个月。曹丕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母鹿。当时,其子曹叡也在身旁。
“叡儿,快来射那头子鹿!”他向儿子喊道。曹叡平时总是迅速应答,这次却没有作声。曹丕揽住缰绳,停马回头看,看见儿子曹叡正在马上啜泣,大滴的泪珠顺着面颊滚落下来,曹叡正在用手背擦着眼泪。
“怎么了?”曹丕问道。
“父皇射死母鹿就可以了!我不忍心再杀死失去母亲的小鹿了。”刚满二十岁的曹叡答道。曹叡的生母甄氏被父亲曹丕杀死了。儿子回答时饱含的深情,让身为诗人的曹丕不能无动于衷。
“好吧,那就不射了。”曹丕扔掉了手中的弓箭。这对于一向处事冷静的曹丕来说实属罕见。他连眉头也没有皱一下就夺取了大汉天下。他的那种冷酷更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因而才被选为继承人。就连像曹操那样的现实主义者也百般踌躇,没有亲自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天下据为己有。
曹丕毕竟也是人。不,其实他有着比常人更强的心理感受。他处事果断,不为习俗和禁忌所累。但是,说到他那冷酷的性格,表演成分比实际上大得多。因为他看出父亲选择继承人时是以冷酷无情作为基准的。扔掉弓箭后,曹丕用脚蹬着马的腹部,扬起沙尘,疾驰而去。曹丕心中不无感伤。纵马疾驰的时候,他想起了甄氏。若是那时没有杀她,又会如何?
五年前,他宠爱一位年轻女子郭氏。为了将郭氏立为皇后,必须处理甄氏。一不做二不休的曹丕,最终将甄氏赐死。曹丕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是同父异母,偏偏皇后郭氏未曾生子,因而九个儿子便拥有平等的皇位继承权。“慢慢观察他们的资质,然后再定夺继承人,不必着急。”曹丕心想。长子曹叡刚刚二十岁,剩下的八个更加年幼,判断他们的资质还为时尚早。因而他一直没有立皇太子。虽说不用着急,但好像不急不行了。这次的高烧非同小可,曹丕本人也心知肚明。即使痊愈了,也要先立太子,以备不测。
“还是选择叡儿吧!”他传见曹叡,是要立他为太子。他在胡话中说的“原谅我”想表达的是对曹叡的歉意。他命令曹叡射杀小鹿,是多么不近人情!
围在病榻前的权臣们面面相觑,因为文帝从来没有给谁道过歉。他犯了错,即使自己心知肚明,也不会开口道歉。皇帝金口玉言,一旦说出去的话就不能取消,也不能更改。只不过曹丕并不是因为当了皇帝才这样,而是他本身的性格使然。他生性雷厉风行,不管结果如何,事后他都不会反悔。正如父亲曹操所赏识的,曹丕行事果断,敢取敢舍。然而,就是从这样的曹丕的口中,说出了“原谅我”这句话。有些反常——据说人在弥留之际往往表现出异常来。
陛下是命不久矣了吗?重臣们心中暗想。

雍丘位于现在河南省开封市附近。皇弟曹植被转封为雍丘王。曹植失去了像丁仪兄弟和杨修这样的心腹,仿佛一只断了翼的鸟儿。即便如此,朝廷也对他处处提防,派能人去监视他。虽说是王侯,徒有虚名而已,俸禄也少得可怜。史书也记载说“等同匹夫”,实际上连平民百姓都不如,因为他无法摆脱朝廷派来的监国谒者的监视。这一时代的王侯,一心想当平民百姓,来争取更多的人身自由,但是却不允许摆脱皇家的身份。
“哎,竟然如此可怜……”去年十二月,文帝曹丕在远征东吴归来的途中路过雍丘,目睹了弟弟曹植所处的悲惨境地,他也认为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的食邑。雍丘离都城洛阳并不远。急使快马加鞭,在文帝驾崩的两日之后将讣告传到了这里。
围绕继承父业激烈竞争的兄长故去了。曹植作为竞争的失败者,被封到土地贫瘠的雍丘,或者不如说是被流放至此。获胜的兄长曹丕,却在维持肉体生命的斗争中败给了曹植。曹植对其兄长的印象谈不上好,但在心底一直对他敬爱有加。收到噩耗之时,他的泪水便夺眶而出。使节回去以后,曹植失声痛哭。
“为何不当着使节的面哭泣?”防辅监国询问道。皇弟的痛哭如果传到朝廷,会对以后的处境有利。
“一开始过于悲伤,以至于哭不出声来。”曹植答道。曹植悼念兄长之死的诔文一直流传至今:“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崩山殒霜,阳精薄景,五纬错行。百姓吁嗟,万国悲伤。”诔文开篇描述了失去光明的悲愤心情。然而整篇悼文却隐含着这样一种悲哀:明明是同一血脉的兄弟,却不能公开表达骨肉之情。
文帝临终时,托孤的名单中没有曹植的名字。被召到病榻前的是大将军曹真、镇东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仲达这几个人。曹丕将辅佐皇太子之事托付给他们。“将后宫的淑媛、昭仪和贵人都放回去吧……”这是文帝意识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淑媛、昭仪和贵人是他亲手安排的后宫职位。他到底也是人,直到最后时刻还惦记着那些曾与他同欢的女人。
文帝于六月戊寅日下葬于首阳陵。大葬之日,新皇帝曹叡想去首阳山送葬,但因曹真和陈群等人的劝谏最终未能如愿。有关他不给父亲送葬的事,后人有各种评价。曹真等人反对的理由是:“天气炎热,龙体欠安。陛下乃一国之主,务请自重。”但逢大葬,敌人必然蠢蠢欲动。专制君主的死,会大大动摇该国的政权中心。引起敌国觊觎,也是兵之常道。
当年八月,孙权举兵攻打江夏。江夏太守名叫文聘,曾经是刘表的部将。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了前来进攻的曹操。当时,文聘没有与刘琮采取共同行动。曹操渡过汉水后,最终还是投降了曹操。
“仲业(文聘的字)是不是迟到了,为何来迟?”曹操对迟来投降的仲业责问道。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文聘直言答道。文聘毫不隐讳地说出了他想抵抗曹操的话。曹操爱其刚直,后来委以重任。
在讨伐关羽时,文聘立下赫赫战功,获得讨逆将军的封号,之后又转任江夏太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