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50章


“先帝也将后事托付给了我。”这成了李严的口头禅,他也引以为豪。当他读了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段时,当然会表现出不悦,因为诸葛亮只认为刘备将后事托付给他一人。“是把我忘了吧……孔明竟然置我于不顾……”李严颇感遗憾。
如果李严被召回首都成都,委以留守的重任,他或许也会心满意足。但是,留守成都的重任却落在了蒋琬、张裔和费祎等人的身上。江州算是陪都。拿日本打个比方,委任他守卫的不是首都东京,而是大阪。“迟早有一天,我要让你看看我的能耐……让你知道知道先主为何要将大事托付给我……”李严自言自语道。势单力薄的蜀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付魏国和吴国。然而蜀国内部却出现了分裂的征兆。

“戏演得蛮好的……竟然赠送这种东西。”司马仲达坐在椅子上边捋胡须边说道,他的胡须跟关羽比起来略显逊色。不过,虽然不如关羽的浓密,却很绵长,如果说关羽的胡须是刚髯,那仲达的胡须就像丝绸一样柔软了。
“说实话,是我劝孟达那样做的。”站在仲达面前的男子回答道。
“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啊。玉玦、织成的障扇,还有苏合香。”仲达点点头笑了。玉玦是圆形玉,有一个豁口,没有完全封闭。玦的发音与“决”字相同,表示决断的意思。鸿门宴上范增曾经三次向项羽举示自己的玉玦,督促项羽当机立断,杀掉刘邦。这个故事颇为有名。所谓的织成的障扇,就是带有刺绣的长柄大扇,“成”是计划和准备全部就绪的意思。苏合香是用南方的一种植物制成的香料。所谓“合”自然指的是联合或者“合而为一”,也带有成功的意思。
“已下定决心。由魏国倒戈回蜀国,并做好了全部计划,必能成事。”孟达用这三份礼物向孔明传达自己的意思。
“尽量多让他故弄玄虚。一旦开始掩饰秘密,秘密自然就会泄露了。”
“是因为故弄玄虚显得很不自然吧……对了,证据在哪里?”
“我早有准备,在这里……”这个人从怀里取出一个纸包。
司马仲达接过来,两眼放光道:“啊,密信吗?”
“是副本。”
“副本足够了。”司马仲达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新城位于汉中和荆州的交界处,蜀国同中原的魏国交战,若能够占领这块土地便会极为有利。相反,倘若魏国控制新城,那么蜀军的行动将会受到限制。蜀魏双方都要力争新城,孟达就驻守在此处。八年前,孟达由蜀国投靠了魏国,因此现在新城算是魏国的势力范围。蜀国的孔明打算再次把孟达争取到蜀国来。曹丕死后,孟达在魏国的几个朋友也相继过世。与他亲善的恒阶和夏侯尚都已经死了,反而在蜀国还有许多亲戚朋友。于是,孔明趁机来归劝孟达。决断、计划、联合——孟达把这三份礼物送给了孔明。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但还是被魏国知道了。
此刻站在司马仲达面前汇报孟达叛变的人是谁?他就是不断潜入洛阳替孟达获取情报的心腹。出使洛阳之际,他却投靠了司马仲达。这个人准备好了上述三份礼物之后,又前往洛阳打探消息,途中他去了荆州的宛城。被破格提拔为骠骑将军的名将司马仲达便在宛城。
司马仲达深知魏蜀一旦开战,新城将成为相当重要的军事基地,因此必须确保新城掌握在魏国手中,然而仲达总感觉孟达摇摆不定。当初他由蜀国投靠曹魏,因为相貌出众而受先帝曹丕宠爱。这种人真的值得信赖吗?很难说。
“新城必须由魏国的嫡系控制。”司马仲达深知这是蜀国和魏国大战的关键。不过,要想将地方诸侯孟达由领地转移到其他地方并不容易。最好的做法是促使孟达生出二心,再以此为由派兵直接夺取新城。于是,仲达便命令孟达的心腹劝说孟达“叛归蜀国”,并且拿到他要反叛的证据。
“干得好!明日你再来,我重重有赏。”司马仲达说。
“多谢大人。”男子深施一礼,退出了骠骑将军府。因为是秘密报告,所以选择在夜间。那天夜里没有月亮,满天繁星仿佛就要散落地上一般。“星空真漂亮啊。”男子望了望夜空,随后弓腰缩头,沿着骠骑将军府的白墙快步前行。
“站住!”后面传来一声大喊,男子一惊,回过头去。
“啊,是你啊!”男子看到身后站着经常在新城孟达官邸看到的剑师。这位剑师单手提刀。
“近来孟达将军发觉你小子行踪诡异,所以派我前来调查。你已将新城的秘密泄露给骠骑将军了吧。不可饶恕,拿命来!”剑师说完,当头便是一刀——鲜血溅上了白墙。剑师把满是鲜血的刀扔在草丛里,随即快步离去,在附近不远处的树林中拴着马。飞奔上马之后,快马加鞭直奔新城。
宛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从那里到新城只有不到六百里的距离。剑师半日一换马,三天之后到达了新城。
“仲达知道了?”孟达大吃一惊。竟然被最可怕的人知道了!不过他还是打起精神说道:“就算是仲达,也不能不请示皇帝就擅自举兵攻击自家的太守。他得先去洛阳上奏天子。况且宛城兵力不足,无论如何都要在洛阳集结军队,然后才能来上庸。再快也需要至少一个月,那时候我上庸的人马早就整顿完毕了。我决定归顺蜀国,也是因为算到了这一点。好了,姑且先派急使去蜀国,向孔明求援。”
然而就在剑师抵达新城的五日后,探马飞报孟达:“魏国大军兵临城下!”
“这,这怎么可能……”孟达张口结舌。
“千真万确,主帅正是司马仲达。”
太快了!孟达咬紧了双唇,他认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司马仲达并没有如孟达所考虑的那样赶去洛阳。危急时刻不征求皇帝的许可,独自做出决断也是可以的。自从孔明的《出师表》传世之后,魏国就向宛城增加了兵力。所以,即使不在洛阳集结兵力,也能够临时编成远征军。蜀国注意到魏军正在从宛城向新城迅猛进兵,便派小股部队出木兰塞,试图妨碍魏国进军,但魏军轻易便将他们冲散了。同蜀国有同盟关系的吴国也向西城的安桥出兵,打算牵制敌军,但是几乎没有起到牵制效果,本来吴国出兵也只不过碍于情面而已。
决定孟达命运的时刻到了。魏国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正月,司马仲达围困新城的第十六日,新城陷落,叛将孟达被斩首。“该死的孔明,为何不派援军?”到最后让孟达最为咬牙切齿的,乃是孔明违约。劝他叛魏的是孔明,蜀国也保证过欢迎孟达归顺。可是,孟达被围攻的时候,蜀国却见死不救。

诸葛孔明坐镇汉中。汉中如今已划入蜀国的版图,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这块土地一直都是五斗米道控制的宗教地区。这里的百姓大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不过,同三十年前相比,这块土地上的五斗米道明显带有佛教的色彩。漂泊在外、与佛教多有接触的教母少容不断向汉中的本部转授佛教的教义。其子张鲁则在汉中将其适当地融入五斗米道之中。
宗教地区汉中如今已渐渐转化为军事基地。汉中因位于汉水一带而得名。沿汉水顺流而下,就到了上庸,也就是新城。这里是面向中原进攻洛阳的必经之路,但是确保这条路线畅通必须以孟达倒戈为前提,而司马仲达的果断进攻却将上庸完全控制在魏国手中。于是,只剩下由汉中北上,经渭水一线向东进攻魏国的路线了。问题是到底在哪个地点渡过渭水一线?既是向东进军,有人认为应当尽可能选择靠东的路线。
汉中北面绵亘着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要想到达渭水,就必须穿过峡谷。蜀军会走哪个峡谷?魏国的探马时刻注意着蜀军的动向,不敢有丝毫懈怠。接到诸葛孔明亲自率兵北上的消息,魏国在洛阳的宫殿里召开重臣会议。
明帝说:“朕打算御驾亲征。”魏明帝曹叡才智过人,他只比蜀国的刘禅年长一岁,二人资质却有天壤之别。不过,明帝亲征的打算在散骑常侍孙资的反对下取消了。
孙资精通地理,主张固守要害之地,借地利挫败出击的敌军。“蜀国没有可进攻的土地,应该等它自取灭亡。击溃来犯之敌,这才是良策。”当年曹操在攻打汉中的时候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明白了。”明帝取消亲征,改派大将军曹真和右将军张郃向西进发。
汉中也召开了作战会议。担任丞相司马一职的魏延积极献计献策。魏延自从跟随刘备以来,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因此获得镇北将军的称号。关羽和张飞去世以后,领导蜀国军队的重任便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秦岭山脉中的山谷大小各异,但能够容纳大军通过的山谷数量有限。有一万兵能通过的山谷,有只能容纳五千人通过的山谷,也有的山谷只能容两千人通过。
“请丞相授我五千精兵,穿越子午道,十日之内,必定攻进长安。”魏延说道。这个名为子午道的山谷并不宽敞。不过,此地靠近东面,正如魏延所说,只要越过子午道,长安便近在咫尺了。“期间,请丞相穿越斜谷,直取长安,在那里合兵一处,平定关中指日可待。”斜谷是较大的山谷,可以通过大军,不过比起子午道来更靠近西面。
“棘手啊……”孔明心中不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