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52章


汉主刘禅做出决定。连佯攻作战的赵云也由镇东将军贬为低一级的镇军将军。
“只有斩首……”孔明闭上眼睛——马谡之罪,除此之外再无他法。为了蜀国的未来,马谡不能活。孔明爱惜马谡的才能,蜀国无人不知。正因为如此,才不能赦他。“被丞相喜爱便可免除死罪。”喜欢说长道短的人定会散布这种闲言碎语。若果真如此,蜀国的军政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孔明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李严的身影。李严身为手握国政大权的人物,常常不遵从丞相的指令。这次若是不杀马谡,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可以“依马谡之前例”为自己开脱。
“纵使挥泪,也要斩马谡……”孔明低声自语。
马谡下狱,由狱吏将其处斩。孔明亲手为马谡下葬。他在马谡的灵前痛哭不已。孔明在世之时,一直对马谡的家人加以照顾。这是一次令人悲痛的返程。孔明与许多灵柩一同返回了成都。灵柩之中也有马谡的棺椁。
“兵粮……不,兵粮如何运送,是个大问题。”觐见过天子之后,孔明坐在回府的车中,抱着胳膊自言自语。他已经在考虑下一场战争了。处斩马谡使得军中贯彻了信赏必罚的原则,在作战指挥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不过,这次战争中让他最为头疼的还是兵粮的输送,比他当初预想的困难得多。下次战争之前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到家后,孔明从车上下来,走进家门。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门前站着自己的妻子,怀中还抱着一个婴孩。“啊……我们的孩子出生了啊……”在汉中的时候,孔明接到消息,说妻子生了一个男婴。他年近五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当初他还以为自己不会再有孩子,想从身在吴国的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他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养子,可惜诸葛乔几年前夭折了。
男孩出生本应是大喜,孔明却把这件事情彻底忘了。街亭失利对他打击太深,直到看见自己的儿子,他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反常。
“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样会沉迷失自我啊……”诸葛孔明对自己说。
作者曰
六朝的故事集《世说新语》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意思是说,魏武帝曹操死后,文帝曹丕把武帝的宫女全都留下来侍奉自己。到文帝病重的时候,他的母亲卞后去探病,一进内室,看见侍奉的都是从前曹操宠爱的宫女。太后就问她们:“你们是什么时候过来的?”宫女回答:“是先帝驾崩的时候过来的。”太后感到很惊讶,从此便不再去探病,她叹息道:“狗鼠也不吃你吃剩的东西,确是该死呀!”文帝去世时,太后竟也没掉一滴眼泪。对于夺取汉朝天下的曹丕,世人总将他视为恶人,所以编出许多类似的逸事。正史记载,曹丕临终前解散了后宫所有宫女,将她们打发回家。上述故事大约是受到这一启发而创作的吧。
正史《三国志》中将曹操、曹丕、曹叡等魏国君主之死称为“崩”,将蜀国刘备之死称为“殂”,将吴国孙权之死称为“薨”,这是因为作者将魏国视为正统,然后依次是蜀、吴两国。不过,在《资治通鉴》中,三者都用了“殂”字。因为《资治通鉴》原则上只称统一天下的皇帝之死为“崩”,分裂时期的皇帝之死只用“殂”,而“薨”字则用于称呼诸侯之死。
马谡被斩时三十九岁,诸葛孔明四十八岁。三国初期的英雄豪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进入了新人活跃的时代。
丞相奔忙

渭水南岸、秦岭北麓附近,已进入盛夏时节。日落之后,骄阳的余热仍未消退,酷暑难耐的夜晚持续了数日。今天早上雷雨大作,正午前又是晴空万里,是个难得的舒爽天气。诸葛孔明望着右手边的太白山,向东面走去。他能感觉到草鞋底沾上了今晨的雨水。他头上扎着一块夏天用的薄头巾,一副轻装打扮,丝毫看不出是一国丞相。他连一个随从都没带,只身一人走在路上。
时值街亭战役之后的第二年(公元229年)。这一年春天,孔明向甘肃的武都和阴平两郡出兵,目的是要把居住在那里的羌族人拉拢过来。魏国派遣大将郭淮前来防范,但是蜀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然,虽说叫作胜利,也只是小规模的局部胜利,远远不能挽回前年街亭一战的大败。不过,通过这一场小小的胜利,孔明得以重返丞相之位。
丞相步履轻盈,并不是因为他沉醉在局部胜利的喜悦之中。相比于夺取土地,能够得到当地的民心才更让人欣喜。几天前,孔明召开一个宴会,招待阴平羌族的族长。大家都敞开心扉,直言不讳。临别之际,他们紧紧握住孔明的手,泪流满面地说:“丞相何时再来?请尽早回来啊!”一位白发苍苍的族长双眼通红,一边说着一边握着孔明的手,不舍得松开。孔明每次想起这个情景就心情愉悦,脚步也变得更轻快了。“一定会回来的!”临别之时孔明握着老族长的手,做出了承诺。这并不只是安慰人的话,他确实打算很快回来。
在日后的蜀魏之战中,蜀汉此次占领的武都和阴平等地会成为自己的后方基地。今后选择哪里作为前线阵地呢?孔明此次东行,就是为了物色这样的阵地。当然,下一场战争不知道将是多少年后的事情,不过孔明还是要事先仔细视察一番周围的情势。他在地图上选了几处候选地点,而他此刻双脚所踏的正是其中之一,他想要亲眼看一看。
五丈原——非常合适的候选地点。此刻的孔明正走在五丈原的土地上,他身穿的当然是便装。这一带属于魏国的势力范围,当然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之所以不带随从,也是这个原因。孔明只是信步而行,并没有专心查看地形,其实他另有目的。孔明的怀中揣着一封措辞精妙的介绍信。五丈原名义上属于魏国,但其实处在蜀魏两国交界处,魏国对这里的控制并不强。话虽如此,说不定也会碰到盘问或是搜身的情况。孔明事先备下介绍信,也是为了不时之需。
“啊,在那里。”孔明停住脚步,轻声说道。他认出了应该递交介绍信的地方。乍一看,那里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他向村中最漂亮的房子走去。
有一股奇特的味道,好像在温泉附近闻到的味道。
“这是制作玻璃的味道吗?”孔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玻璃透明又闪闪发光,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它既不是金属,也不是陶瓷。据说原产地不是中国,是从遥远的西方运到中国来的。
“玻璃的产地还在西域的西面。”孔明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不过作为五斗米道的使节来到成都的陈潜曾经对他说:“康国人由西方运来一部分原料,在长安附近一个叫五丈原的地方秘密加工玻璃,再把这些玻璃当作从西方运过来的东西出售。”
玻璃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又容易破碎,长途运输很困难。所以康国人在长安附近开设了一个秘密作坊,由这里用马和骆驼将成品运往长安,当然,卖的时候都会说:“都是从西域以西运来的。”
“没人怀疑吗?长安的商人也不怀疑吗?”孔明问道。
“康国人都是碧眼紫髯。人们一看到他们牵着骆驼,都会信以为真,认为他们是从西域的西边过来的。”陈潜笑着答道。
“原来如此,很有意思啊。这是钻了人们心中的空子……这么说来,五丈原的康国人一般不怎么露面吧?”
“是的。五丈原也几乎没有其他人居住。”
“为什么?难道是因为五丈原土地贫瘠吗?”
“不是。传说五丈原闹鬼,所以以前住在这里的人都逃走了。”
“这个谣言应该是康国人故意散播的吧。必定是他们搞的鬼。”
“唔,好像是。”
“康国人这样做,也是因为害怕居民靠近他们的秘密作坊,不利于保密吧……原来如此……那么,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吗?粮食够吃吗?”
“他们自己耕田。五丈原的土地够多,他们只耕种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够一百多人吃饭了。”
“哦……五丈原……”从这时起,五丈原这一名字便深深地烙印在孔明的脑海里了。
数年后的大规模北伐,恐怕要出动十万大军。而且,孔明预计那会是一场长期战争。十万大军的粮草问题如何解决?此前街亭之战暴露出蜀国运输上的弱点。当然,运输能力需要加强,但也不能过分依赖运输。倘若长期战争,就必须要采取屯田制。士兵们通过耕田来满足粮食自给自足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如果一下子来了十万大军耕田,不可避免地会与当地农民产生矛盾。孔明没想到,竟然有那么多没人耕种的土地。但是,确实有这样的地方——五丈原。
制造玻璃的康国人,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用鬼怪冤魂之类的谣言吓唬农民,让他们不敢靠近五丈原。在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就算有十万大军来屯田,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就算有问题,也只是同这一百多个康国人之间的问题。如果以保守秘密为条件,那么谈判也不会有困难。孔明现在要去的地方正是谈判对象所在的房子。他怀里揣着陈潜写的介绍信,漫步在盛夏五丈原的大地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