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54章


一个投降了的地方将领,不管被抬到多高的地位,都不可能参与国政。既然不能参与国政,还有什么资格来和我讨论天下大事?孔明的语气中含有这样的疑问。
“我是作为骠骑将军的代理人而来的。”张鲁静静地答道。
“啊,原来是仲达的代理人,这样的话……”孔明点了点头。这样就说得通了。骠骑将军司马仲达是魏国实质上的最高首脑。在制度上,大将军作为国家的柱石,是国家政权的中心。然而这时候魏国的大将军曹真年老多病,因此司马仲达就是事实上的宰相了。
“顺便说一句,明年二月司马仲达就任大将军。”既然张鲁是司马仲达的代理人,诸葛孔明与他的会谈,实际上就是魏蜀两国最高首脑之间的会谈了。
“丞相可知道仲达将军所处的立场?他在魏国的日子不好过啊。”张鲁说道。
“是因为仲达将军才华过于出众吧。”诸葛孔明点点头。有才能未必是美德。对于古代的王朝来说,有才能的大臣是一把双刃剑。他们也许会为了王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或许也会趁机篡位,夺取政权。正因为司马仲达是有才能之人,才被魏国朝廷警惕。这一点孔明也非常清楚。对于孔明来说也是如此。处于这样的立场,真的很令人头痛。尽管有才,却要装作一副无能的样子。孔明也知道有不少人在这样做。对于这一类人,世人往往称赞他们——明哲保身。然而,要是让孔明说的话,他会说,把天赋的才华埋没在土里,多么可惜啊。
“有才能也要有个限度。”张鲁说道。
“那么,仲达到底想说什么?”孔明单刀直入地问道。
“蜀国如果出兵北伐,魏国就会任命仲达为主帅,防备蜀国。”
“这我知道。”
“蜀军恐怕会出动十万大军。不过,魏国绝不能大胜。否则,朝廷便会加强对仲达的戒心。如果戒备心太强,仲达的性命恐怕就要受到威胁了。”
“嚯,现在就开始为大胜担心了吗?”孔明苦笑道。
“正是。所以希望孔明先生想尽一切办法死守到底,不要让魏国大胜。”
“在我们蜀国,也有人担心我大胜啊。”
“彼此彼此。”
“好吧,那仲达有何建议?”
“蜀国会在五丈原排兵布阵吧?”
“尚未决定。”“不管怎样,就这么定了吧。”张鲁站起身来。
不分胜负的持久战——这应该是最理想的战争状态。若是两军死拼到底还是得到同样结果的话,整个过程就会牺牲太多无辜的生命。如果双方通过会谈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那么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
“一言以蔽之,就是说双方只是做做样子,不是真的打仗。”张鲁是秉承司马仲达的意思前来和诸葛孔明商量伪装作战的。这也是为了天下万民。
两位首脑首先赞成这次会谈的原则。若是做得不巧妙,可能会招致幕僚的怀疑。因此关于细节问题,还需要仔细商量。于是,两个人商议了很长时间。终于,孔明直起腰,站了起来。他走到窗前,敞开窗子。窗户对面有片空地,一头牛正在悠闲地踱着步。那是一头母牛,沉甸甸的乳房都快要垂到地面了。“喂!”孔明放声喊道。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眦不干……”天下闻名的琴师蔡文姬一边弹着琴,一边吟唱自己作的诗,这首诗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西域的士兵们杀了男人,把他们的首级挂在马头上,将女人驮在马背上扬长而去。女人们忍受着刀剑的威胁和棍棒的拷打,被驱赶到塞外胡风肆虐的土地上。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整日以泪洗面。
十二年——蔡文姬身为年轻的匈奴王子的妻子的这些年,还算是幸福的。她的不幸是曹操令其回乡造成的,因为她不得不与自己在匈奴生下的两个儿子分别。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诗中描写的是蔡文姬离开匈奴时的情景。二十年前搂着她的脖子痛哭流涕的小男孩,现在正坐在她的面前。他已是身材魁梧的青年,一副干练的模样,眼里闪烁着野性十足的光芒,流露着南匈奴将领的气质。
抚琴和吟诗结束了。矮个男子最爱流泪,在蔡文姬弹琴的时候,他就已经两手掩面,双肩一颤一颤地哭了起来。他一边用手背抹着眼泪,一边问刘柏道:“大人怎么没哭呀?”
“哭?我小时候哭得太多,已经把眼泪哭干了。”刘柏虽然这样作答,但眼睛也变得通红。
“我想请魏国和蜀国的将军读一下我的诗,并告诉你们的妻子、姐妹和女儿,战争有多么残酷。不仅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如此……”说到这里,蔡文姬垂下了头。
“为了天下万民……”孔明又在心底默默地念了一遍这句话。
本该到来的魏蜀两国的交战,在司马仲达的提议下,变成了一次事先讲好了胜负的战争。这是仲达为明哲保身而采取的策略。不过,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牺牲,也算为乱世中的人们减少了一次不幸。不仅仅蔡文姬一人亲身经历过乱世的不幸,孔明自己也一样。他本是孤儿,在战乱中又失去了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叔父诸葛玄。
虽然五丈原的村庄是康国人的秘密聚居地,然而孔明到这里已经两天了,还没有见到一个康国人的身影。蔡文姬和儿子匈奴王子刘柏、负责传话的青年,还有那个矮个男子……孔明周围的几个人都是汉族人。
第二天的晚上,用过晚饭后,就在孔明被蔡文姬的琴声和诗赋感动得落泪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位康国长老。“诸葛丞相,对五丈原还满意吗?”长老捋着红色的胡须,操着熟练的汉语向孔明问道。
“很满意。”孔明答道。
“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蜀国士兵在五丈原耕地的情景啊?”
“大约……四五年吧。”
“我能亲眼看到这一幕吗?要是能多活几天就好了……”红胡子的长老微微摇头道。有几名男子跟随长老一起进到屋子里,其中有两人是佛教僧侣。在当时的蜀国,也经常能看到佛教僧人的身影。
“康国人都信奉佛教吗?”孔明问道。
“是的。五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曾经被一个号称亚历山大大帝的西方暴君占领,整个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从此之后,国人就深刻理解了世事无常的道理……战争越频繁,佛教教义也就传播得越广泛啊。”
“有那么多的战争吗?”
“当然有。我们国家盛产良马,各地的武将都对我们虎视眈眈……”
“蜀国的僧侣也逐渐多起来了。”
“是啊,魏国也是如此,因为月氏族人很早就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不单单是蜀国和魏国,吴国的佛寺和僧侣也多了起来。”长老说道。

“谁若想破坏同吴国孙权的同盟,亡我蜀汉,请马上站出来。”诸葛孔明一回成都,便立刻召集重臣开会商议,这是他在会上说的第一句话。满座鸦雀无声。想要国家灭亡的人,论罪当斩,当然没人敢答话。在五丈原的时候,孔明从矮个男子那里听到孙权称帝的消息,当时便想到:“会不会有什么蠢材执着于大义名分?”同时他也能想象出蜀国死守正统的强硬派挥拳呐喊的情景——讨伐大逆不道的东吴!不仅是这些狂热的正统论者,就连那些明知道倘若不维持与东吴的同盟,蜀汉的前途就会暗淡的人,也只会在私下说一句“还是让丞相自己去苦恼吧”。所以,蜀汉朝廷之中便出现一些人,他们心中明知不可能,却依然叫嚣着要讨伐吴国。
即使是看似握有绝对权力的诸葛孔明,也有反对他的势力存在。就像司马仲达所畏惧的一样,每个王朝都有怀疑有才重臣的倾向。“也不用非抢在这个时候即位吧……”孔明很想这样抱怨东吴的孙权。不过,他也知道,在吴国看来这个时候正是即位的大好时机。
对于以征讨魏国为最高目的的蜀国而言,必须要保持与吴国的同盟关系。吴国深知这一点。所谓同盟关系,哪一方过于期待,就意味着哪一方的实力较为薄弱。“你们蜀汉国力衰弱啊。”吴国想让蜀国明白这一点,同时也想把自己提到和已经称帝的魏国、蜀国相同的位置上,至少在形式上是这样。“那就来个快刀斩乱麻。”五丈原的矮个男子这样说。其实用不着他说,孔明也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他才声色俱厉地喊出刚才这番话。
沉默持续了一会儿,孔明才从容不迫地开口道:“大义归大义,如果国家都要灭亡了,还有什么大义可言?”他先不容分说地给出结论,然后作解释说明。“派使节前去东吴祝贺,这件事想拜托给孝起。”他深吸一口气说道。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给反对者插话的机会。孝起是陈震的字。连祝贺的使者都选好了,可以说反对派被彻底压制住了。即使他们反对,孔明也可以反驳道:“那么你们又有什么良策?”这些反对者也只好闭口不言了。
就这样,这件大事终于处理完毕。
孔明回到府邸,把自己关在房里,坐在桌子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