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55章


桌上铺着纸,他拿起笔,笔锋落在纸上——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各种图形。对于孔明来说,这是非常开心的时刻。不过,这绝对不是游戏,而是很重要的工作。同样是工作,既有使人难耐的,也有令人快乐的。眼下这个就是件非常令人开心的工作。
孔明在做设计,他喜欢制作各种器械器具。前不久,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同时发射几支箭弩的武器——连弩。当孔明看见描绘在纸上的设计图最后变成实物摆在眼前,而且还能像自己设想的那样操作时,他从心里生出一种开心的感觉。此刻,他的脑子里一边回想着在五丈原看到的那只母牛,一边在纸上涂画着。
街亭之战暴露了蜀国运输能力的不足。战争就是补给,孔明非常相信这一点。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基地,因而他选择了五丈原。不过即使能在五丈原解决粮草问题,武器和盔甲之类的辎重还得从蜀国运来。东汉末年的辎重车,是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的原型制造的,在底架高大的车身两旁安装两个车轮,然后让牛马牵着。此前因街亭之败而中止的北伐中,有数不清的辎重车滚落到山谷中,就算没有滚落下去,也横倒在路边,妨碍了军队前进。
孔明在五丈原的屋外看到一头母牛,它给孔明带来一种安定舒适的感觉。“这个模样……”正是在那时,孔明想到了改良辎重车的办法。之所以经常翻车,是因为底盘过高而缺少稳定性。春秋时期双方都使用战车交战,故意将底盘设计得偏高,是因为底盘太低不利于作战。不过,底盘太高了就缺乏稳定性。因此当年的战车都是依照持戟战士最适合的高度设计的。辎重车不同于战车。由这一点来考虑,就必须重新设计与战车结构完全不同的车型。反过来说,迄今为止一直依照战车的设计制造辎重车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就这样,孔明发明了辎重车“木牛”。木牛不是两个轮子,而是四个轮子,车身的底部只稍稍高出地面,非常稳定。而且不单稳定,木牛还能比普通的辎重车装载更多的物资。虽然这也增加了拉车的牛马的数量,但可以减少辎重车的数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辎重车对军队行军的妨碍。木牛很稳定,装载量大,缺点是行进速度缓慢。若是运送普通物资的话,当然没有问题,但在运送武器盔甲一类急需物资时,木牛就比较慢了。孔明设计了木牛之后,又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减少载重量但提高速度的辎重车。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流马”。

“场面如此盛大!东吴究竟拥有多少精兵良将,非我等常人所能揣测。”蜀国的贺使陈震不无赞叹地说道。“我也听说蜀国百姓众多,兵力也不少啊!”吴国丞相顾雍满足地点头应道。这里是吴国的大本营武昌。
四月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新年伊始,传说夏口和武昌两地出现了黄龙的身影。这是天子出现的瑞兆,孙权应此征兆登基做了皇帝。“蜀国会有什么反应?”顾雍曾经担心地问道。孙权大笑道:“蜀国能做什么?孔明这家伙,即使心中不快,也不能不承认我东吴皇帝。倘若不与我东吴交好,蜀国什么都做不了。”
收到蜀国派来使者的消息时,人们起初误以为是问罪使。吴国妄自称帝,触怒了身为汉室正统的蜀国,所以蜀国派使者前来问罪。吴国的人们都如此认为,唯独孙权毫不担心——蜀国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很快事情就清楚了,使者果然不是来问罪的,而是来祝贺的。
吴国迎接蜀国的祝贺使者陈震,并在武昌蛇山上的宫殿里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之时还在宫殿前的广场上举行了阅兵仪式。这当然是特意展示给蜀国使者看的。蜀国使者陈震嘴上赞叹,心中却想着从成都出发之前孔明丞相对他的嘱托:“回来之后,要向我汇报孙权最想让你看到什么。请用心观察。”
“孙权应该会向你展示东吴的弱点。”孔明说。
“展示弱点?孙权怎么可能……”陈震难以置信。
孔明笑道:“他当然不会直接把弱点展示给你看,他一定会将弱点掩饰成强大的模样来给你看。他会极力粉饰。你要看仔细。”
蛇山宫殿之中,在高高在上的皇帝孙权以下,吴国的重臣们分列两旁。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和大将军诸葛瑾——这三人是吴国的中流砥柱。三朝元老张昭是侍奉先王的重臣,一来属于亲魏派,二来年事已高,虽然以辅吴将军的身份出席了宴会,实际上却已经隐退。
在宫殿前的广场上,持枪拿戟的步兵与骑兵相继亮相。刚才,阅兵式开始了,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虽然嘴上夸赞东吴人马数不胜数,但是陈震从刚才开始就在心底默默地计算着——士兵的数量应该已经超过十万了,而且个个装备精良。因为是仪式表演,士兵们身着华服,装扮得十分漂亮。队伍中间连一丝空隙都没有,由于排列得过于紧密,只要有一点错位,马上就能看出来。有一面军旗的流苏不见了。骑在马上举旗的士兵撅着下巴,突出的下巴上长满了细密的胡须,胡须随着军旗一起摆动。这也算是难得一见的幽默情景了,给陈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权到底想要向我展示什么?”陈震一边观看阅兵式,一边不停地思考着。他表面上代表蜀国来祝贺孙权即位,实际的任务却是刺探吴国的机密。“啊!”陈震差一点叫出声来。又有一面军旗上没有流苏——若是仅仅如此,陈震也不会如此大惊小怪了。让他觉得奇怪的是,那个举军旗的士兵下颌也很突出,看上去与刚才胡须随旗飘动的士兵是同一个人。这么说来,他至少已经出场两次了,说不定有三四次了,只不过之前没有注意到他。
站在蛇山楼阁的露台上,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的景象。穿过广场的军队似乎绕到了宫殿后面,然后又原封不动地再次绕回宫殿前面。数来有十万之众的大军,若是同一个人出现两次,实际就只有五万人了。若是三次的话,就只有三万多人了。“原来是人数……”陈震明白过来了。吴帝孙权最想让他看的其实是士兵的数量,这才是吴国真正的弱点。孙权让部队来回兜圈子,装出实力强大的模样,可惜却被陈震识破了。那个下颌突出的士兵让他揭开了事情的真相。
“听说东吴的人马数不胜数,今日一见,的确如此啊——”陈震大声赞叹道,故意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丞相顾雍仿佛心满意足般地应道:“人马倒也不是光多就可以了,训练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加强训练啊……”
不过,陈震听出顾雍话里的另一层意思,吴国的丞相是想说:“训练固然重要,然而兵力不足,什么都做不了……”这才是顾雍要说的真心话吧。陈震不愧是孔明选中的贺使,他从吴国丞相的这番话中听出了隐含的意思。
耗时很久的阅兵式终于结束了。陈震木然地咧着嘴——这当然是在表演。他装出一副完全被东吴骇人的兵力震慑住的样子。丞相顾雍心中暗笑:“好像瞒过此人了”。上大将军陆逊也望了丞相一眼,微微地点了点头。唯有大将军诸葛瑾在旁边默默摇头:“弟弟孔明不会在这个时候派一个废物出使东吴的。此人肯定观察力很强,恐怕蜀国鲜有人能与之匹敌。我东吴人马的演技,恐怕不会这么容易就瞒过他……”
诸葛瑾是孔明的胞兄,比孔明年长七岁。他也是个颇有见识的人物,尤其是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弟弟。
蜀国的贺使不断赞叹说:“人马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啊。”
诸葛瑾心中的疑虑更强了:“这个使者是在故意演戏吧?”

吴国最大的烦恼就是兵力不足。士兵要从平民中征集,吴国虽然领土辽阔,但是居民却不多。黄河流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原之地,自古以来人口众多。中华文明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的,其他地方只不过是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文明的中心也是政治权力的中心。随着国家政治逐渐衰弱,动乱就经常在中原的边缘地带发生。中原发生动乱,身处文明圈的居民为躲避动乱,就会向非文明圈移动,这也是中华文明扩展的一种方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使中原周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冀州、幽州和青州等地成了黄巾起义的舞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纷纷向东、向南逃亡。向东逃亡的人定居在辽西和辽东等地,逃往南方的人们则在淮河和长江沿岸定居下来。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迁徙。迁徙者甚至看见淮河、长江中倒映的月影,也会怀念中原的故土。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难民们的心情。
由于长期动乱,难民在新土地上渐渐孕育了第二代、第三代,思乡的心情自然也就变淡了。不过,东汉末年中原出现了曹操这样的英雄,所以局部地区很早就恢复了秩序。孔明所说的“天下三分之计”,并不是说天下不再有动乱,而是说维持天下三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自从天下三分之后,从北方迁徙到吴国的百姓便纷纷举家返回了北方,这也说明曹魏的统治某种程度上得了人心。“回去吧,听说家乡也能安居乐业了……也有田可耕了。官吏们也不像董卓活着的时候那么飞扬跋扈了。南方太潮湿,真不想再住下去了……”人们互相规劝着回到了故乡中原。吴国人口剧减。当东吴注意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已经晚了。孙权虽然急忙下令禁止居民迁徙,但是收效甚微,就连阻止人口移动的官吏数量也在减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