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亲历记

第44章


我国战争动员的目标, 1943 年夏季就已经确定下来,
那就是使我国军队扩充到770 万的规模,以便应付我军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以
及远东战场的需要。
    到欧洲战场上战争接近尾声之时,我国的军队,包括伤残病弱兵员在内,总数
达830 万人。其中伤病员和年大体弱者,有50  万人。这50  万人中,有10  万人
是年大体弱者,已经难以再担负现役;其余的40  万人,需要经过医院的治疗以后,
才能重返前线。除这50  万伤病残弱兵员外,还有10  万兵员滞留在海外输送线上,
正待补充到前线部队。因此,这两项共有60  万兵员,没有参加到此次大战中去。
    今年春季,欧洲战场上我军已胜券在握时,联合参谋会议将我国军队的最高定
额,重新作了修定。我军以应付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为根据,把全军的总定额确定为
696.8 万人。这个总定额确定之后,陆、海军就着手开始办理复员工作,使那些已
经服役多年的老兵尽快退伍。
    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在人力的动员方面,可以说是面临着以往历次战争中都没
有出现过的困难局面。这不仅因为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战争的性质也很
特殊,我国在战争中担负的责任也是过去战争中所没有过的。
    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工业生产能力,首屈一指,这也是我国能在这次大战中
获胜的重要筹码之一。因而,我国在扩建陆军、海军的同时,又要顾及到不能伤及
国家的人力总资源,不能因战争动员而伤及工业生产的人力。我们一方面必须迅速
扩建强大的武装部队,以应付欧、亚广阔战场的需要,并藉此而获取战争的胜利,
另外一方面又还面临着如何武装这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还不仅是我国自身的军队。
我们的同盟国,英国、法国以及比利时等,由于遭受战火,有的军事工业已遭重创,
有的全部国土被德国占领。因而,武装同盟国军队的责任,也不能不落到我国的肩
膀上。同时,我国的交通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需要大批的管理人员,而且来往
运输需经数万里路程,其中不少地段、极易遭到德国、日本的飞机、舰艇和潜艇的
袭击,我们为保障这一运输线的畅通,不能不需要大批部队为之担负掩护,也不得
不占用大批的人力。这些人力消耗,应该说与作战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我国军队需要远渡重洋才能到达战场参战,不仅需要庞大的强有力的海军,
而且需要大量的商船队,以便我们往前线输送部队,运送补给,回接伤病员,同时,
还要给我们的盟友运送军火。当时的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以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
子弹为代表的军事技术科学的研究,也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这些研究所的重要
地位,一点也不比前线的需要差。因为只有抢时间。争分夺秒制造出原子弹,我们
才能获得可靠的胜利把握。总之,凡此种种,都需要大批的健壮男女人力进行工作,
而我们可资利用的人力又并不充裕,这就产生了如何妥当地分配与使用人力资源的
问题,使适当的人员,在适当的时机,从事最适当的工作。这种分配当然谁都知道,
需要周密计划。
    但是,说起来很是简单,真正要做到,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为,在实际
工作中,如何满足某种军工生产的需要,以及满足哪一战区指挥长官的要求,都是
极端困难的事情。这些困难,在于这些要求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而这种冲突的要求
又是与我们并肩作战的民主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变得非常棘手、非常头
痛。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国民中身强力壮,可以服兵役的人数,最多只有1500  
万至600 万之间,建设海军与维持庞大的海洋运输线,就需要占用其中的大量的人
员,考虑到动员的可能与战争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我国陆军的最高定额,决定为达
到770 万人。这770 万人,既包括用于保护交通的守备、掩护兵力、空军的兵力,
还包括在各级司令部的直属机关担负勤务的兵力。
    担任掩护交通线以及新兵训练机构和其他后勤机构的兵力,共有175.1 万人,
拨归后勤总司令使用与管辖。战争开始时,我们就已经看到空军在攻击敌人时的作
用,因此着力于建立强大的空军。我们预料并肯定,随着我空军对敌轰炸的规模越
大、轰炸的效果越大,敌人的抵抗力和士气就会降低得越大。由此,我国空军的规
模迅速增大,总兵力很快达到234 万人。在应征的兵员中,凡是体格、知识和技能
三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的,都首先由空军加以挑选满足空军需要。
    每一战区的陆军、空军与后勤机关,除了要有担任各项勤务的人员之外,各个
战区往往都有机动兵员,以应付不测之需。据统计,各战区司令部与较大规模的部
队,如集团军部、军部等,直接掌握的机动部队,总数达42.3万人。
    在陆军的最高定额770 万人中,扣除上述部队、机关占用的名额以外,在地面
担负作战任务的部队,已所剩无几,总数只有318.6 万人。当然,在实际战斗中,
我方究竟需要投入多大规模的部队,才能保证我方定能获胜,这是难以作出精确计
算的。这也如同现代空军在战斗中究竟获得多少战果,只能作大略的估计是一样道
理。
    确定每次战役的用兵规模,要把战争中的伤亡与疾病造成的减员考虑进去,这
是尽人皆知的事。同时,要精确估计敌国所能投入的总兵力及其投入的部队的军事
素质和士兵状况,还要估计到盟国能够投入的兵力数量。只有通盘考虑这些因素之
后,才能确定我方投入的总兵力。但是在战争开始阶段、纳粹德国的进攻势头正猛
的时候,作这种精确估计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1941  年12  月7 日以后一直到斯
大林格勒保卫战与艾尔阿拉敏之战时,其间无论是北非战场,还是东欧战场,战局
的激烈程度以及相互胶着、僵持的时间之长,使人对这些战役的前途,难以作出预
料,因此究竟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我们实在难以作出决定。加之我国的新兵训练机
构,原来规模小,刚刚开始扩充,而究竟各类战斗兵种需按多大比例进行训练,也
没有经验,因而这也影响到对我国战争期间究竟需要多少兵力,作出最终的决断。
    尽管因种种不确定因素,总兵力的规模难以估计,但战争动员以及其它方面,
需要我们确定一个兵员定额,不得已,我们于1942  年春,暂定我国陆军员额为360 
万人,满足编制71  个师的需要。其中,步兵师59  个(包括在国内各州的18  个
师),坦克装甲师10  个,骑兵师2 个。这个规模的陆军编组,是当时我国能够进
行训练、能够予以装备并能配备经过院校训练的军官和军士的最大兵力。
    而到了1942  年5 、6 月间,我国驻英国与北非的军队在进行诺曼底登陆作战
的战役准备时,需要动用大量的后勤运输部队。可是当时陆军的那点儿员额,根本
就保障不了登陆作战后勤运输的需要。战争的实际需要,要求我们增加陆军的员额。
到1942  年底,陆军的总兵力已达539.77  万人。人力计划署工作人员在1942  年
里,几乎不断地估计与修改预计我军在1943  年里所需的兵力。他们拟计划,在1943 
年度,就使陆军的总兵力达到国内所能进行的人力动员的最高限额――324.8 万人,
以使我军在各个决定性的战役交战中,都有充分的兵力保障,从而稳操战争胜券。
    根据最初估计,陆军总员额达到824.8 万人以后,就可以编成105 个战斗师,
但后来发展表明,这些官兵仅能编组100 个师。1943  年5 、6 月间,我们开始意
识到,如果我国在全球各大战场,都维持强大的兵力部署,那么,我们的人力动员
将面临竭泽而鱼的风险。幸好,正当我们举棋未定、进退维谷之际,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以苏联红军获胜而告结束,而且自此以后,在苏联战场上,苏联红军的力量
开始超过纳粹德国的力量,并向德军开始反击。
    而希特勒为了企图夺回在苏联战场上的优势,不断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这就
减少了我军当面敌军的压力。于是华盛顿会议之后不久,我军最高员额的动员计划,
逐渐减少到770 万人。这次会议上讨论并确定下来的通盘战略,是建立在对各个战
场战况进行确切判断的基础之上,从而为我军进行人力动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
们在770 万人的定额中,减去54.8  万人,把原计划编组的100 个师,减为90  个
师,其中有3 个师称作特种师,或者叫轻装师,可以在热带丛林或山地作战。原驻
北非的骑兵第2 师解散,重新编组为后勤部队,以便支持我们在法国南部的两栖登
陆作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