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亲历记

第45章


同时,我国空军的编组规模也敲定下来,决定组建273 个战斗飞行大队,
其中:5 个远程轰炸机(B ―29、B ―52); 96 个中、远程轰炸机大队(空中堡
垒与解放式机); 26 个中程轰炸机大队;8 个短程轰炸机大队:87  个战斗机大
队:27  个军事运输机大队;24  个侦察机大队。
    我们国家国上面积如此庞大,而陆军的组织却如此渺小,相比之下,未免很不
相称。法西斯德国,以战前的8000  万人口,即动员编组了313 个师。
    日本仅派往中国、东南亚等战场上的军队,就达120 个师。意大利的军队,有
70  个师,匈牙利23  个师,罗马尼亚17  个师,保加利亚也有用个师。在我国较
大的同盟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如苏联的动员计划是拟建550 个师以上,
英国则打算组建50  个师以上,中国拟建300 个师以上的军队。这些国家师的编成
规模小,如果按照我国的编成规模比较,这些国家的师只不过相当于我军团的编成。
我国战争期间动员的总人数,在同盟国中,占第二位,在所有交战国中,动员总人
数占第三位。苏联动员服役的男女,共2200万人,德国在失败前共动员了1700  万
人,而我国动员的人数总计为1400  万人,英国动员了1200  万人,中国只动员了
600 万人。
    在这次世界大战中间,同盟国与轴心国双方,总共动员了9300  万人投入战争,
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所幸的是,同盟国动员了6200  万人,而我们的敌人轴心国,
总共才动员了3 千万人。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美国集中力量发展
空军,通过大规模的轰炸,去摧毁敌人的防御;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在
武器装备的性能上压倒对手,并破坏敌人的士气;集中力量保障我们到海外战场的
运输线,以源源不断的优良武器、充裕的军需品补给我前线部队及同盟国军队,尽
管我国动员的人力留有很大余地,尽管我国距战场数千里、上万里,但我们这样做
无疑是正确的。
    我国陆军与其他交战国的军队,就人数相比而言,确实说不上规模大。
    但是从战斗力上来说,我国陆军的战斗力,并不是这些数字可以反映的。譬如
我军所建立的新兵训练机场,可以经常不断地以训练有素的士兵,补充我国陆军的
89  个师和空军的273 个飞行大队,使它们保持满员,时刻能继续战斗。以前,我
军的习惯做法是,尽我们所能动员的人编为若干个师,使这些师一直战斗,直到其
伤亡将近,才开始把它们从前线撤到后方加以整顿补充。
    如1918  年,美国的远征军在欧洲战场上,就曾被迫一直战斗,听任其不断损
耗、减员,以致后来不得不把新派到法国战场上的凡个师,予以解散,以便把兵力
补充到兵力消耗殆尽的各个师。我们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再采用这个办法。凡
是在前线战斗的各个师,只要人员有消耗、伤亡,立即从新兵训练机构中,将已经
训练的新兵补充进去,使它维持建制兵力。不仅陆军的各战斗兵种这样做,空军也
同样如此,从国内空军训练机构中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人员,补充伤病亡人员和替
换久战人员。
    使用这种办法,不仅符合和适应我们庞大的海运计划、空军轰炸计划以及空前
绝后的通过提高武器的威力、从而加速打败敌人的生产补给计划,而且并不影响我
们随时可以集中所需要的兵力,进行地面战斗,以打败敌人。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使指挥官把精力集中在指挥部队作战上面。
    因为假若一个军长指挥很多个师的活,那么,他所需要的支援部队也必然很多,
交通线与补给的问题也复杂得多,要牵涉指挥官相当大的精力。相反,倘若军长指
挥的师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齐装满员,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战斗,担负起赋予的
任务。那么,就其战斗力的总体而言,并不比只是师的数目多,而补给困难的大编
成的军要差。再说,师的数目少,其运输、补给的问题也容易得多,不会影响指挥
官更多的精力。
    陆军的总员额虽然已经确定,但是,我军在世界各战场上,进行空中、地面、
水上的立体战争,究竟在哪种情况下消耗的兵力最多,这是事先难以一一预料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这次世界大战中也与其他战争中一样,参战人员的损耗,
除了死伤于敌人的炮火和枪弹以及各种疾病之外,那些参战已久、神经和身体已经
非常衰弱的人员,也需要列入战损人员之内。
    战争的激烈程度因军事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愈加激烈,因此,每次战役中伤亡的
人数,不能仅据上次战役、战斗的伤亡数字简单地推测。在这次大战中我军与德、
意军,日军的战斗,遇到的天气,气象与地形等,都各不相同,敌人的抵抗程度也
有强、弱的区别。所以,我军每月伤亡的数目,伤员的损伤程度、性质等,也各不
相同。每当我们通过实践发现我军训练中的不足与薄弱环节,需要加以针对性的训
练以予弥补时,由于我军的训练机构在国内,与战场相距万里之遥,加上所需进行
的针对性训练,又需要数月工夫。因而,即使发现我军那些易造成伤亡的因素,短
期里也眼睁睁而无能为力。然而,尽管具体的伤亡种类,伤亡人数,难以事先预料,
但我军各部队与全军,一年里需要补充多少人数,必须事先有个大略的计算,以便
据此制定动员、训练、输送、休息、疗养的人员计划。
    这些事前的预测,有的预测得非常精确,但也有些与后来的事实大不相符。通
过几次的预测,我们意识到,对地面部队在战役和交战中损耗率的预计,与对敌人
空中轰炸的强度、大口径炮火的密度、敌人地面部队抵抗时的士气、敌人交战部队
的武器装备及训练程度以及其它一些随机性因素,比如天候、地形等等因素的侦察、
了解程度,密切相关联。总之,随着战争的进行,我们每天都进行这种事先的测算
与事实的验证,基本能够大体上了解,在某种地形、天候以及战斗形式下,将会发
生多大的伤亡,从而于战前准备好人力的补充计划。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预计
与实战大不相符的事发生。
    比如,经过北非战役之后,我们曾认为,坦克部队、特别是坦克驾驶人员伤亡
率较大,因而在发起西西里登陆战役之前,曾命令国内的训练机构,大批地训练坦
克驾驶员与其他乘员,以便实战中充实作战部队。但是,当我军坦克部队在西西里
岛登陆之后,很快就迅速地占领了全岛,坦克驾驶员及乘员,都未遭到大的伤亡。
于是又乘胜在意大利登陆。我军在意大利半岛上,由于地形崎岖,坦克部队难以展
开作战,因而坦克部队的兵员,不仅没有像战前预计的那样,因大批减员而兵员紧
张,反而是有大批的过剩。由于大批地使用地面部队,肃清利用有利地形向我作负
隅顽抗的敌人,所以又发现了以前未曾预料的步兵兵力的紧张。
    我们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感到兵力紧张,是在1944  年秋至1945年冬。
当时,在欧洲与菲律宾等各处,战争都处于僵持状态。激烈的战斗,使我们急切盼
望能够有更多可资利用的战斗部队。当然,在我们最感人力缺乏的时候,也是我们
的同盟国战友感到人手紧张的时候。至于与德国相比,那么我们的兵员吃紧与我们
的敌人相比,那是较轻微的了。德军各个师兵员都十分不足,缺编严重,以至有的
师全部人员还不到5000  人,只相当于我们一、二个团的兵力。
    在未向莱茵河进攻之前的齐格菲攻击战役中,我们的部队在恶劣的气象环境中,
自6 月初在诺曼底登陆以来,各自都持续作战多次。安特卫普港扫雷尚未结束,被
破坏的港口设备也尚未修复,因而,我们盟军的大量补给品上不了岸,只能用小吨
位的补给船,在诺曼底的简易码头上岸。繁重的后勤补给,使得简陋的临时码头拥
挤不堪,向前线的人员补充船队,迟迟不能上陆。各个军团的师级规模预备队,都
不能不直接担负一般作战任务,以替换在前线连续作战多日的部队,形成了前线部
队与在后方营地的部队轮班担负战斗的局面。在英国与法国西北部,我们虽然都驻
有好几个师,可以接替前线的作战部队,但就是因为铁路遭到破坏,一时难以修复,
而海上输送又因缺乏码头,即使其人员能上陆,但后勤补给也难以维持战斗需要,
只好眼睁睁地让这些部队在原地待命,听任前线战斗部队面临巨大的压力。其间,
有时情况相当严重。德军正是趁此机会,向我已夺占的亚丁地区,发动了最后的猛
烈反扑,幸被前线部队顽强抗击,挫败了其反攻意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