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第15章


可是各位要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当人走到了这条道路上,他就离悲哀和失败不远了。
  这一年,始皇命令更多的方士去求仙人不死之药,求仙之路加速进行了,为什么?因为他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看这本书的许多朋友,多半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所以各位没有感觉。等你过了四十岁,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离大限之日越来越近,你就会明白了。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读秦始皇汉武帝求不死药的事迹,就大骂这两个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天下哪有不死之药,怎么会去相信方士呢?骂得真好,可是唐太宗是怎么死的呢?“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清朝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读唐太宗的传记,说他一生文治武功很好,就是不会处理家事,所以晚年两个儿子争位闹得天下不宁。骂得真好,那么康熙晚年他的儿子又怎么样呢?人家的儿子两王夺嫡,他的儿子九王夺嫡啊!
  在中国人来看,历史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人,不必把人看得太高,也不必把人看得太低,你必须忠实地去认识人到底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历史。
  结果到海外求仙的方士没有带回来不死药,却带给他一个坏消息。在海外发现了预言之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
  预言书在中国历史悠久,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你光看字面绝对看不懂是什么意思,而猜测通常都会猜错。只有等到最后应验时,你才会发现原来是这个意思。
  按秦始皇的解读,“胡”就是胡人,因此他为了挽救大秦的命运,决定派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他猜对了吗?完全不对,按后人的解释,秦朝灭亡在他最小的儿子手里,那个儿子名叫胡亥。这也是中国预言的特色,预言家怎么说都是对的。
  但有趣的是,秦朝的灭亡和始皇对外大肆征伐有密切的关系。他因为不想秦朝灭亡,所以才去北伐匈奴,才兴建长城、直道等种种大型工程,结果这一切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历史的讽刺,就在这种地方。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十四年,这年举行了另外一场极为重要的会议,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酒宴,大臣和博士们都前来祝贺。这时有一位大臣周青臣颂扬始皇说: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这句话不必翻译,相信各位都看得懂。但我要问各位,如果你是秦始皇,在这一刻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想法?
  不要急,合上书,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把书打开,看看始皇怎么想。
  据史书记载,他的反应是:始皇悦。
  如今盗匪横行、民不聊生,这算是哪门子的“人人自安乐”?现实已经到了什么地步,难道始皇不知道吗?这样的谎话,他为何会相信?
  因为他喜欢,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一刻,他完全不管现实如何,他又选择了自欺。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明白了吗?始皇的成功,来自他能以理智驾驭情感,但如今的他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不过殿上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博士淳于越立刻进言,他说殷周两代就是因为实行封建,才能享国长久;如今秦不封子弟为诸侯,一旦出现奸臣、篡臣,何以相救?最后他总结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为什么这样主张?因为他是博士,熟读古籍,书中记载的都是古圣先王治国的智慧。而始皇的种种做法都与先王背道而驰,所以淳于越觉得危险。到这一刻为止,其实淳于越的话都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建议、忠心的建议。但读书人就是太多嘴,后面又多一句话:“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你建议就建议,骂人干吗呢?那不是平白多树仇敌吗?这样周青臣为了表现自己是忠臣,他只能跟你殊死咬下去。更何况你一次骂了两个人,周青臣如果是奸臣,那受奸臣谄媚还高兴的秦始皇,不就是昏君了吗?
  于是始皇再次召集大臣们来议论,这是第二次讨论封建和郡县之争,但却惹出来一个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
  各位要特别注意,淳于越原是齐国人,可是从他的话来看,他是真心地在为秦朝着想,他是真心地希望这个王朝能传之久远。方法对不对是一回事,但态度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这让我们了解,秦朝是真的有可能让天下各国变成一体的,历史其实是给过秦朝机会的。
  但淳于越这样的进言,却引来了丞相李斯的严厉反击: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这正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心声,始皇都已经“功盖五帝”了,何必还去学比五帝更低的三代呢?在他们心中,他们的功业早已远超前人,又何必学三代呢?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过去一切腐朽落后的存在都应该淘汰,这岂是书呆子所能了解的?
  因此这场起源于封建和郡县之争的会议,接着被李斯导向了另一个可怕的方向: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焚书之祸”。本来讨论封建之事,情势突然急转而下,我每次读这段都觉得,李斯这个人恐怕早有预谋,要谈这个事情。
  李斯认为,今日的学者不想学习秦朝的治道,却老是用古代的道理来非议始皇所为,例如淳于越就是如此。这只会造成老百姓的困惑和混乱,对统治只会有负面的影响。这个天下只能有一个标准、一个意志、一个声音,那就是皇帝陛下的标准、皇帝陛下的意志、皇帝陛下的声音。皇帝说是黑的就是黑的,说是白的就是白的,不需要讲道理,只要好好服从就可以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彻底毁灭过去的历史和民间的学术,杀掉任何敢提到古代诗书的人。如果敢用古学非议时政,不只杀掉你,还要把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统统杀掉。这其实就是李斯在第一次封建与郡县争论时所说的:“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怎样能让“天下无异意”呢?秦朝的办法就是“杀”!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走一个,这就是秦朝的治术。如果各位不信,可以接着看看秦始皇碰到事情是怎样解决的,我坦白告诉各位,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杀”。
  将这种方法贯彻到底,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李斯的这个建议有多么可怕,而秦始皇的反应是什么呢?
  始皇的反应是:太好了,就这么办!
  为什么呢?因为始皇统治到今天,在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要让天下没有跟他不同的意见,用法令严格控制只是治标,把不同思想的根源彻底铲除才是治本。我坦白跟各位说,始皇真正的理想就是要将过去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彻底灭绝,重新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像机械一样,只服从于一个意志,让他能够随心所欲的国家,这就是西汉董仲舒所说的:“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
  这就是秦始皇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他成功了吗?我坦白告诉大家,他失败了,因为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因为这根本是违背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违背了历史的大势,这种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要急,我们继续往下看。历史学不讲空话,讲的每一个道理,都要有实际的例子来验证。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欲壑难填
  三十五年,离秦始皇死只剩下三年。我们看看在嬴政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他做了哪些事情。
  在这一年,始皇启动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工程。第一项是直道,这是一条从秦国首都咸阳直接通往北方边境的道路,为什么叫“直道”呢?因为这条道路基本上是“笔直的”。
  各位听到这句话大概会觉得奇怪,道路怎么可能是“笔直的”呢?当时的科技那么落后,道路总得碰到山吧,总得碰到河谷吧,碰到山跟河谷时难道不用绕路吗?
  如果你们会问这样的问题,那就太小看秦始皇了。秦始皇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很简单,《史记》只写了七个字:堑山堙谷,直通之。
  始皇的命令是,看到山就把山给我铲平了,看到谷就把谷给我填满了,总而言之,这条道路一定要笔直地通到北方的边境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国的特色,只要是秦始皇想要完成的事情,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他一定要做到!
  这样的精神到底好不好呢?对于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当然好,这是很难得的特质。从历史上来看,要成为成功人物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就是百折不挠。人生哪有不碰到挫折的,差别只在于有的人遇到挫折就被打倒,有的人却永远不会被挫折打倒。这种百折不挠的人,始终相信自己必然能够排除万难达到目的。
  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你这样玩的。你玩这么大,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也要达成目标,老百姓怎么受得了这样折腾呢?在当时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七个字背后有多少的血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