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

第19章


这时大概是因为始皇的健康因素,他对不死药的需求越来越急,方士徐巿等出海花了很多钱,却始终没有得到不死药,又怕秦始皇谴罪他们。于是: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各位请注意这个“诈”字,将它先记下来,这是《史记》的一个伏笔。到下一章我会再向各位说明,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徐巿说,蓬莱仙山的不死药其实是可以得到的,只是我们去海外仙山的途中,常会碰到大的鲛鱼,就是因为它常常阻碍我们,才到不了仙山。希望秦始皇派善射的人一起去,用连弩去射杀大鲛鱼。
  结果秦始皇“老夫聊发少年狂”,居然决定自己出海去射鲛鱼。结果到之罘的时候,真的遇见巨鱼,始皇亲手将它射杀了,他这一年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你看气势多么豪壮!
  问题是,你逞强可以,但身体是受不了的。于是航海回来后,他立刻在平原津就病倒了。哎呀,嬴政,年纪大了就不要勉强了!
  始皇这一次病得很重,离死已经不太远了,但这时帝国还没有立太子。扶苏只是长子,他并不是太子。为什么呢?因为始皇觉得他自己不会死啊,干吗要立太子呢?更麻烦的是,他还非常厌恶别人在他面前提“死”这件事,所以群臣当然不会有人去问“如果陛下死了以后,帝国要怎么办”这类问题。
  你不说,大家也不敢说,并不代表你不会死。人,终究是要死的,谁也不会例外。别人不敢问,扶苏也不在身边,那秦始皇终究还是得面对这个问题。他已经病到实在没办法了,知道自己已经死定了,到最后一刻才决定赐玺书给长子扶苏,命令他回咸阳主持葬礼。
  清·袁江《蓬莱仙岛图》
  玺书已写好函封,就等着被送出去。问题是,当时掌管皇帝玉玺的人叫赵高,他盖印后却迟迟不发。为什么不发出去?因为在这一刻,赵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知道秦始皇快要死掉了。他打算等上几天,如果秦始皇真死了,他另有打算。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终于死了,但故事还没结束。要了解一个人物,必须连他死后造成的影响一并考虑进去。
  始皇一死,巡行队伍中位置最高的人物便是李斯,李斯却决定“秘之不发丧”。为什么呢?他的理由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所以除了“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外,不让任何人知道始皇驾崩的消息。
  在此又要请问各位,你们觉得李斯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
  这是一门用思辨学习历史的课程,每读一段,都得问自己问题,“思辨”才能开始。李斯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不对?我们按正面想,确实当时天下情势不安,李斯害怕让大家知道秦始皇在外死了,野心家会趁机生事,“秘之不发丧”没什么不对吧?
  如果各位这么想,恐怕想得还不够细。为什么呢?你可以隐瞒天下人、隐瞒诸公子、隐瞒大臣们,那都没有错。可是有一个人,你是万万不应该隐瞒的,那个人是谁?这个帝国的真正继承人扶苏。
  前面不是说除了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道吗?可见李斯没有通知扶苏。如果你李斯有一丝一毫的公心,在那一刻你可以谁也不说,但你不能不告诉扶苏。你可以隐瞒天下人,你应该隐瞒扶苏吗?所以从这件事,明眼人就可以断定出来一点——李斯有异心!
  于是赵高和胡亥密谋,最后还说服了李斯:
  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他们就这样几个人串通,把胡亥捧上了大位。赵高这么做不奇怪,因为他曾担任过胡亥的老师,与胡亥关系匪浅。但我第一次读这段时,就不免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赵高敢大胆去说服李斯篡改遗诏?
  历史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你要明白人性,你才明白什么叫作历史。各位要往深处想,李斯是丞相,地位比赵高高得太多,赵高为什么有胆子敢做这样的事?李斯和始皇数十年君臣不离不弃,始皇将他从一个舍人提拔成为丞相,可以说就算始皇对不起天下所有人,也绝对没有对不起李斯,如果他有一丝一毫的忠心,赵高的下场会是什么?
  说得更清楚一点,只要李斯不同意,赵高与胡亥的密谋,绝无成功的希望。李斯才是这场密谋中真正的关键人物,大秦之亡,不亡于赵高与胡亥,而正亡于李斯。
  但是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李斯到底是什么地方露出破绽?我想,正是他的不愿通知扶苏,才被赵高看出来,原来李斯也不希望扶苏继位。
  再问各位,你们觉得扶苏收到赐死的命令后,他会怎么做?
  各位要明白,扶苏此时并不是无权无势的柔弱公子。扶苏不仅为人“刚毅而武勇”,更重要的是他身边有三十万大军,还有秦朝最强的大将蒙恬!
  结果扶苏竟然真的就这样自杀了,诏书叫他死他就乖乖去死。他的死使得秦朝的命运走向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皇长子收到命令,连复请都不敢,立刻就服从命令自杀,秦法之弊,实在可惊可怖。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知道扶苏已死的消息后,“胡亥、斯、高大喜”,大喜啊!你李斯怎么能“大喜”?连汉高祖听到吕后杀韩信的消息,都还知道“且喜且怜之”,你李斯听到始皇的亲生儿子、帝国真正的继承人冤死,竟连一丝哀怜之意也没有,真是禽兽不如!
  为了骗过天下人,李斯、赵高和胡亥将始皇的遗体放在车上,继续巡游的行程。不管到哪里,都假装秦始皇还活着,照样把食物送进车上。百官也像平日一样奏事,由车内的宦官冒充始皇来批阅公文,再交给大臣们去执行,没有人发现始皇已死。
  各位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呢?只要有一个大臣当场询问一个问题,这不就穿帮了吗?
  放心好了,不会有人问的。各位忘了吗?以前秦始皇不是曾经下令,不让任何人知道他在哪里,因此百官不能和他讨论政事,只能接受他的决定。
  各位现在知道,为什么始皇死了以后,没有人怀疑他已经死了吧!因为在这一刻,他所作所为跟他活着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人能见到他,没有人能够跟他讨论事情,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他的决定。这么做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和大秦的命运全部给断送了。
  始皇怎会让自己落得这样的下场?
  秦始皇在三十六年秋天从咸阳出发,进行他人生最后一次的巡游。等他死在沙丘时,已经是三十七年的夏天了。
  李斯、赵高和胡亥将他的遗体放在车上,希望假装他还活着,但还有一个技术性难题需要克服。
  是的,尸体是会腐坏发臭的,即使这是秦始皇的尸体也一样。
  就算百官再迟钝,等闻到从车中传来的尸臭时,真相不也会揭晓吗?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呢?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命人在车上放着一百二十斤的鲍鱼,有人说这就是腐鱼的意思,用鱼臭来掩盖尸臭。
  等等,聪明如各位想必会问,这不是太荒唐了吗?皇帝出行的车子,怎么可能放着大量的腐鱼呢?这么荒唐的命令,百官难道不起疑吗?
  不会起疑的,或者说不敢起疑的。各位忘了吗?始皇生前的命令,不管再怎么荒唐,都没有人敢质疑,百官早已唯唯诺诺成为习惯。正直有勇气的官员,早就被始皇“乐以刑杀为威”了。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中,考察始皇死后的巡游路线,发现李斯、赵高足足向北又多绕了三四千里才回咸阳,他说:“若径归咸阳,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载辒辌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虽君父之尸臭腐车中而不顾,亦残忍无人心之极矣。”
  顾炎武说“但欲以欺天下”,说得真好!秘之不发丧是“诈”,令百官奏事如故是“诈”,“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更是“诈”,如今载腐鱼、北游以欺天下还是“诈”。各位现在心里记着这个字,我会在下一章为各位揭晓这个伏笔。
  秦始皇是何等强大的人物,他开创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基本历史格局。中国人骂人有两句最狠的话,一句是“断子绝孙”,一句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两句话,秦始皇应验了一句半,他断子绝孙,那是下一章我们要谈的事;他死后虽有葬身之地,始皇陵那么大的陵墓,今天已是观光胜地,但却已是全身腐烂都还不能下葬,何等悲哀!
  而这,就是始皇最后的结局。
  在我的课程里,每一讲多半都有个主题,这里的主题要和各位谈什么呢?我想请问各位:像秦始皇这样一个聪明刚强的人物,为什么会让自己的一生走到这个下场?
  他想要的继承人不但不能继承,还被人害死。他自己尸体都腐烂掉了,还得继续北游,不能下葬。他一生最相信的人有三个:李斯、赵高和胡亥,如果不相信李斯,不会一生重用他;如果不相信赵高,不会让他掌管最重要的玉玺;胡亥是他最喜欢的小儿子,始皇更不可能怀疑他。结果却是这三个人联手,一起欺骗了他,葬送了他最重视的帝国。
  嬴政,聪明才智如你,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简单地说,秦始皇的失败,就从他的“骄傲”而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神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一个人疯狂”,《圣经》上也说过“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骄傲正是疯狂的前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