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70章


作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是神奇的,它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登陆网络后,人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要到哪里,要搜集些什么资料,要进入哪个聊天室,要和什么样的人交谈。当你感到不满意时,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把眼前的窗口关闭。这样的互联网无疑是充满诱惑的,网络的使用者们很容易被网络侵占大量的时间。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也就更容易被网络吸引。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活动。
  第二,信息垃圾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所以可以为青少年拓展学习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监管,网络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反动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段也更为隐蔽和快速。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面对信息缺乏一定的选择能力和抵抗能力,就很有可能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信息垃圾的侵袭,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第三,导致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与隐蔽性,因此网上行为也就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顾忌和限制。上网的人由于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就会支配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当然也受到上述特点的影响,很多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上说谎和说脏话是很正常的事。同时,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情绪比较不稳定,易于激动、烦躁,需要发泄,他们追求独立,喜欢尝试新的道德生活,摒弃旧的道德载体。现实中来自家庭、社会的外部压力却束缚了他们的这种天性和愿望。所以,当没有任何压力与约束的网络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表现的不道德行为。网络助长了青少年的叛逆、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感,使他们在回归到现实社会时仍然难以摆脱在网络世界中形成的习惯。网络对青少年的这种影响对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促进学习,也要帮助学生尽量避免网络的危害,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章概要
  1.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情感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气氛和同伴群体是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变量。
  2.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单维、二维和三维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和研究成果。他们考虑了教师的权威表现和对学生的关怀程度两个维度,区分出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四种教师领导方式。研究表明,在保持和扩大友善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民主型领导方式效果最优。
  3.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具独特性、相对稳定性、感染性和指向性。我国学者通常将课堂气氛分成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维持与定向的作用。它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发展,同时也影响教师的行为。
  4.同伴群体是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影响学生形成同伴群体的因素有相似性、接近性和补偿性。其中,相似性因素的作用最显著。如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兴趣、态度相同的学生容易成为伙伴。同伴群体主要通过遵从机制影响学生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遵从有程度之分,通常可以划分为真遵从和权宜遵从。学生个体是否遵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与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等因素有关。学生之所以会结群并遵从群体的规范,是因为他们具有安全、归属和被同伴认可的需要,同时有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并信任他人。
  5.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关键因素。讨论教师的素质应以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出发点。由于教师行为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很难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成功教师”的模式。根据加涅对个体素质的分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沟通技能、应对应激的策略和职业态度等被区分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素质,因而这类素质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目标;同时,教师的智力和宽容、敏感性、移情理解、情绪的安全感和自信等人格特质作为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可以成为选拔教师的标准。
  6.家庭和父母不仅是孩子价值观和社会态度形成的源泉,还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父母的遗传因素、家庭的营养状况、在孩子早期发育中提供的信息刺激的丰富程度、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以及给孩子提供的实践动手机会的多寡,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独立、思辨以及专心的学习习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密不可分。父母的职业和专业兴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拓展学习的场所、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学习中发挥更多主动性等教育方式均有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养成。
  7.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对青少年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组织超文本化、信息传递即时性、信息资源开放性、人机交互等特性,大大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了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等都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教育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网络的自主选择性、良莠不齐性、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2.  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谢东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李伯黍、燕国材著:《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4.  林崇德著:《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  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D.P.奥苏伯尔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佘星南等译,绍瑞珍、皮连生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  林格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http://wjy.cai.swufe.edu.cn/luntan/xxz.htm:《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
   第四部分: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
  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研究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家可以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论。新的教学论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处方式指导。本章首先将教学论分为两种取向:一是哲学与经验取向;二是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本章将要说明这两种取向的教学论的起源与依据,对教学的不同观点,及其不同的应用价值;接着将要论述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学完本章后应能做到:
  1. 能比较和说明这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论各自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价值;
  2. 能陈述科学取向教学论关于学生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与传统教学论的区别;
  3. 能初步树立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观点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愿望。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
  教是以学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动物能学,故可以训练;人能更善于学,故“教”自古以来就存在。反过来,没有“学”,“教”不可能存在。所以可以把教学定义为“以促进学习者能力和倾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的师生双边活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教学论及其研究取向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教学论(didactics),亦称教授论,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教学论究竟主要研究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从分析教学论教科书的内容得到回答。例如,施良方等主编的《教学理论》(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统计了1985—1991年的7种教学论教材,发现这些教材主要讨论的主题是:
  (1) 绪论、研究对象、方法   6本共8章
  (2) 教学论产生、发展、流派 7本共8章
  (3) 教学目的任务、目标     6本共6章
  (4) 教学过程(理论)       7本共11章
  (5) 教学规律、原则         6本共7章
(6) 教学内容、课程、教材   7本共14章
  (7) 教学方法、手段、媒体   7本共12章
  (8) 教学组织形式           7本共10章
  (9) 教学结果、检查与评价   7本共7章
  从上面的讨论可见,学习论与教学论研究同一对象的两个方面,但侧重点不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