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醉--两个70烟草男人的内心故事

第38章


 
  领导谈兴正浓:“我们作为商业这一块的,除了指标任务要完成外,销哪家儿的货还不是一样!您说对不?你们的货也属于名优品牌嘛!关键是市场要消化得了。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对畅销品牌的意见还大一些―拿货不及时,牛得很呢!”   
  第九章 戒(7)   
  姜灿借机表达了在公司片区经理人会议上形成的决议:公司将做好售后服务,希望与当地烟草公司联合做推广工作,包括对重点销售户的服务和奖励、防止价格波动的措施以及监管串货方面的对策等。 
  领导关心的“耐心和投入”得到了姜灿的正面答复,很满意地说:“这么说来,我们要在一起好好干了,是不是得走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碰杯是自然的事。 
  姜灿庆幸正事说得早,因为酒力上涌,眼看就要进入休眠状态了;赶忙转头对片区经理说:“你今天不许喝酒,总得有个清醒的,免得误事!” 
  逢人敬酒时,片区经理只好说:“不抽烟、不喝酒!” 
  领导不满地说:“瞎掰什么?我们不是喝过吗?小样儿,还‘不抽烟、不喝酒’呢!” 
  姜灿打圆场说:“人家是‘不抽烟则不喝酒’―不到东北人抽上我们烟的一天,他就不喝酒!哈哈!―今天就放过他好不好?” 
  大家也就明白了四川人的精明,不知道东北人会不会在心里喊“川耗儿”?但人家毕竟是客场,东北人还是理解了。 
  接下来的事情姜灿不是很有印象,好像大家出了“丰收菜”,车在街上转了几圈。街上的澡堂特别多,后来进过一家KTV,还有小姐倒酒、唱歌…… 
  明天姜灿醒来时,片区经理赶忙问:“没事吧?东北人的酒量是见过了?” 
  姜灿惨笑着骂道:“我是替你龟儿子当炮灰的!” 
  东北的局面由此打开,姜灿着手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继续对品牌展开研究。他为此请老总特批,成立了一个品牌战略专家组;阿弥仍然是组里的成员。姜灿的这种办法一来是遵从老总所言“花小钱办大事”的教导;二来也是顺应成都的人文风格,充分利用“说客”在运筹上的作用!从袍哥帮派、五老政治,到如今每一个茶房中进行的摆谈,成都真正是个“说客”遍地的地方。姜灿决定充分利用这样的先天资源,使顾问班子能够在管理制度之外畅所欲言地谋划品牌问题! 
  阿弥沉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悠哉了几年,对于烟草行业的运筹,显得几分在野的从容和不拘一格。他在专家组成员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大放厥词: 
  “现在的格局是资产收之于内,而品牌放之于外。首要问题是占位――品牌的占位。品牌竞争的核心其实是差异化的竞争,包括了品牌文化的差异化、品牌价值主张的差异化、市场定位的差异化等。目前来看,烟草市场还是一个广阔的游击市场,没有一个品牌在文化上建立起来了自己鲜明、稳固的根据地;所以在梳理我们的品牌文化、确立我们的品牌占位时,完全没有必要去跟现有的品牌冲撞。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既然是一个游击战争的大市场,有什么必要去组织正规军与别人消耗?” 
  “比如说呢?具体办法是什么?”姜灿问出了在场专家们的心里话。 
  “比如说,‘白沙’永远做一个字,叫做‘飞’的理念;‘大红鹰’做一个‘胜利’的意象,有些品牌去跟风就没有必要!中文语境的意念空间太大了,烟草广告说白了是一个有意念主张的意识形态问题。在中文语境下,意识形态是可以很广阔的―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多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有专家问:“我觉得阿弥先生的开题是不是远了一点,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漫谈泛泛的品牌问题!” 
  阿弥说:“这个意见提得好。我要声明的是,放出去的品牌是有自己独特历程的;这就是区域性品牌走向全国常常被异化,国际性品牌来到国内多半水土不服的原因。我主张,为了长远地解决品牌规划问题,首先要研究全行业的品牌问题。我刚才讲了一个不跟风的建议,走向全国市场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看似是捷径,其实是弯路!大家原先都不上卫视,所以雷同了都不知道;一旦到卫视上撞车,再来解决,已经很晚了。如果我们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今天坐在这里就毫无意义!” 
  阿弥慷慨激昂的精气神重新焕发,叫姜灿好不喜欢。怪不得说成都出鬼才,闷在这里的阿弥并不像他担心的心若止水!作为朋友,姜灿觉得这劲头比内容更重要。 
  “与外部的差异化,是和平相处;与内部的差异化则是友好提携。我认为内部的品牌要强化一个差异化定位的问题,差异化定位就能更好地交叉补位!从品牌文化、目标人群、价格、市场分布,甚至把哪些作为战略品牌、哪些作为战术品牌的问题,都要有一个界定。内部品牌解决好了,跟外部企图相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仙人球模型式的品牌布局―别人进来无处插手,但进攻别人却可以很锐利―换句话讲,那些用来进攻外部市场的‘针刺’恰好是保护内部市场的利器。”   
  第九章 戒(8)   
  阿弥的言论对于广告人,也许可以归为策略概述;但对于现场的专家而言,多少有点儿形而上。这些专家中,有从事市场调研的权威,有设计公司的能手,有烟草研究所的高工,还有高校的学者。从心理上,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些生意上的考量。阿弥是个无欲无惧的“说客”,所发言论是没有生意上的落脚点的,故而显得空洞而泛泛!商场上的人都知道一个所谓的“蜥蜴法则”,是说对于项目先咬上一口,产生创口;等创口发炎了,问题出现了,自然可以转化为生意―蜥蜴依靠满口细菌就可以捕食。阿弥所言,大而化之,决不会让姜灿产生创口;只有搞市场调研的专家略略看到机会,他于是开始对姜灿下牙― 
  “阿弥讲的中心意思,旨在开展规划思考之前,搞一次全国性的品牌调查;包括竞争品牌和我们的品牌。我们公司长期监测消费品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数据库;尚缺的部分可以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进行补充。这样,在了解其他品牌占位的情况下,工作就好开展了!”市调专家的发言,可以认为是咬下一口。按照一般的流程,市调似不可少;而合理想像的结果是,一旦开展市场调查,他及他的公司当然是上上之选。 
  但设计能手并不这样认为:“我们所谓的差异化,在消费者层面,可以说是视觉上的差异化。比如说,烟包、样品、货架、海报、礼品等。我公司可以做出很好的视觉差异化传达,让品牌形象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我们常年搞企业的VI战略,在我们看来,只要运用其他行业在VI方面百分之五十的管理和技法,就能做出烟草行业的领先业绩。当然,公司已经有了VI的设计体系,但缺乏贯彻于实际应用的印刷、制作。”设计能手立意鲜明,但企图含蓄。 
  “大家都是从务虚的层面在看问题。我认为产品创新,才是品牌不倒的根本。我们研究所十年前就有了中草药添加叶组的配方,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大量推广!现在‘中式卷烟’的提法很盛,我认为哪家公司率先大范围采用我们的中草药配方,哪家就能树立起不倒品牌。‘中南海’现在销得不错,‘五叶神’也相当可观,就是例证。”高工谈到自己的技术大有“秀才闹革命,十年不成功”的愤慨。 
  姜灿当然明白,所谓的中草药添加叶组配方,在当年是很引人注目的,也得了很多奖项。但‘中南海’的兴起不见得跟叶组有关,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从日本火起来的、混合型香烟、在北京艺术圈很受推崇,仅此而已。中草药的问题属于剑走偏锋,跟Coco力荐的混合型问题一样。事实证明,“零特许”放开后,市场认的还是烤烟型。所以,在烤烟型之外,另辟蹊径的可行性已经很小了。 
  姜灿觉察到几种发言的功利色彩,只有阿弥显出几分从容和耿直。心想:专家、专家,可不能专门想着自家呀! 
  学者是常常看不起专家的,比如在场的学者就跟其他功利主义的专家不同。学者说:“这个案例正好是运用本土理论解决本土问题的大好机会。我在日本、台湾等地考察品牌理论两年中了解到东方品牌文化的独特之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体系中,运用了太多视觉的、市场的手段和技术;而从东方人文的独特性来看,企业文化理念的树立、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互动显得是第一位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企业是改制了,但是不是进行了相应价值观的再造工作?我们企业的人员有了一定调整和更新,但相应的文化融合工作有没有做?这些是第一位的问题!试想,当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为每一个员工所熟知时,他们自然成为了企业最忠实的宣传员和执行者。我们企业有几千名职工,每一个人都动起来,在本职工作中体现企业新理念,在生活中传播企业新价值;我们几乎不需要做大量的媒体传播,就可以解决本地的品牌传播问题!这只是一个例子,这样的工作可以落实到细微处,我们在国有企业打天下的时代反而很好地组织过这样的工作,诸如评先进、搞活动,都在树立企业主人翁的积极价值观,但现在很多企业丢掉了这样的传统!倒是日本、台湾这些地方仍然在运用着这些被我们视作落伍的东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