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尽管说

第17章


这种询问立刻可以引出几种情感能力的锻炼――有助于男孩把感受口语化;对情感有所预期;分析复杂的情感;并从中学会与别人心领神会。 
  这种技巧性做法之所以会对这个年岁的男孩非常有效,原因是这种假设的手法把男孩和他的情感区别开来,从而使他有了安全感。例如,假设母亲直接问儿子对自己的成绩单有什么想法,他很可能会说“没什么,我不知道。”;而如果稍微技巧性一点,她可以这样来问:“你觉得某某(一个小朋友)会对这种成绩单有什么感受?” 
  怎么会不知道或“没感觉”? 作为家长,有必要弄清楚男孩究竟是不愿意说出感受还是根本就没感觉,这种区别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将决定着家长的正确回应。如果男孩确实不知道,那就要强化练习情感辨识的实践;而当他知道了却不愿意说出来时,那或许是他认为这是私事,别人应该尊重,也有可能是接受了“同流规则”。家长应及时了解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其实家长从了解情况的费劲程度就能得知真相,原则上说,探询真正的私事要更“费劲”些。 
  继续增强男孩对“同流规则”的免疫能力 如果家长每天都能安排这个年岁的孩子描述情感并允许他表达,那么男孩正好借此获得对付“同流规则”造成的情感表达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因为男孩不喜欢听一板一眼的说教(很多女孩也是),那最简单的实践方式莫过于专心地听男孩讲讲发生在学校的事,不必苛求什么事。然后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发问:“你对这件事感觉如何?”如果得到的回答总是“我不知道,”那就要继续做辨识情感的工作了,或需要通过“设身处地”的手段。一段时间以后,等到谈论内心感受成了你们之间交流的例行内容,那男孩就会对此类话题泰然处之了。 
  成人在与八到十一岁男孩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不起眼的重要步骤 每天都有机会见识到男孩对成人表达情感的自然需求。假如当男孩说到在学校取得的进步或在篮球比赛中获胜,然后有成年人当着其他成年人的面对孩子说:“你真是好样的!”,这对别的成年人就是一种示范。还有一个例子,这回是关于负面情感表达的:约翰尼跟一帮伙伴和自己的父母去参加一个万圣节聚会,刚要走进一间屋子,突然从旁边的灌木丛里跳出一个“无头人”(这是万圣节中常有的恶作剧项目 ――译者注),大喊着:“啊……我的头呢?……你拿走了?”(边喊边把约翰尼抱住)。约翰尼的父亲目睹了他的儿子很自然的害怕表情,说道:“哦,确实可怕,你一定被吓坏了,约翰尼……是不是心跳得厉害?”这样就在别的孩子和家长面前公然打破了“同流规则”的束缚,表现出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情感表达。 
  标签的威力 看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错误影响了整个班的学生。有一个非常难带的(学生很调皮)五年级班,一个学年之内换了三位班主任。第一位班主任借故提前退休了,第二位由于压力太大病倒了,然后又迎来了第三位班主任。可是到期末的时候,这位班主任最终带出了一个优秀的班级。怎么回事?原来,最后一位班主任误把前任记录在本子上的学生存物柜的号码当成了智商测验的成绩(140,142,144等等),接着他在工作中把这些孩子们都看作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学生也因此而懂礼貌地表现得非常好。这个令人称奇的故事阐述了“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的巨大能量,它可能影响某个人形成或改变对孩子们的看法,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合里用这种美丽的错误帮助男孩的情感发展。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9)   
  十二到十五岁 
  在早期年龄段,孩子只有一些基础情感(如:狂躁、悲伤、恐惧、高兴),但是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十二到十五岁的孩子大体上可以感受并描述更复杂的情感了,诸如:愤慨、耻辱、得意和温和。与基础情感不同,这些情感需要更多的认知元素和更多的思考。不过往往这些相对高级的情感也会被归结为某种基础情感,或许会把“嫉妒”等需要复杂认知的情感一点点地剖析为一些基础情感。愤怒和恐惧常常被看作是很多复杂的负面情感的根源,高兴则是正面情感的源头。 
  在这个岁数,伴随着抽象推理能力(审视想法的能力)的出现,男孩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这时环境的暗示对男孩的情感表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同流规则”要求男孩警惕并否定情感中的柔弱成分,限制好感和同情心的表达,以及不允许公开表现出心灵互通或感情深厚。 
  而且,正像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说到的,当男孩一再地“从心底里”漠视这些感受,其结果不仅仅是情感不公开,而是慢慢地根本就感受不到了。这种分裂,或者说把经历和意识割裂开的做法,或许让人减少了受到某种伤害的机会,但是当男孩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了情感感受,会严重损害他的心理健康。 
  漠视情感,十二岁以前的男孩能够做到,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在青春期早期,男子汉角色成了一条残酷的铁律,更多的文化压力组成了一个了男子汉俗套并且让男孩隐瞒自己的痛苦。在青初期,男孩的情感几乎被湮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情感之火不熄。 
  与十二到十五岁的男孩相处 
  这个年龄的男孩对“同流规则”有着极强的亲和力。任何宣扬男孩不是懦夫的规则都会被男孩接受并遵守,“同流规则”看上去恰恰是 “拒绝”当懦夫的指导原则。敢斗、性别优越感、好胜心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年岁的男孩,而合作行为则不是很提倡。例如,有些学校有计划地让孩子们自己调解它们之间的一些小矛盾,而不让成人参与,但是只有很少的学生对此感兴趣。这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只把“同流规则”当作行为准则,而家长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让男孩具备对“同流规则”的免疫力。家长必须努力找到对付“同流规则”的手段――哪怕只是和孩子谈论一下他的烦恼也好――以避免男孩把“同流规则”视作解决交往问题和处理与伙伴关系的唯一准则。 
  性意识成了一种主导力量 
  家庭、同伴和集体活动仍然是这个年龄男孩的主要社会活动空间。不过,在这个时期,性意识和浪漫情调吸引了大多数男孩的注意力。女孩子不再令他们讨厌至极了,但他们也还不够帅呆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青春期早期,男孩不能在“任何方面的表现”带上“女性色彩”。按照“同流规则”,女孩的价值就在于性别,获得性知识并开始有性行为成为了“男子汉”价值的一部分。 
  男孩需要学会换一种方式来看待并保持与女孩的关系。这个岁数就把注意力放在女孩的三围尺码上,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女孩子都太荒唐,完全可以和女孩保持一种健康而广泛的关系。不过,这时候的男孩非常需要性方面的指导,所以要主动询问他们以及他们的同伴对涉及性问题的看法。(回忆一下前边说过的卢卡斯在性意识上受到的来自同伴们的压力有多大。)问问男孩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自己的心理感受如何,等等。 
  一开始,男孩可能会抵触与家长(或其他成年人)讨论这方面的话题,或许会用不耐烦的口气或是做个鬼脸来应付这种涉及“隐私”的交谈。但是如果家长耐心一点,很快地男孩就会平静下来并能够和家长交流一下他们的体会。应该保持这种效果,否则没有成年人的引导,“同流规则”就会控制这个重要的方面。你应该知道男孩的内心感受,但是你不能用窥探的方式,虽然很有点难度,但绝对值得去做。 
  人际关系和沟通 
  一般说来,这个年岁的男孩之间还不会有什么认真的人际交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女孩子们之间却有很多好好坏坏的交往关系,同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幻想着找到“永远的好朋友”。男孩子之间就鲜见这种表达友情之类的私下交往,而是代之以“公开地”称呼某人“哥儿们”来表现某种亲密程度。有人研究过,从早期的童年延续到这个年龄,男孩们之间的关系重点集中在“一起做事”而不是“一起相处”(马克比 1990)。 
  男孩之间这种间接的互动和交流方式常常被用在也心理治疗中,威廉姆・波拉克(1998)就说过,他往往总是在一开始先和前来找他咨询和心理诊疗的男孩玩游戏,以便在他们交谈时有点别的做的。许多专家也开始运用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做可以让男孩感到惬意和亲密。另一种与男孩轻松谈话的普遍方式是坐在车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这点),当大家坐或站在一起,采取肩并肩而不是面对面的姿势时,常常可以展开最私密的谈话。 
  家庭与男孩的伙伴们在“对抗”? 
  无法准确说清楚家庭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青春期发育来说。罗恩・塔菲尔(2001)和朱迪・哈里斯(1998)断言在十几岁的年龄来自伙伴的影响力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力,有些人对此观点有异议(博尔考斯基和拉莫伊,有关论述即将出版)。但是显然像对衣服式样的喜好等外在的东西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另外如吸烟、吸食大麻等等也是这样,但是家长在一些更深层次的、更久远的问题上会受到尊重并具有较强的影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