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尽管说

第18章


在诸如发型和纹身的看法上,由于十几岁男孩的家长能给出深刻的解释,所以他们应当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我说的对吗?……你会听我的话吗?……不在乎我的看法?”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10)   
  在参加什么活动方面,这时的男孩倾向于服从“同流”的规范。但是假如男孩受到过足够的免疫教育,而且自己的意志也坚定的话,他多半会认为爵士舞对他并不重要,他也会认为在学校拽女孩子的胸衣是一件极为不雅的事……而且会“告诫”做这些事的其他男孩。打破“同流规则”除了“同流”本身的表现之外,还需要男孩有强烈的自信心。我认为,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可以从伙伴、家庭、监护人等方面得到的情感支持中树立起来,如果在整个青春期,这种支持都能映照他的体会并使他得到正面的帮助是再好不过了。 
  根据气质来塑造十二到十五岁的男孩 
  在十二到十五岁期间,无论是害羞的、易冲动的、唯美的或懒散的男孩,他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气质特点与小时候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现在他具备了更多的“认知能力”来指挥自己的气质倾向。因此,家长对稍大一点的男孩做气质方面的工作要来得稍微容易些。十二到十五岁的男孩的认知能力接近成人的思维,这时,像教练一样看重男孩的气质特点是最好的方式。帮助男孩认识自己的个性缺陷需要社会化的实践,而且肯定他们的长处也需要如此。在成人的帮助下,男孩更容易在理解和延伸气质方面取得成功,特别是在与意志力有关的方面。 
  继续映照和“延伸” 除了本章一直强调的一般原则以外,下面这些情况也会在这个年龄段凸显出来:“害羞”的男孩需要(也想要)掌握社会交往技巧,特别有关约会的。对他们来说,可能伴随着害羞的就是焦急,不知道怎样按社会规范行事,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需要有人,特别是成年人来给他们补充人际交往的常识。“易冲动”的男孩要学会不把喜怒写在脸上,他们太易变了,需要学会驾驭自己,让易变的男孩学会驾驭自己本身就是件非常难办的事。“唯美主义”的男孩必须学会灵活,如果他还没学会的话。学校和班级是实践完美的理想场所(在那里可以把一切都做好),他最应掌握的情感技巧是控制情绪,特别是面对令人不快或感到受挫折的事情时。 
  “随和”的或“本分”的男孩的情感需求或许不那么引人注目,这类孩子看上去根本就“没什么”情感问题,因为表现得非常好,或者说情感完全被性别角色掩藏了起来。成年人必须记住,假如男孩得不到表达情感的实践机会,他一定会被“同流规则”所吸引,而且无论他的天生气质如何。 
  家长怎样促进十二到十五岁男孩的情感发展 
  在青春期的中段,男孩被性别角色限制得非常严格。所以对家长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能够成功地让男孩质疑流行文化并拿出点“反潮流”的劲头儿来(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上)。这个年岁男孩的反潮流做法就是要做到有胆有识有自制力,并且要打破一些“同流规则”的桎梏。 
  剖析媒体的影响 陪儿子一起看电视或电影是教会孩子以新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极好方式,你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们所受到的影响。由于影视作品以及大多数杂志充斥了扭曲的两性关系,很多都宣扬暴力和性,所以帮助男孩“解析”媒体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关注男孩看到了什么以及看到了之后会怎样“想”。对媒体的解析可以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直接发问:“你认为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这样吗?”),或者还可以更广泛一点(“你相信电视广告里说的东西吗?”)。 
  很多情形下,媒体信息都是很微妙地一闪而过的。刚想对孩子解释什么,电视场景就又过去好多了。“信息”的冲击就像是给孩子洗脑筋似的,而且大多数媒体信息都是在宣扬“同流规则”的老一套东西。 
  男人总是在主持重要的会议、不断地解救女人于危险中(有时候是与别的男人争夺女人),在电影、电视甚至广告中,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景象。我们应该问问男孩是怎么看待这种情节的,展开一下对这类信息的讨论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很值得试试。 
  渐渐消失的情感 无论家长在男孩的情感发展方面一直以来做得多好,到这个年岁,男孩的情感似乎都在消失。我并不是说这时候的男孩就真的没有情感了(真没有了那男孩就无法感受情感了)。但是在十二到十五岁期间,即使有良好情感基础的男孩也难免会对别人隐瞒情感,当然不会对自己隐瞒。不过,如果男孩的情感实在冷漠,就需要特别注意了,甚至要接受心理治疗。 
  成人在与十二到十五岁男孩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这个年岁受到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音乐、体育、伙伴、传媒和互联网是主要的形式,家长应该密切关注这些社会影响力量。在男孩的幼儿园时期,家长可以轻易地中断他的玩耍、拿走他正在看的书、把电视关掉,广义地来说,在青春期中段,“这些仍然办得到”。但是更大的交往圈子和强大的社会力量把孩子从家里拉出去了,家长的影响力也要随之增强才行。而且,面对工业化带来的文化遽变,家长也必须与时俱进。 
  音乐的影响 抒情歌曲对情感有一定的好处,有时还能起到对抗“同流规则”的作用。许多男歌唱演员本身就很情感丰富,常常在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对男孩的情感应该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11)   
  谈论男孩 家长和其他成年人以理解的姿态而不是对抗的情绪谈论男孩是可以影响到男孩的社会交往的另一种方式,这常常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当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说:“罗伯特的学习成绩一定让你很骄傲吧?……他自己觉得怎么样?”或者“上星期被学校停了课,比利一定感到很不舒服吧?他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这种与别的家长的深入交流同时也提到了对方的儿子的情感。往往这类很小的事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同流规则”,并影响到男孩之间的朋友交往。 
  十六到十八岁 
  男孩到了这个岁数就被家长看作是小大人了,在很多方面他们也确实是这样。脑前部皮层(主管高级推理)的发育接近完成,这部分脑组织对情感发育十分重要,因为除了继续把感受和想法综合(或者说混合)起来,新增加的认知能力让男孩有能力对复杂情感进行分析、推断并“做出结论”。到青春期结束的时候,男孩应该具备了感受和表达情感的必要条件,对情感能够综合、分析、控制和领会了。但是我们知道,在众多社会影响中,对他们的这种能力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素。 
  尽管有了这些新的认知和情感能力,我还是看到很多已经处在青春期后期的男孩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情感,虽然情感表达的缺乏是任何年龄段的男孩都有的,但是在青春期后期的男孩却是在有意减少情感表达。有待确定的是,他们究竟是不表达情感还是根本就没有感受到情感。 
  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的这种区别对于判别心理健康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那这个人就已经患上了“述情闭锁症”(从字面理解就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味着情感感受能力的缺陷。在排除脑外伤的前提下,罹患述情闭锁症的男孩或男人很可能是被一些社会影响钝化了先天的感受能力。 
  与十六到十八岁的男孩相处 
  “同流规则”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是“占有”女孩的时候了(意味着性),要喜欢体育运动,最好有自己的汽车,而且应该更加独立。在交往中,这个年岁的男孩最感兴趣的是车和性(或者说是沉迷于这两项)。而没有陷入这种主流亚文化现象的男孩很可能会走向反面,也就是发现了“同流规则”的替代品,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但是也有遵循“同流规则”的男孩并不适合所谓的“同流”。他们被奚落、排斥甚至被视作是“同性恋者”,他们时常为巨大的付出不被认可而感到孤独和痛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遵循“同流规则”的男孩也会感到孤独和痛苦,不过他们不必为了受到蔑视和拒绝的痛苦而挣扎。 
  里程碑 处在成人的边缘,很多男孩仍然信奉着已经熟悉的“同流规则”,“别怕”(“没什么可怕的”)和“无拘无束”成了引导他们成人之路的指南针。然而,一些新的规矩又加到了这个年龄男孩的头上:“要像模像样地走向世界……要有自己的形象”。 
  男孩现在已经切身感到了这种压力,虽然以前有过隐隐约约的感觉,现在可要面对了。不幸的是,在任何情形下,“像模像样”和“要有自己的形象”带来的虚无飘渺的压力往往会导致沉重的失败感或认为自己“不合格”。这种迈向成年人时的不成功的过渡会像幽灵一样干扰一个男人的一生,特别是当这种感觉无法说清楚时。 
  随着成年时代的迫在眉睫(不久,除了可以上大学,他们还可以参军、投票选举,在许多国家,他们可以自由地购买酒精饮料、参与夜生活,甚至可以结婚,等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