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请留步!”
散朝之后,李珍叫住了贾清。
贾清回头,见方守与李珍联袂而来,先与方守行过一礼,然后才对李珍执礼问道:“太傅有何事吩咐?”
李珍似有些不悦,道:“王爷既受先帝重托,封为辅成王,如何今日在朝堂上,对于乾王殿下的事,一言不发?莫非果如坊间传言,王爷少年得志,只知安享富贵,不将朝廷大事放在心上?”
正庆帝死之时,乾王还未降生。他又知宁资质不够,没有帝王之相,故而临终任命内阁四位阁臣,加上贾清、王子腾六人为辅政大臣,凡军国大事,皇帝需悉数垂询辅政大臣。
这种做法,首先自然是为了保证他死之后大楚朝纲稳定,其次,六人要么是他的心腹,要么是品德高尚,忠君爱国之人,能够将他的遗志执行下去。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乾王。
乾王这个封号自然也是正庆帝早就定好了的。寓意也很直白,乾坤万物,乾为天,坤为地,乾,本意就是君主的意思。
正庆帝的遗志,不但要他们六人辅佐乾王顺利登基,还要让乾王成为天地之间唯一的君主。
所以,乾王的周岁庆典,朝廷才会力主大办,朝廷要借此告诉天下人,乾王,就是大楚未来名正言顺,不可替换的君主!
维护乾王的威严,是他们六人共同的职责。
于书洋所为,虽然情理可愿,但实际上已经触犯了乾王的威严。
六人之中,实际上受正庆帝恩最重的就是贾清,贾清却在此时作壁上观,也难怪李珍不满了。
“太傅误会了,太傅大人乃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有太傅大人在,这些事又何用学生多嘴。
另外,学生毕竟年纪浅,在朝堂上本就该多听少说,认真学习为官治国之道,以免贻误国家大计。”
贾清面色诚恳的说道。
李珍哼了声,道:“我看王爷就是惜身,故意推我们几个老家伙出来抗事。”
贾清连忙摇头摆手:“学生绝无此心。”
李珍面色有点黑,倒是旁边的方守看着贾清,笑意盈盈的,似乎很是满意。见状,李珍倒也笑了,贾清位尊,却在他面前始终执弟子礼,行为言辞恭敬有礼,也令他很满意。
不过他又正色道:“惜身是好事,也可免木秀于林之罪。王爷若能始终保持现在的心境,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过既然老夫与王爷也算有一份师徒情谊,我也想请王爷记住一句话: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望义,皆非君子之道。”
说完,李珍目光炯炯的盯着贾清。贾清神色不变,只躬身受领,道:“多谢太傅教诲,学生必谨记于心。”
见状,李珍有些失望,道:“好了,守望兄才高德众,王爷得其真传,这些道理也不用老夫多言。老夫叫住王爷其实是想说,如今国库缺银,老夫知道王爷对于经济之道颇有见地,想问问王爷的想法。”
贾清一听,便知道这李老头又在打自己的主意了。
“这个,太傅大人或许应该询问户部,户部有那么多位精明强干的大人在,他们若是都没有什么好的法子,学生又怎么会有?”
“王爷不必谦虚,犹记得当年王爷参加秋试之时所作那篇策论,言富国之道,在于‘宽农重商’,老夫对于其中所阐述的观点是深感赞同。
国朝这些年内忧外患不断,如今好不容易安宁下来,正是举国大治之时,也是我辈施展抱负,造福天下百姓之时。
所以,老夫想请王爷出山,牵头户部,逐步将这个理念遍行天下,建立新的税务制度,富国富民,奠定大楚万世不易之基……”
李珍说着,神色都激动起来。为官数十年,他深知道,治国之道,首先就是一个钱字。
一旦解决了钱这个问题,很多事都迎刃而解了。
倒不是说李珍以为靠贾清一个人就能为大楚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他觉得,大可以尝试一番。眼下朝局稳定,正是举行新法之时,若是能够在有生之年,让大楚的民治、国治上升一个台阶,才不负为相这一遭。
面对目光灼灼的李珍,贾清也不知道该怎么回了,此事李珍已经不是第一次对贾清提起。
说实话,任何一个对现代税务机制了解一二的人,再去看看古代的税制,都会觉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当初他算是年轻气盛,也为抒发自己的观点,取得一个好名次,所以将那想法说出来了,不想与李珍不谋而合。
他明白李珍的意思,这件事要是做,就不是短时间可以做成了,要初见成效,至少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行。
贾清是最适合带头推行的人。
可是贾清却觉得还是太早了些。
如今朝局看似安稳,但是只要乾王一天还没有坐上龙庭,大楚的隐忧就一日不会解除。
他不想分心太多。
分心太多,就容易露出破绽。
大楚的税制虽然很多不合理,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吗?这件事要是开干,不知道一瞬间又要触发多少人的利益,引起多少反弹。
当然以他如今的位置,是不怕的,但是他却想求稳。
他还不满二十岁,六位辅政大臣其他五位,至少都比他大四十岁以上。他们是比不过贾清的。照这样下去,每多过一天,贾清的权势就会稳固一天。
何苦急着将自己卷入大的漩涡里去呢?
他已经过了以命去博富贵的时候了,以他既有的牌面,已经足够碾压了。
贾清正在措辞,不巧一个个大太监跑过来,对贾清三人行了礼,又对贾清道:“辅成王,太后娘娘召见。”
贾清一听,立马对李珍道:“太傅之言,容学生再考虑考虑,学生先行告辞。”
说完随着那太监去了。
方守道:“老明公又何苦逼他,明公既知他位分独特,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现下这般于他才是最有利的。”
李珍道:“守望兄,我知你心疼弟子。但是你我都已过了古稀之年,将来百官终将以他为尊,若不多加磨炼,我等又如何能放心……
况且天下之事不能只看利弊,也当为生民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计!
他之才干见地,若不能早一日为国所用,实为大楚的损失,天下百姓的损失。”
方守一叹,李珍说的乃是家国大义,他反驳不了。
……
“太后,臣妾是不是长得很丑啊……”
“怎么忽然这么说?”
“太后,您就告诉臣妾嘛,臣妾是不是真的很丑?”
“呵呵,哪里,我们紫依这么漂亮,又可爱,怎么会丑呢。”
“可是,既然如此,皇上他为什么不喜欢臣妾,皇上他很少来臣妾的坤宁宫,每回还都是坐坐就走了……”
随着太监来到凤藻宫,还未进殿,就听见一阵对话声,说话双方的声音,一个清幽娴静,一个脆生轻铃,还略带童音。
“辅成王到~”
随着太监的通报,贾清跨入贤德殿,当面一身闲时凤袍的元春坐在炕上,她的旁边还立着一个差不多装扮,十五六岁的女孩子。
“臣贾清,见过太后,见过皇后娘娘。”
这女孩正是当今皇后,是宁登基之后朝廷为他议娶的吏部尚书吴文正的孙女。
贾清以前也只是远远瞧过几面,今日还是第一次近看,是个漂亮的小姑娘,难怪会被选为皇后。
不过想起之前在外面听到的话,贾清心中又忍不住笑了笑。
元春见到贾清很高兴,对吴皇后道:“你先回去,哀家有几句话要询问辅成王。”
“是,臣妾告退。”
吴皇后告辞出去,临了多看了贾清一眼。
这个大名鼎鼎的辅成王,果然如传言那般,生的这么好看呢……
……
小说推荐
- 红楼随笔 红楼心解
- 红楼心解作者:俞平伯前言 石头记大观园全景《红楼梦》一名《石头记,书只八十回没有写完,却不失为中国第一流长篇小说。它综合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小说的特长,加上作者独特的才华,创辟的见解,发为沈博绝丽的文章。用口语来写小说到这样高的境界,可以说是空前的。书的开头说“真事隐去”仿佛有所影射,再说“假语村言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0章
- (红楼同人)红楼之宝姐姐
- 得绛珠一朝梦南柯·惑奸谗定计芳华苑“薛小姐,这是本季拍卖会的商品目录。您瞧瞧这压轴的新品种植物!通体的正红色!这些天已经有好些个人来问价,想抢在拍前买下来。知道您爱这些花花草草的,这不,我老钟谁都没答应,可是特意给您留着的”薛楥拿过目录翻了几页,淡淡说“钟经理有心了(甄嬛传中毒。这红色的.草?倒是不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02章
- 红楼梦之绮梦仙缘
- 贾宝玉与红楼正、副、从三十六金钗以及其她众多红楼大小美人的香艳故事 本书宗旨:将激情进行到底!含蓄的挑逗+隐晦的激情+禁忌的快感 贾宝玉其实是“假”宝玉,请看他如何扭转乾坤,塑造一个只有欢笑、没有泪水的YY红楼!此书既可算是仙侠,又是同人 作者:所写的《红楼梦之绮梦仙缘》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
- 武侠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393章
- 续红楼之梦中梦
- 续写而已 作者:冰天雪兔所写的《续红楼之梦中梦》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都市言情冰天雪兔连载中
- 最新章:第01章 正是七岁闹太虚
- 醉入红楼
- 一醉千古入红楼,十二金钗环绕中。皇图霸业转头空,不胜金陵一场梦 ps:好多都觉得穿成贾宝玉不好,写成别人更讨巧,不过初衷就是怜惜宝黛,只要有人支持还会继续写下去的 作者:味道欢所写的《醉入红楼》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味道欢连载中
- 最新章:第七百七十二章 为你摇桃花 (大结局)
- 红楼别样红
- 《红楼夺目红》问世之后不太久,就已有续集的成稿,就是说《夺目红》在印制工序运转之中,我不是无所事事,还是照常逐日执笔,乘兴研《红,积累到适宜的篇幅时,即可集为一帙,以续前文-所以这儿就又有了一百三十篇拙作要献与读者。在推敲书名之时,作家出版社的王宝生先生早就有了高见,他说,建议题为《红楼别样红。我觉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3章
- 红楼梦评论精选
- 【电子书】红楼梦著作全集 包括有:红楼心解(俞平伯)红楼梦辨(俞平伯)定是红楼梦里人(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周汝昌)红楼艺术(周汝昌)王蒙活说红楼梦(王蒙)红楼梦考证(胡适)红楼梦魇(张爱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红楼望月(刘心武 http/www.sjtxt.com/提供下载 作者:所写的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红楼梦
- 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此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雲:因曾曆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又雲“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6章
- 红楼梦的真故事
- 红楼梦的真故事先叙衷肠 这本书很特别,题个什么书名方能表其性质体裁?最初不假思索,冲口而出的,是七个字《红楼梦的真故事。我的女儿兼助手听了不大赞成。为什么不赞成?我未曾问,自己“反思,觉得第一字太多,罗嗦;第二词太死,不灵通,又乏味。比如单说那个“真”字吧,只它就会引来质疑:你这“故事”敢保一定“真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5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