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三百年

第十七章【雁门之变】


    就在李渊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这个消息只把个李渊惊得目瞪口呆。
    是什么消息能让李渊这么紧张呢?原来隋帝杨广被突厥人给包围了,围困在了雁门。
    杨广不是在汾阳宫避暑吗?怎么会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呢?
    要说这位杨广老兄也真是个不消停的主,他在汾阳宫渡过了夏天,本来应该回京城去了,可是他忽然雅兴大发,非要出长城到塞外去看看。他要去,谁敢说不去,那就一起去好了。于是文武百官和十几万士兵陪着这位老兄一起到塞北去,还能打一个秋围,很不错。
    八月的塞外正是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季节,要说还真是旅游的好时节。望着广阔的草原,隋帝杨广诗兴大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和所行,横漠筑长城……”
    随行的大臣们都纷纷抚掌称善。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此时的杨广还沉醉在“单于入朝谒”的梦幻当中,远处一匹疾驰的马蹄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杨广正要发作,身边的近臣已经从来人手里接过并呈上来一封书信。
    杨广展开书信一看,神情惊慌得都变了脸色。
    书信是义成公主派人送来的,她告诉隋帝杨广,说始毕可汗已经率领数十万突厥骑兵出发准备谋袭圣御——也就是要打您去了。
    杨广马上发布命令,停止前进,所有人全部撤进雁门关,准备抵御突厥人的进攻。
    突厥人不是和隋朝的关系很好吗?怎么又要进攻隋朝军队呢?
    隋朝原来是和突厥人关系不错,不过那仅仅是在突厥的启明可汗时期。
    突厥人老早就已经是汉民族地区北部边境的威胁,从北魏到北周再到隋朝一直都是。
    当年隋文帝杨坚为了分化瓦解突厥人的力量,解除北部边境的威胁,他采用长孙晟的计策,把自己的一个宗室公主嫁给突厥人的一个势力比较弱小的部落可汗突利可汗,也就是后来的启明可汗。而突厥人的大可汗都蓝可汗非常的不满意,于是带领军队进攻突利可汗并把后者打得一败涂地。正当突利可汗走投无路的时候,隋朝派出军队支持了突利可汗并打败了都蓝可汗,从此突利可汗逐渐强盛最终成为了东突厥的最高可汗,而隋帝就封他为启明可汗。已经强大的启明可汗并没有忘记隋朝皇帝对于自己的“无私”帮助,对隋朝皇帝那是感恩戴德,当作神明一样顶礼膜拜。
    公元609年公元五年,启明可汗去世了,他的儿子咄吉世继承老爹的汗位,就是现在的始毕可汗,同时继承过来的还有他的庶母义成公主。按照他们的风俗,儿子是可以把自己的庶母当成老婆的,入乡随俗,也就见怪不怪了。
    看着已经是非常强大的突厥,隋朝开始非常担心,有这么一个强悍的邻居实在让人不能安稳。说不定有那一天他们心血来潮,就会骑上战马,挥起马刀到隋朝的地界来一个军事大演习,顺便带走一些什么东西。
    为了防患于未然,把危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隋帝杨广决定采用萧矩的计策再把突厥搞乱一些,让他们分裂,这样他们的力量也就分散而弱小,不能再和隋朝抗衡,便于控制他们。
    杨广派遣萧矩带上国书和礼物到突厥去,可他到突厥不是去见始毕可汗,而是去见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隋朝皇帝封叱吉设为南面可汗,送上大批礼物,还要把隋朝的一个公主嫁给他。
    隋帝杨广为什么要树立这个叱吉设作为分化突厥人的目标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他是始毕可汗的弟弟,启明可汗的儿子,血统高贵,这样他在突厥人中比较有号召力,可以成为和始毕可汗相抗衡的人。如果你选一个什么也不是的玩意儿当可汗,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好的背景和出身,谁会跟着他干?到时候刚一露头,就被始毕可汗打得满地找牙,那还打个什么劲儿。
    其次,他的实力还不能太过强大,否则你利用他打倒了势必可汗,结果他又代替了后者,甚至更强横,那你何必如此呢?
    最后,只有这个叱吉设最合乎要求,他既是启明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的弟弟,还是个能力有限的人,就好像当年的启明可汗一样,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裴矩对着叱吉设打开了国书并说出自己的来意。按照预先设想,此时的叱吉设应该大喜过望,忙不迭地向来使连连叩头,感谢隋朝的天恩浩荡,然后举起拳头向上天发誓要永远忠于隋朝皇帝,当好隋朝的看门狗。
    然而预想的事情没有发生,裴矩看错了人,这个叱吉设也实在不济。一听说隋朝皇帝要封自己当南面可汗,还有一个隋朝的公主当老婆,叱吉设当即吓得惊慌失措,面如土色,表示不敢蒙受隋朝皇帝的大恩大德。也许他不是害怕,是为了突厥的民族大义,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民族自相残杀;也许他是出于兄弟友爱之情,不想做对不起自己哥哥的事情。不管出于哪一种动机,有一点儿是肯定的,这个叱吉设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立刻明白了隋朝的用意,并且知道自己如果接受,那么后果将相当严重,所以他坚决拒绝不敢接受。
    看来计策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在这一招上,他和长孙晟的差距实在太大。教条主义害死人啊!裴矩离开了,他没有完成分化突厥人的使命,却为隋朝自己埋下了一颗地雷。
    始毕可汗马上就知道了上诉事情的经过,他非常不高兴。怎么着?我把你当爷供着,你把我当贼防着,还要拆我的房子啊!他开始怨恨隋朝皇帝。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为了实现分裂突厥,瓦解对方实力的计划,裴矩深入探讨,多方研究,终于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始毕可汗是个粗人,打起仗来是把好手,可是政治水平非常一般。但是他的手下有一个人叫史蜀胡悉,此人精通谋略。用褒义词形容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用贬义词形容是老奸巨猾,诡计多端。如果要想削弱突厥人的力量,一定要铲除此人。
    裴矩让人通知史蜀胡悉,说要和他们部落互市,就是搞边界贸易。突厥人没有手工业,除了有牛羊马匹以为无一不缺,听说隋朝要和自己搞贸易,非常高兴,马上带着人就去了。亏他也算是一个聪明人,竟然没有看透隋朝的用意,刚刚进入隋朝的管辖地马邑,就被裴矩抓起来杀死了。过后,裴矩告诉始毕可汗说你们出了叛逃者,这个史蜀胡悉是来投降我们的,我们帮您清理门户,就把他给处理了,也算是助人为乐了。
    这个谎言也太透明了,你想始毕可汗也不是三岁小孩子,他怎么会相信裴矩的话?一怒之下,他和隋朝彻底决裂了,再也不到隋朝去进贡。
    可以说,裴矩的这两条计策非常的憋足,极其的失败。从此一颗仇恨的种子就此埋在了始毕可汗的心中。
    以上两点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始毕可汗进攻隋帝杨广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想要得到自己非常奇缺,急需补给的手工业品以及生活用品。
    大业三年杨广在涿郡的那一次大出风头,让突厥人看到了隋朝的富有。大隋帝国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和财富让一向物资匮乏,生活贫困的突厥人眼热不已。
    马可波罗的一本游记点燃了西方冒险家们到东方寻宝的梦想,隋帝杨广的炫富行为也让突厥人的贪婪欲望急剧膨胀。就是在那一次,始毕可汗不仅见识到了隋帝杨广的豪富,也看透了这个荒淫皇帝的外强中干。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个无比强大的庞然大物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在他看似强壮的外表之内,其实是一个并不强大的心灵。他只是一只纸老虎,虽然栩栩如生,可是只要你敢于挑战和尝试,他最终会被你的手指戳破而原形毕露的。
    于是始毕可汗派出了许多的斥候。隋朝的一举一动都在第一时间报告给了始毕可汗。他就像一只默默注视着猎物的狼,他不是不想出击,而是在等待着一个最佳的进攻时机。他注视自己的猎物的时候,一动不动,绝对不去惊扰对方,只是在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短自己攻击猎物的距离,而等到他行动的时候,他将会激发自己身体的全部能量,快速出击,猛烈搏杀,做到一击必杀。
    此时机会来了,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当始毕可汗得知隋帝杨广离开京城将要到塞北草原的时候,他马上召集突厥各部共计数十万大军飞速赶来,把杨广围困在了雁门关,随即对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隋朝军队节节败退,
    杨广一向自诩为文治武功无人可比,他的文采非常高明,是不是第一我们暂且不讨论,但他的武功到底怎样在此时正是检验的时候。想当年杨广曾率领几十万大军渡过长江,一举平定了南陈。后来他又派兵四面出击,平定了安南等地叛乱,还让西域二十七个国家对他俯首称臣。一时间,隋帝杨广的大名传遍了天下,他的英明神武也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
    可是此时,他率领着大隋朝最精锐的十几万军队,还有许多的文臣武将,其中不乏勇敢善战之人,也不缺谋略过人之辈,然而面对突厥人的进攻他们竟然面面相觑,不得不退守雁门关。雁门郡的四十一座城池很快被攻克了三十九座,剩下的只有雁门关和崞城。此时雁门关内的军队和百姓人数还有十五万多人,面对着突厥的数十万大军,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突厥人吹响了号角,开始进攻。面对敌人的疯狂,杨广鼓起勇气,亲自站在城头督战,指挥着将士们抵抗突厥人攻城。
    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下面的突厥人不断地往城头上爬,城上的隋军不断地举起刀枪劈杀着敌人,把他们砍下去,并伴随着一声声的惨叫。
    忽然眼前出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黑点,眨眼间就飞到了近前,伴随着一阵惨烈的号叫,无数的士兵身中箭矢倒在了杨广的面前,抽搐着死去了。还有一支飞箭就钉在杨广面前的木柱子上。随行的大臣们惊魂未定,连忙上前来保护皇帝大人,但他们却看见杨广呆若木鸡,怔怔地面无血色——杨广被惊呆了。
    一直以来,杨广都梦想着能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沙场,建立不朽之功业。杨广原来以为所谓的战场就是站在军事地图前用红蓝铅笔一通乱画,然后委派自己的那些大将和手下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拼死战斗,经过一场战斗,敌人被打败了,都逃走了,而自己一方战胜了,高唱着歌儿凯旋回家,这就够了。
    他曾经见到过战场上血腥搏杀后的遗迹,也曾见到过无数缠绕在一起的面目狰狞的尸体,他知道这是战场的一部分,下面那无数士兵的生命就是他的棋子,他们将会为了他的功绩而献出他们的生命,那是他们作为一个臣子,一个普通士兵所应该付出的,他很漠然,也很平静。
    然而事实远非想像中的那样。亲眼看着无数的士兵挥舞着刀剑砍杀敌人,敌人也用刀剑砍杀自己的那些手下的士兵,血肉横飞。无数的士兵倒下了,有对方的人,有自己的人,可能还有许多被敌人杀死的人他杨广都见过,都认识,有的还很熟。就是这许多他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高举着战刀奋力对砍,他们瞪着血红的眼睛,眼里喷射着怒火,刀剑撞击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刺入肉体时发出的恐怖的闷响,激奋的怒吼,痛苦的哀号,翻滚扭动的躯体,淙淙流动的鲜血,满山遍野凌乱堆积的尸体,死者面目狰狞的表情,这所有的一切,在杨广面前纷乱繁杂地呈现的时候,一下击垮了杨广的神经,太恐怖了,这种情景让你无法直视,又无法闭眼,不敢想象,却又无法不想。
    几条鲜活的生命就在他眼前被敌人射杀,眨眼间变成几具毫无知觉的尸体,他才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的恐怖。
    原来生命就是这样死亡的,就在一转眼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原来死亡一直以来离我是那么的近,如果刚才那支箭矢偏上那么一丁点儿,自己已经死去了;原来自己也是可能被敌人干掉的,无数的敌人瞪着血红的眼睛,举起闪亮的刀锋,会把那冰冷的战刀劈向自己,或者把利刃刺入自己的身体中,自己人知道自己是皇帝,可是敌人不会把自己当成一根葱的,他们的战刀也不会认识自己。在那些堆积如山的尸体当中,可能会有一具尸体是他自己的,在那冒着热气往前涌动的血流之中,可能有那么一摊血水是从他自己的身体里流出来的。
    他颤抖起来,手抖,胳膊抖,全身都抖,而且不能自己,紧接着是放声痛哭。不是为了战死的将士,不是为了伤心,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他抱着自己的幼子赵王杨杲,不停地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哭,哭得比刘备还痛。
    刘备的痛哭只是做做样子,而杨广老兄显然非常实诚,不会弄虚作假,把眼睛都哭肿了,嗓子都哭哑了,还在不停地哭。
    这实在是有损他皇帝陛下的高贵身份,可是在死亡的面前,身份早已变得不那么重要,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杨广的情绪极度地影响了士兵们的情绪,大家的情绪都非常的低落,这样下去,雁门将在突厥下一次进攻的铁蹄下失陷。
    为了解决难题,杨广召开了一次中高层领导干部会议。会议之上,民部尚书樊子盖首先积极发言,此人就是在平定杨玄感之变中表现出色的那个樊子盖,他发言的中心意思是:现在大家对陛下远征高丽的行动都非常有看法,这大大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陛下应该马上召开一次全军动员大会,正式宣布您已经取消了远征高丽的计划,取得大众的配合。然后再鼓励大家努力抗击敌人,并明码标价,对作战勇敢的人按照等级给予物资奖励。当然这样也并不能击退敌人,但是可以凭借着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拖延时间。最后陛下还要马上派人去征召全国各地的军队来勤王。等我们军队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时,就可以击败敌人,取得胜利。
    接下来,内史侍郎萧瑀——杨广的小舅子、萧皇后的弟弟补充发言:陛下还要派人告知义成公主。公主是突厥的可敦,可敦是可汗的大老婆,相当于汉族皇帝的皇后,按照他们的风俗,可敦是可以参与军事决策的。公主还是我们隋朝的公主,在血缘上还是和我们亲近的。而且如果隋朝失败了,对她在突厥的地位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她一定会帮助我们,就算她不帮我们,也不过是派使者跑了一趟而已,对我们也不会再坏到哪里去了。而且我也赞成樊尚书的意见,陛下应该明确发布诏书,宣布赦免高丽,永不再征讨高丽,士兵们安心了,陛下再发布重赏,大家才能更加努力地和突厥人死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