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三百年

第十八章【血战】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七月五日,李渊出兵。
    八日到达西河。一路上不断有起义的军队加入进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支由西突厥人组成的骑兵,在首领阿史那大奈的率领下加入进来,这支突厥的战斗力非常惊人,他们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十四日到达贾胡堡,走不了了,前面报告说霍邑驻扎着一支隋朝军队。
    在六月李渊宣布起义的时候,长安的代王杨侑和留守卫文升、将军阴世师早已经得到了消息。为了阻止李渊的军队向长安进发,为了剿灭李渊的起义军,杨侑派屈突通镇守河东,派宋老生镇守霍邑,组成两道防线阻击李渊。前面霍邑的隋朝军队正是宋老生,奉命带领军队来剿灭义军的。
    霍邑和贾胡堡相距只有五十多里路,可以说是近在咫尺。
    既然有挡路的那就打吧!可是打不了,为什么?老天不作美,下起雨来了,并且下得非常的大。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这里的黄土有一种特性,遇到雨水的时候,又黏又滑。生活于此地或者到过此地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当年那时候既没有机动车辆,道路又不是水泥和柏油路面,满地的泥泞,人踩在上面脚就会被粘住陷在里面,非常的难走,别说打仗,行军走路都困难。
    那只好等待天晴了。可是这天偏偏就不晴,正值秋季,是秋雨连绵的时候,一连就下了十几天不见天晴。到这时候,别说打仗,就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咋了?由于道路泥泞,粮食运不上来。
    眼看着粮食马上要断顿了,几万人没饭吃,这可怎么办?然而这并不是最坏的。
    就在大军到达贾胡堡没有几天,另一个消息的到来让李渊差一点儿心脏从嘴里蹦出来,有消息传来说刘武周和突厥相联合要攻打晋阳。
    刘文静第二次出使突厥去后一直没有消息,难道刚刚开始的和谈突厥人又变卦了?这突厥人也太不讲信用了,李渊几乎要问候始毕可汗的父母了。
    面对突然转变的局势,有人提议说要不我们先回太原吧!那里是我们的根本,晋阳要是丢了,我们连家都没有了。等我们巩固了晋阳以后方便的时候再去打长安吧!持此观点的人很多,其中代表人物是裴寂。
    裴寂这一个文职干部,处事非常谨慎,不喜欢冒险,在遇到情况时他一般都会选择最安全最牢靠的办法,这次是,以后也是这样。
    大家都赞成这个提议,少数服从多数,没办法,李渊同意了,只得命令军队撤回晋阳。
    李世民一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赶忙拉上李建成一起去找老爹李渊,说我们不能撤军。我们本来是为了解救天下的百姓而起兵的,应该马上进军咸阳,号令天下。现在我们好不容易到了这里,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要撤军回去,对我们的士气是一个打击,也不利于我们做的宣传。前进就是义军,回家看着自己的老家只能沦为匪寇。现在刘武周和突厥人其实互相也不是太信任,突厥人刚刚和我们取得联盟,不可能马上就撕破脸,所以我们得到的消息不一定真实。如果考虑缺少粮食,现在已经是秋季,马上就要到收获的时候了。我们可以收割敌人的庄稼来补充我们的军粮。千万不要撤军。
    但是李渊不同意,坚持要撤军。
    李世民没办法,就去找裴寂等其他人商量办法。但是裴寂等人却都一致同意撤军。
    李世民急得没法,要再和李建成去劝老爹,李建成也泄了气,不想再费唾沫了。这时要坚持下来的人只有李世民一个人,怎么办?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随大溜顺从大家的主意。
    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会有许多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道路摆在你的面前,但是这其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你怎样从中间选择出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种能力。当你的选择不被大家认同的时候,你要面对大家的反对独自坚持那就是一种魄力和毅力。
    大军的先头部队左军已经陆续开始撤退了,李世民急得团团转,饭也吃不下,坐也坐不安。天慢慢黑下来,还没有撤退的人也已经开始熄灯休息了。
    眼看起义的大业就要在此刻转向失败的地步,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他大踏步向李渊的大帐走去——我要再争取一下。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的就是再争取一下。当我们向上要爬十步高才能上到崖壁上的时候,而我们只爬了九步,其实这和没爬一样都是失败,甚至比一步没爬更加失败。一步没爬我们还在原地,而我们爬了九步却可能要摔下来。
    李世民最后又坚持了一下,于是他成了成功者,起义的结果也就此改变。
    大帐口,李渊的警卫人员挡住了李世民,说将军已经休息了,不要再来打扰。
    最后的一次机会也被阻断了,绝望了,彻底绝望了。
    彻底绝望了吗?你要放弃自己的理想了吗?
    还没有!李世民并没有选择转身离开,而是跪在大帐外放声大哭。
    李渊和衣闭目躺在大帐里的床榻上,床前点着两只大蜡烛。一天来,各种事情让他非常的烦心,尤其是太原的局势如此突变,让他始料未及。虽然躺在床榻上,可是他没有一丝睡意,心里思潮汹涌。
    忽然大帐外传来一阵哭声,这声音非常的高,直飞进大帐钻进了李渊的耳孔中。
    李渊被哭声搅扰得心里很不爽,叫人问道:“外面是怎么回事?”
    亲兵进来回答:“是二公子,他要见您!说有万分危急之事要禀报唐公。”
    “让他进来!”李渊非常不高兴,这么晚了,还有什么要紧事!
    李世民走进了大帐。
    李渊问:“你所哭为何事情?”还有半句没有说出口——你不是成心要咒我吧!
    李世民一边抹着泪一边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天下的大义,现在是有进无退,进则生,退则死。现在有死而已,我怎能不哭呢?”
    李渊吃惊地说:“有这么严重吗?”
    李世民说:“行军打仗靠的是高昂的士气,现在我们一撤军,士气就会非常低落,人心就会散乱。我们背后的敌人再乘机进攻我们,失败和死亡就在顷刻之间。”
    李渊一下子被震惊了,他仔细思索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
    “可是现在左路军已经撤退了,怎么办?”李渊也有点慌乱了。
    李世民说:“好办,他们白天刚刚走,还不会太远。我和大哥马上去追他们回来,还来得及。”
    李渊说:“成败都在你的身上,你赶快去追吧!”
    李世民得到命令,马上叫上大哥建成和几个人分头连夜去追。
    那天夜里没有月光也没有星光,野外异常的黑,李世民走了没多久就迷路了,竟然走到了一个山谷之中。山路难行,夜路也难行,夜里的山路就更加难行。在这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黑夜里,李世民已经彻底迷失了方向,不得已丢弃了自己心爱的战马,靠着一支火把爬上了那座大山,这时,他看到了远处军营里点点的火光。
    天大亮的时候,李世民拖着疲惫的双腿总算是追上了左军,并带他们返回了贾胡堡。
    李渊的三路大军都开到了长安城下来,那此时河东的屈突通在干啥呢?他为什么不从后面来包抄李渊呢?
    他也脱不开身,因为他被刘文静挡住了。
    李渊当时撇开屈突通向长安进发,迅速度过黄河并在饮马泉击败了屈突通手下的将领桑显和,占领了永丰仓,并一路向西挺进长安。屈突通一下被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渊会放弃并绕开他的河东直接向长安进军。长安的守卫力量屈突通是相当了解的,在来河东之前长安的守卫都是他屈突通负责的,现在他已经把其中的精锐力量带到了河东。他更加了解负责守卫长安的那些官员,眼高手低,嘴硬腰软——平时看别人谁都不行,其实轮到自己更加不行;平时满口节气忠烈,真正到了危险时刻腰弯的比谁都快。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那简直是拿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开玩笑。
    他让手下将领年君素守卫河东,自己亲自带领军队赶紧向长安跟进。可是情况不好,在潼关附近,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就是李渊特意留下来防备屈突通的。为了阻挡屈突通的前进,刘文静在通往长安的大路上修筑了三座营寨,相互依托相互支援,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战争就是这么奇妙。当屈突通在河东的时候,李渊去攻打河东,屈突通守在城里死活就是不出来,让李渊干着急没办法。而现在李渊去长安了,刘文静守在潼关的大寨里死活不出来,却轮到屈突通来攻打了。攻防的角色来了一个180度的对调转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