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第17章


后来到了上海,跟共产党走到一起,成了共产党在文化战线的主将,也还是那个鲁迅。只是时势不同,气味相投的人也就不同,合作的人也就不同。 
  有人说,是共产党利用了鲁迅。怎么可能呢。鲁迅是个很有个性的人,那么大岁数了,谁也利用不了。是他自己愿意那么做,是他需要那么做。 
  前面说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时,我加了“前期”这个词儿。这是非常重要的。 
  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大将,意思是说,到了后期,他已经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了。他跟新文化运动的几个主要人物闹翻了,也就脱离了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如果此后他只是当他的官,当他的教授,井水不犯河水,道不同不相与谋,各自相安无事,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人各有志,不能说当官不是为社会服务,纯粹搞学问不是为国家作贡献。   
  新文化人物强有力的批判者(3)   
  这一点,中国的鲁迅研究者们,几乎都没有发觉,美国学者J.B.格里德几乎是轻易地就看出来了。在《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一书中他说: 
  从一开始,鲁迅在气质上就是个局外人,最终他成了一个新文化人物强有力的批判者。(《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第318页)     
  “青年必读书”中的暗斗   
  孙伏园敲响了开场锣鼓   
  孙伏园不愧是个办报的高手。 
  在晨报社办《晨报副刊》,办得生龙活虎。到了京报社,等于是投奔了敌对阵营,更要尽心竭力,要不京报老板会认为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挣京报的薪水不给京报办事。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说。 
  从积极的方面说,离开晨报是出于无奈,也可说是一种屈辱,京报老板邵飘萍接收了他,等于是给了他一份荣耀。你晨报不用我吗,别的报纸还请我来呢。既然来了,就要露一手。作为一个办报的老手,虽说年龄不大,经验还是足够的。他知道,要办好《京报副刊》,必须一炮打响,而要一炮打响,就必须一创刊就引起轰动,至少也要一下子就引起人们的关注。最重要的是争取读者。当年的读者,全是读书人,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当然是学校了。学校里有教师,也有学生。学生的人数肯定比教师多,那就得在学生身上打主意了。 
  学生最关心的是读书。 
  也不能忘了那些教授,还有社会其他界别的学者。 
  于是一九二五年一月四日出版的《京报副刊》上,便有了这样的广告: 
  一九二五年新年 本刊之二大征求 
  Δ青年爱读书十部 Δ青年必读书十部 
  说明: 
  ㈠青年爱读书十部是希望全国青年各将平时爱读的书,无论是那一种性质的或那一个方面只要是书便得,写出十部来填写入本报第七版所附卷内,剪寄北京琉璃厂小沙士园京报社副刊部收。如果举不到十部,则十部以内亦可,但希望不要出十部以外。一月二十五日截止,二月一日起在本刊上宣布征求结果。 
  ㈡青年必读书十部是由本刊备卷投寄海内外名流学者,询问他们究竟今日的青年有那十部书是非读不可的。本刊记者耳目容有未周,热心学术诸君如有开列书单赐下者更所欢迎。二月五日截止,二月十起逐日在本刊上宣布征求结果。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这次征答,也是为了让世人更准确的理解这次征答,孙伏园还有意与他人通信,在报上刊布,比如一九二五年一月六日的《京报副刊》上,就刊出了汪震与他的通信。 
  汪震,后来成了一位修辞学家,当时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信中说,他对于这一次征求不明了的地方就是“青年”。你们所谓的青年是指的哪一个时期的青年呢?普通青年的划分,大约自十三岁到三十岁以前为止,这个时期都是青年。但是在中国有一点不同,他在青年会里看见的青年,有许多是嘴上长了黑漆漆的胡须,额角上露出斑白的鬓发,他们的年龄大约快到六十了。现在把这些六十岁的青年缩短成五十三岁,这青年的期间是自十三岁到五十三岁——四十年。人生六十年,青年的时期岂非占了三分之二!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经验,在这一个时期必须读的十本书,在另一个时期果然也是必须读的吗?须知,“一个人的酱油是另一个人毒药!”青年的期限弄不清,他本来是想写出自己的答案的,也不敢了。以上疑问,请你在副刊上答复吧。 
  孙伏园回信说: 
  我的本意,“青年爱读书”是希望全国的中学生大学生和与大中学生年龄相近的人来投票,“青年必读书”是希望热心教育的学问家著述家和全国的中学教员大学教员投票的。所以我的青年定义非常简单,就是中学第一年和大学末年级的年龄以内或相近的人。但是年近六十的老青年投票也并不拒绝,好在票上有年岁一项,计算时可以特别提开的。“青年必读书”,这个观念在无论那一个教员的脑筋里大概都有罢,而且或者已经时时对他们的学生说过罢,现在我就想把他们各家的意见汇集起来,使全国的青年学子知道。“必读书”与“爱读书”,在从前旧教育制度之下,一定是冲突的,现在不知怎样。我所以同时征求,希望将来求得的结果,能给全国的教育家和青年们一个参考。汪先生,你一面是大学研究生,一面是中学教员,就你分投两面罢。 
  以上可说是这场好戏的开场锣鼓。 
  它现在和鲁迅还没有关系,往后就有了。   
  还得往前推溯(1)   
  推溯到哪儿呢? 
  一九二三年春天。 
  这年年初,清华学校的学生胡敦元等四人,给胡适写信,怎样在短时期内得到国学的常识。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学习国学的时间不多,毕业后都要赴美留学,他们觉得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胡适是个好为人师的人,他自己就是清华毕业的,知道学生们的要求是真诚的,就很认真地写了一份必读书目。在序言中说: 
  这虽是一个书目,却也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叫做“历史的国学法研究”。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我起初也学着老前辈的派头,劝人从“小学 ”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我近来忏悔了——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不是教育家引人入胜的法子。音韵训诂之学自身还不曾整理出个头绪系统来,如何可作初学人的入手工夫?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会想出一个下手方法来:就是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台湾版《胡适作品集》第七册第127—128页) 
  这份目录甚长,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工具之部”,计有《书目举要》、《书目问答》等十四种。 
  第二部分为“思想史之部”,计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二十二子”、《四书》等九十三种。 
  第三部分为“文学史之部”,计有《诗经集传》、《楚辞集注》等七十八种。 
  共计一百八十五种。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不到二百本书,下点工夫会看完的。有的书,说是一种,实则是一种汇集,比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看看这书名,就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容量了。 
  须提请注意的是,这个书目里有两部胡适自己的著作,一部是排在“思想史之部”之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部是排在“文学史之部”最后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如果说“工具之部”只是介绍做学问的工具不能算是学问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是以胡适起,又以胡适终的。再就是,这个近二百种的书目里,除了胡适是活人外,其余都是死人,且是死了百十年以上的死人,也可说是古人。 
  于此可知胡适的自信与自负。 
  不光自信自负,还很负责。他觉得他的这份书目,不光可以让青年在短时期内补上国学这门课,“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 
  胡适的文章怎能只给几个学生看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就完事呢。那就要在正式报刊发表了。小报小刊还不行,要发就得发在大报大刊上。《东方杂志》是当年影响最大的杂志,胡适便将这份书目取名《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寄了去。胡适的文章自然是一去就发,不会拖延的,于是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四号上就登出来了。 
  上海的刊物登了还不算,胡适还把它拿到自己办的《读书杂志》(《努力周报》增刊)上发表。与《东方杂志》相差不到十天,登在三月四日出版的第十七期。这可是件大事。公布自己推荐的书目,是袒露自己的学术根底,也是对青年的一种无形的号召与指导。 
  也有人不服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