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第13章


他想用一张可望而不可及的空头支票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松懈我们的警惕和提防。在莫洛托夫看来如今的希特勒,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征服者和主人了,现在他对我们越殷勤、越友善,恐怕越不是什么好兆头。但是,“德国会在什么时候扑过来呢”?莫洛托夫强迫着自己设法解开这个“结”。
  这确实是个极难而又必须解答的问题。莫洛托夫深知希特勒狡猾阴险,诡计多端。他可以非常郑重其事地给你一连串的假相,也可以用二十分的真诚说一通假话。连他的部下亲信都把他看成一个演员,语句声调,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精心设计,刻意为之的。甚至说他那尖锐的凝视动作是在镜子前经过若干小时练习过的。当然,熟悉了他的这个特点,可以对他保持警惕。可能的话,简直应该退避三舍。可是,现在,我的目的是要拿到他的底牌,这是临行前斯大林交给的关键性的任务。回去见到斯大林,说仍然没摸清恐怕是不行的。莫洛托夫也相当清楚,在斯大林那里根本就不存在他交付的任务你无法完成的概念。所以现在需要的是分析、揣摸,从分析中寻找答案。
  希特勒准备什么时候进攻我们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有两种选择:一是攻下英国之后,二是攻下英国之前。如果是第一种选择他就为我们留得一点时间。会不会是第二种选择呢?我想不大可能,莫洛托夫为自己找出了这样两条理由:第一,这就意味着德国将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尽管德国现已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实力迅速增大,但进行两线作战,这是兵家之忌。希特勒再狂妄,这一点他应该清楚。何况,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输就输在两线作战上。第二,英国空军对德国,特别是对柏林不停地轰炸,对希特勒来说,应该是个令他讨厌,让人担惊受怕的麻烦事..
  想到这儿,莫洛托夫眼前似乎又浮现出这次柏林之行两次遭空袭的情景。
  第一次是他刚到柏林的当晚。他正在驻德大使馆举行宴会,德国的头面人物,纷纷应邀出席。其中有空军元帅戈林,外长里宾特洛甫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灯火通明的宴会大厅,宾主刚刚落座,莫洛托夫上台致词,才开了个头,突然外面防空袭的警报声大起,那些刚才还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先生、小姐、太太顿时大惊失色,顾不上尊卑贵贱,乱轰轰地要往防空洞里钻,偏巧的是大使馆大楼内没有这样的设置。于是先生、小姐、太太们蜂拥到宴会厅出口,口小人多,都想先于别人出去,结果挤在一起,抱成一团,男人的呼喊声,女人的尖叫声,碰撞桌椅声,酒杯打落在水磨石地板上的破碎声,乱成一团,混成一片,那种狼狈像,着实令人可笑可悲。最有意思的还是肥胖的戈林,今天特意穿来他自己设计的那身元帅服,银呢制的上装,从左肩到右胸,挂满了一大串各式各样的勋章和奖章。这位空军元帅,刚才还向莫洛托夫夸口说德国空军已经把英国空军摧垮,可现在却一边心神不定地向主人道别,一边焦急地用眼睛瞄着出口,瞅准机会便匆匆夺门而去。
  第二次是在里宾特洛甫的办公室里,两人正在谈判,警报响起。开始,里宾特洛甫比戈林略佳,坐着没动,还侧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一会儿,听到炸弹的爆炸声由远而近,当一颗炸弹落在附近,震得玻璃嗡嗡直响时,里宾特洛甫终于坐不住了,跳起来对莫洛托夫说:“莫洛托夫先生,为了安全起见咱们还是到我的地下室去吧,那里可以继续进行谈判。”说着,带着莫洛托夫几个人,顺着旋转楼梯,飞速跑下。从那熟练的动作看得出,这架楼梯对这位外长并不陌生..想着想着,莫洛托夫不禁一笑,他顺着这个思路
  往下继续分析..在如此人心惶惶、提心吊胆之中,怎么能开辟另一条战线呢?眼前有两个对手,可希特勒枪膛里只剩下一颗子弹,他是不敢这样做的。还有第三,希特勒要进攻我们,必须从西线调兵,这势必减轻西线对英国的压力,他就不怕英国趁机捣乱,给他制造麻烦吗?如果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与英国媾和,他愿意屈从英国的要挟,吐出已咬在嘴中的肉吗?!以希特勒的贪婪本性,这是他难以接受的。..
  莫洛托夫想了一路,等到了莫斯科走下列车的时候,他已经完全说服了自己,同时,他也准备好用这些理由,去向斯大林报告:德国人至少在明年冬季之前不会两线作战,也就是说,不会在攻占英国之前,发动对苏战争。
  斯大林在听了莫洛托夫柏林之行的汇报之后,沉默了一会,然后缓缓地说:“德国人会来进攻我们,这一点我们早就料到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要干的事太多了..莫洛托夫同志,如果像你说的,希特勒不会在结束对英作战之前进攻我们,这就给我们多少留下了进行准备的时间。这个时间能有多长?一年还是几个月?这还不能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延长它。我们不应该去刺激希特勒,不能授人以柄,说我们在破坏同他们的协定,否则当希特勒感到我们已经准备同他开战了,那他是会不顾一切地缩短给我们的准备时间的。很可能,会逼他挺而走险,不等收拾了英国就扑向我们,这是对我们不利的。因此,要竭力避免。”
  斯大林显然同意了莫洛托夫的分析。今天到会一起参加听汇报的还有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斯大林在说完上述那一段话后,对着铁木辛哥和朱可夫说:“自今日起,边境地区的部队调动和向边境地区的部队调动,都要经我的批准。”
  从斯大林那里出来,朱可夫和铁木辛哥坐进了一辆汽车,待汽车驶出克里姆林宫,朱可夫目视前方,缓慢地说:“他现在把赌注押在了德国不会两线作战和我不犯人,人必不犯我上了。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避免战争。”
  铁木辛哥同样注视着窗外,有一会儿没作声,快下车分手时,摔给朱可夫一句:“还是相信他的判断吧..”
  第四章偷猎在拂睫一、箭已上弦
  在“巴巴罗萨”开始之前的最后几个难挨的日子里,希特勒的失眠者病又开始复发了,到了晚上,他躺在那里睡不着。便问自己,在他的宏伟计划中,可有什么漏洞让英国人钻空子?他相信已堵塞了所有的漏洞:他曾派戈林的代理人米尔契广泛而周密地视察了德国防空工程;他曾下令对荷兰的沿海工事予以紧急增援;他又怀疑伞兵部队在克里特岛获得成功可能刺激英国人,使得他们一等到他希特勒的手脚捆在俄国战场,也对挪威海岸或两个海峡岛屿做同样的冒险事,因此他命令增加岛上的驻军并派去大量的坦克和大炮进行增援。当然这样做,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即在将来有朝一日与英国签订和平条约时,可以把根西岛和泽西掌握在德国手中。希特勒每天和希姆莱、莱伊、赫维尔、里宾特洛甫还有赛斯·英奈特这些尽职尽责但又疲倦困乏的亲信们讨论土耳其、战争和作战问题,常常熬到清晨三四点钟,尽管如此,他也还是要服镇静剂才能入睡。
  不过,最使他放心不下的,还是目前即将进行的“巴巴罗萨”。6月18日.由于除了德国以外的各国报纸都公开地猜测希特勒攻打苏联将子何时开始,这无疑会引起苏联人的严重的不安。赫维尔在希特勒的总理府写了一篇充满焦虑的日记,这无疑也能反映希特勒的心情:“重大问题:杰卡诺索夫(苏联驻柏林大使一作者注)已经宣布他要见国务秘书。他要带来什么?斯大林要在此时一鸣惊人?将向我们提出重要的东西?等等,等等?(元首)和外交部长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恩格尔(希特勒的陆军副官)和我自己从各个可能的方面做了仔细研究。元首和外交部长不得不突然失踪——不能让人找到他们。筹划了许多藏身之处:佐内堡、卡林霍尔或伯格霍夫、火车、威德派克,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不隐蔽的地方往往最隐蔽,后来,有一天干脆躺在帝国总理府闭门不出。”
  第二天傍晚,当希特勒口授他的“巴巴罗萨”公告——“告东方前线部队书进行到一半时,里宾特洛甫打来电话说,杰卡诺索夫在下午6时拜见了他的国务秘书,讨论的纯属日常事务,说了几句笑话就走了。希特勒暂释重负,心绪稍稍安定下来,继续口授他的“告东方前线部队书”。
  公告于20日秘密印发给部队,在排版很密的四页公告中,希特勒又耍起他贼喊捉贼的老把戏,他在详尽地解释德国的所谓“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后,对苏联政府肆意诬蔑,恶意中伤,有几段是值得注意的,希特勒声称:德国人民从未对俄国居民心怀恶意。“但是二十年来莫斯科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统治者不仅竭力使德国而且使整个欧洲燃起战火。”希特勒说,他从来没有象克里姆林宫用颠覆的手段试图使欧洲的其他部分转而信仰共产主义那样,也试图把纳粹思想输入俄国。
  为了取得蛊惑人心、蒙蔽视听的效果,希特勒比谁都清楚,谎是不能不撒的,脸皮是不能要的,于是他以一种冷嘲热讽的口气说道:“我的士兵们,你们自己知道,几周之前,在我们东部边境上还没有一个装甲师和机械化师”(重点号作者所加)。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告是这样结束的:
  “东方前线的士兵们,此刻,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如此规模的兵力集结已经完成。与芬兰的师联合在一起,我们的同志正和纳尔维克的战胜者(狄特尔)驻守在北方的北冰洋海岸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