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夺鼎

第六十四章 转机


    在三万中州军的日夜围攻下,楚州州城里的五千守军已渐渐支持不住。
    韩元临走前只在城里留下两个旅的兵力,两个旅将分别是杨咏杏和夏锋。
    说起这杨咏杏,此人在楚军中的资历不可谓不老,当初在嘉县的时候,他便是王秉耘手下十个哨官之一,那时候韩元也不过是十个哨官中的一个而已。世事无常,谁能料到短短数年时间,韩元便能一路走到今天,成为一州之主,成为杨咏杏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说起来,当初王秉耘任命的十个哨官中,除了韩元、马二憨,大虎二虎两兄弟外,也就数他杨咏杏命大,还能一直活到今天。
    杨咏杏能一路摸爬滚打活到今天,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楚军每次作战他绝不会冲在前面,对他来说,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什么狗屁的军功,让那些不要命的去挣吧,他能保持现状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也正是杨咏杏的这种态度,导致他根本融不进韩元的决策圈中,因为他的官职也就一直止步于旅将。若不是碍于他资历高,韩元只怕连旅将都不想让他做。
    另一位旅将韩锋则不同,此人是个新晋的年青军官,年纪不到二十,在高阳郡的时候,原本是韩元亲卫营中的一个普通士卒,因为参加了临武城守城之战,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因而被韩元提拔为旅将。说起来,此人对韩元可谓忠心不二。
    …
    中州军连日的围困,已让杨咏杏生出了畏惧之心,在他看来,区区五千守军只怕守不住这偌大的楚州城。因此,他开始有计划地派人到城外联络,还时不时地试探夏锋的态度,种种行为,显然是不打算与城俱殉了。
    夏锋自然也察觉到了杨咏杏的想法,不过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只是将此事秘密地汇报给了侯府的韩二爷——韩咸。现在整个州城形势险峻,韩元不在,韩咸便成了所有人的主心骨。
    韩咸得知此事,立刻示意夏峰配合自己捉拿杨咏杏。说干就干,就在杨咏杏还在为是否投降中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夏锋突然率领大队人马,直入军营将他拿下,罪名是暗通外敌,意图叛乱。
    当然,这个罪名是韩咸强加的,杨咏杏虽然有意投敌,却只是个计划,还没有付诸行动,因此他在被俘的时候一个劲地喊冤。
    为了震慑宵小,安定军心,韩咸不得不狠狠心,下令将杨咏杏斩首示众。可怜杨咏杏一路苟延残喘到现在,终究难逃一死。
    杨咏杏被斩首后,军中那些妄图投敌的军官一下子蔫了。看来这韩二公子也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
    …
    因为守城兵力实在捉襟见肘,韩咸和夏锋一番商议,决定打开州城府库,以钱粮为诱,雇佣城中青壮到城头协防。
    到城头防守可不是什么小事,一个不慎便会命丧黄泉,因此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青壮愿意应征,哪怕韩咸将酬劳一再提高也是如此。
    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韩咸当即下令,每十户人家必须抽签选一个男丁到城头防守,如有不从者,以通敌罪论处,满门抄斩。
    这一招还真管用,不过几日便有数万青壮被强征到城头协防。中州军也因为屡攻不克而逐渐懈怠了起来。
    …
    江落月难产而死的消息,林妙等人一直封锁着,没敢让韩元知道。也因此,身在前线韩元还一直在为如何对付孙循而头疼不已。
    目前的局势是,楚军同益军在南平府一带僵持不下,双方互有损伤,却谁都奈何不了谁。
    也许是该进行一场决战了,无论是韩元还是孙循,都在心里默默地决定。
    不过对于孙循而言,他已准备派一支偏师突袭楚州州城,这也意味着,倘欲和韩元进行决战,益军这边必然会面临着兵力略逊的局面。
    只不过,就在孙循为即将到来的战事而苦思冥想的时候,益州老巢却再次传来了令他不安的消息。因为秦军的大举进攻,益州北部已有十余郡接连失陷,情况危急。
    原本张钦进攻益州北部,只是试探性地声援一下楚州,并非真的想得罪孙循,然而益州边境的空虚程度,实在大大地出乎了张钦的意料。他只派出了几千兵马,竟不费吹灰之力地便将几个重要的城池收入囊中。尝到甜头的张钦立刻放弃图谋晋州的打算,转而将精力全都放在如何攻打益州上了。
    这下孙循真是要骂娘了,这个狗日的张钦,自己到底哪里惹到他了,偏偏在这么重要的时候给自己制造麻烦。
    无法,他只得马上将麾下将士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如何应对眼前的局势。
    当孙循把这个消息告知手下将士后,众人反应不一,有的主张先同韩元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再说,有的却主张立即回师益州,挽救危局。
    “先生,你怎么看?”孙循向黄素征求意见。
    孙循有三个先生,此次出征独独把黄素带在身边,可见黄素在他心中的位置。
    黄素皱着眉思索了许久,终于开口道:“回主公的话,素的意思,最好还是撤兵。”
    “撤兵?黄先生说得什么鬼话?我反对!”一个约摸十六岁左右的青年忽然厉声道,“不亲手宰了姓韩的,怎解我心头之恨!”
    这少年高约六尺,四肢粗健,相貌英武,姓韩名成英,其父便是当年追随孙富战死在高阳郡卫县城外的韩威。
    当日那一战对韩元来说,是他的成名之战,对韩成英来说,却从此背负了为父报仇的血债。
    一旁的秦川安慰道:“成英贤侄,老夫知你报仇心切,可现下却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老夫同意黄先生的话。”
    孙循听了几人的话,心中已然决定了要撤兵,然而出师简单,想撤军却没那么容易。
    “诸位,本教决议撤军,可,如何全身而退?诸位可拿得出计策?”孙循问道。
    “主公,素以为,我们不妨修书一封,开诚布公地和韩元谈一谈。”黄素立刻回道。
    孙循有些疑惑地盯着他,黄素继续道:“主公,素以为,我们急,那韩元比我们更急,他可是连州城都被人围住了。我们要撤军,只怕他求之不得。”
    孙循点了点头,道:“先生此言有理,不过,若是对方中途反悔,趁我们撤军突然发难,又该如何是好?”
    秦川建议道:“教主,不妨与楚军约定,双方各退五十里,以示诚意。倘对方不从,那便先战一场再说!”
    孙循想了想,也唯有如此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