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台弟子柳永纪事

第65章


可是仁宗一看开头有“渐”字就不高兴;后来看到下面有“宸游凤辇何处”的语句,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更感到不快;以下又看到“太液波翻”,便气着说:“为什么不说波澄呢?”因把原词掷在地下,从此,柳永就再也不被进用了。 
  黄升(号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也录柳永这首《醉蓬莱》词,下面附注本事,大致与《渑水燕谈》相同,可是他是剪裁《渑水燕谈》附注的;不过他没有说皇祐年间作这首词,却说为屯田员外郎时作这首词。根据《渑水燕谈》和《花庵词选》所说,可知柳永作《醉蓬莱》词是在皇祐间,他为屯田员外郎之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也说,皇祐间,老人星出现,柳永应制作词,与《渑水燕谈》适合。王辟之是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渑水燕谈》作于哲宗元祐以前(见涵芬楼校印《渑水燕谈》夏敬观跋),时代很早,所说当较可信。   
  六 柳永的葬地   
  关于柳永葬地,也有几种说法: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说他“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说他“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一说襄阳,一说枣阳,已不一致;清王士祯别有不同的说法,他在《池北偶谈》里说:“仪征县西,地名仙人掌,有柳耆卿墓。”他并用诗说:“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当时吴骞《拜经楼诗话》就说:“仪征实无其地,不知渔洋何据。”赵翼《瓯北集》卷二十六,据《独醒杂志》说,以为柳墓不在仪征,而在枣阳。他并有诗说:“一邱两地各争高,只为填词绝世豪。汉上有坟人吊柳,漳南多NFDD5客疑曹。金荃名竟移沙渚,铁板声休唱浪淘。我趁晓风残月到,纵无魂在亦萧骚。”不过道光三十年《仪征县志》卷八明隆庆元年申嘉瑞所修的《仪征县志》说,柳耆卿墓在县西七里,近胥浦。可见王渔洋也是根据过去的旧说。 
  我以为襄阳、枣阳、仪征之说,都是传闻,未必可信。据《避暑录话》说:“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又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十六说,他的墓在丹徒境土山(即北固山)下。志中并有较详的附注: 
  永字耆卿,始名三变,好为淫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易名永登第。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兵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高熙曾先生以为此人当系柳淇。《崇安县志》载柳淇为柳永之侄,且为书法家(见《皇宋书录》),则此墓铭当出柳淇之手。)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云。” 
  按叶梦得曾在丹徒做过官,葛胜仲也是丹阳人,他们都说王安礼守润州(即镇江)时葬柳永,这是比较可信的,可惜王安礼原集及葛胜仲原集都已失传,不能考见营葬柳永的事:今大典本的王安礼《王魏公集》及大典本的葛胜仲《丹阳集》又都没有提到葬柳永的事,竟使我们找不出更多的材料证实营葬柳永的详细经过。潘承弼先生以为柳永原来死在润州,王安礼把他葬到仪征,这也是揣测之词,并无根据(见前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二期,潘承弼《柳三变事迹考略》一文。)。   
  七 柳永生卒的推测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晁无咎的话,说张先与柳永齐名,可见柳永的生年与张先是差不多的(李易安并说张先是继柳永而起的)。按《鹤林玉露》卷十三说,孙何帅钱塘时,柳永曾作《望海潮》词送他。词中有“千骑拥高牙”语,正指的孙何。在这以前,杨湜《古今词话》也说,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何知杭州,门禁很严,柳永不得进见,因作《望海潮》词,托名妓楚楚歌于孙何座前,孙何听了,才迎柳永入座。《古今词话》所记,出于市井传闻,或不可信,但《鹤林玉露》记此事竟引起金主南侵,恐不是无因的。查《宋史》卷三百六孙何本传,知道孙何是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做过两浙转运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就死了,年四十四岁。由此上推,孙何应生于宋太宗建隆二年(961)。柳永就在孙何死的一年作《望海潮》词送他,至少也应是冠年了。由此可证,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比张先大三岁,比晏殊大四岁(张先和晏殊生年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 。储皖峰先生因晏殊曾称柳永为“贤俊”,就断定柳永年龄一定不会大于晏殊,这是不可靠的。古代主考官常称举子为“贤”或“贤俊”,不一定就是晚辈。例如张先比晏殊还大一岁,可是张先是晏殊知贡举时所取的进士,所以晏殊也称呼他为“贤”(《画墁录》。)。清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耆卿蹉跎于仁宗朝,及第已老。”我觉得这话是可信的。如我所推测,柳永生于雍熙四年(987),到景祐元年登第(1034),时年四十七时,也合宋氏“及第已老”之说。至于柳永卒年,我以为可能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因为据嘉定《镇江志》卷十四说,王安礼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守润,而柳永侄所作的墓志说,这时柳永已经死了二十余年,由此上推,当是他在皇祐间官屯田员外郎时,作了《醉蓬莱》词忤旨不用,不久便死了。又储皖峰先生据《高斋词话》,以为秦观曾亲从柳永学过词,因而断定他死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前浙江大学季刊一卷一期,储皖峰《柳永生卒考》一文),这是他引了误本《高斋词话》作出的论断,与当时事实不符。误本的原文说: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 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从柳七学词?”少游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勿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七句法乎?”秦惭服。 
  这段事实原见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引东坡《永遇乐》词注,但并未言出《高斋词话》。其中,“从柳七学词”一语原作“学柳七作词”,以后如《古今词话》(沈雄编的)、《历代诗余》、《词苑丛谈》、《词林纪事》引用这事也无不作“学柳七作词”,所谓《高斋词话》以及“从柳七学词”语显然都是错误的(宋人笔记有引《高斋诗话》的,却没有引《高斋词话》的)。《避暑录话》说,柳死后,旅殡润州僧寺,到熙宁八年(1075),王安礼守润时,才出钱葬他。于是熙宁八年(1075),柳永已死了很久,更不会活到元丰二年(1079)了。   
  后记   
  本书初版名《文人末路》,如是书名,表达作者的用意。出版之后,人皆爱读,不但国内,国外如日本、美国、泰国、葡萄牙等都有出售。此书并无译本,外售者大概是书商肩挑背扛越境贩卖。读此书者,一改古板者有之,学柳七朝秦暮楚者有之,滴酒不沾者变作豪饮之徒,不近女色者竟然为多情所困,细思量,乃柳永的本意已远甚于作者的用意。故而再版时以柳永本意书名,活脱脱一个花台弟子最为贴切。 
  宋人以不学柳七做词为要,难道今人就能学柳七做人?这方面评议甚多,但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我能做者只是描述柳永一生,说他大半生在妓院中的经历和因此形成的生活态度。 
  正如《自序》所说,写柳永有许多担心,而今这些担心大多应验。曾专门撰文解释,说这本书好读不好懂,最好先读《后记》再读正文,然而万千读者根本不听在下的解释,狐朋狗友也多指点朵朵操行,再说也没有让读者先读《后记》的道理。是以本书再版,将原《后记》改为《自序》另撰《前言》,校正初版字误;本书再版,承蒙我的老师、北京大学词学专家程玉缀教授校订附录《乐章集》,谨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梁志安先生在本书初版时所做的努力;感谢为本书付出劳动与关心的朋友们。 
  如果还要再版,书名改为《杨柳岸,晓风残月》,读者诸君以为如何?请通过出版社和我联系。谢谢阅读。 
  作 者 
  2004年11月 
本书来自www.sjwx.info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sjwx.info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