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陈云

第15章


当时还搞了“以早济晚”和“以晚济早”的季节性调剂,即每年夏秋季节,先把南方收获较早的小麦、大麦、早稻等调运到东北,接济东北秋粮登场前的市场供应,然后,又在冬春季节里,将东北晚熟粮食返调给关内缺粮地区度过春荒。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在当时是迫不得已的,对保证军需民食起过积极作用。 
  粮食越来越少,调剂来调剂去,连原来的粮食主产区也开始告急了。中央到处想办法寻找粮食,主意甚至打到了边远地区粒粒可数的所谓“死角粮”。到处都缺粮,调剂余缺的路走不下去了。危机逼使中央把主意打到粮食以外的地方。196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搞“低标准,瓜菜代”,降低口粮标准,大搞瓜菜,大搞代用食品。当时由中国科学院建议,由中央推荐的代食品有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杆曲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为了做好这件事,中央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并要求各地区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这一运动的具体指导。 
  光靠这些,老百姓怎么活得下去呢?到1960年底,粮食紧张情况加剧,浮肿病大范围地出现,并迅速蔓延。估计到下一年春青黄不接时,粮食情况将更加严重。周恩来、陈云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曾反复研究解决办法。 
  显然,国内的粮食潜力已经挖到了尽头,没有多少文章可做了。眼看着人民陷于这样悲惨的境地,陈云心里异常难过。1960年12月上旬,陈云根据在各地的考察了解的实际情况,约粮食部部长陈国栋谈话,提议:挤出一部分外汇,进口粮食,以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确定进口粮食后,陈云同周恩来一道,与粮食、外贸等部门负责人一起,多次商量进口粮食数量。在周恩来、陈云、李先念等人亲自领导下,还不到两个月,1961年2月,外贸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第一船粮食就到了天津港。陈云对进口粮食接运工作非常关注。2月7日至11日,陈云到天津,专门到塘沽港口,现场调查进口粮食卸船和接运情况。 
  虽然进口了大量粮食,但粮食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陈云还在想其他救急办法。 
  1962年2月26日,陈云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讲话,提出分几步做到城市每人每月供应3斤大豆。他算了一笔帐:1亿城市人口,实行这个办法,每年需要30亿斤大豆,我国每年大豆的产量,在1958年以前是190亿斤左右,这两年是120亿斤,拿出30亿斤来供应城市,是可能的。我们应该力求在两年内逐步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可以先在大中城市的6000万人口中实行。这个办法,不仅可以保证城市人民的健康,而且可以提高一点职工的实际工资。有了豆子吃,或者换豆腐吃,就可以不买或少买自由市场上的高价副食品。据计算,每人每天最低需要70克的蛋白质,1斤粮食含蛋白质45克左右,1斤蔬菜含5克,而1两大豆就含20克。在缺少肉类和蛋品的情况下,用大豆来补充营养,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办法。 
  1962年3月7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给水产部门增加一些捕渔船和捕鱼网具,以增加捕鱼量,给群众增加动物蛋白。他说:现在城市的主、副食品供应都不足,人民的体质下降。可不可以拨一点钢材,制造一些机帆船,增添一些捕鱼网具,让水产部门出海多捕一些鱼?如果一年增产15万吨鱼,就可以使大中城市的6000多万人平均每人每月有半斤鱼吃。每人半斤鱼,再搞点高级馆子,有钱可以去吃。……增产鱼的指标和措施,必须从今年开始列入年度计划。这个问题,只要切实安排,是可以解决的。 
  周恩来对这个主意当即表示赞成。他插话说:陈云同志以前提出的每人每天供应1两豆子的办法很好。但人的营养光有植物蛋白不行,还要有动物蛋白。和尚尼姑,每天打坐,有植物蛋白也许就行了。我们这些人不行,劳动量比我们大的人更不行,有了植物蛋白,还需要有点动物蛋白。 
  陈云还提出,除了每人半斤鱼,到下一年年底,大中城市的6000多万人,每人每月应想办法增加供应半斤肉。这个办法,他也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想出来的。他曾听姚依林讲,1962年商业部门计划收购1200万头猪,每头按60斤净肉计算,共有7亿多斤。除开出口和其他必保的用途以外,平均每人每年可以有6斤。猪要保证收购到,收购到以后,还要合理分配,如压缩一部分出口。 
  陈云计算过,通过这些办法,鱼、肉两项,5口之家1个月就有5斤,对改善营养能起到很大作用。陈云对此看得很重。他告诫大家:目前,这样的问题,是国家大事。如果6000多万人身体搞得不好,我们不切实想办法解决,群众是会有意见的。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   
  建言进口粮食(2)   
  陈云想出的这些应急办法,保证了群众生活的基本营养需要,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大量的生命。   
  动员两千万城市人口下乡   
  农业支撑不了过大规模的建设。陈云力主 
  要渡过难关,光在粮食来源上打主意是不够的,还必须想办法把粮食销量减下去,减轻国家粮食供应的压力。陈云当时计算,进口粮食超过100亿斤有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外汇,也没有那么大的运输力量。 
  农业欠收引起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更加剧了这一危机。“大跃进”以来,建设规模迅速膨胀,几年间增加了2000万职工。这么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削弱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粮食负担。为此,陈云力主动员大批城市人口下乡。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是讨论农村工作、商业工作和城乡手工业工作问题。在会上,陈云就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下乡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陈云提出,面前摆着两条路: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 
  陈云不主张再挖农民的口粮了。当时农民口粮已经挖得很苦,再挖下去,农业就没法恢复。 
  挤农民口粮的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只有下决心动员城镇人口下乡。但是,这个决心实在是很难下的。 
  陈云的这一主张,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不谋而合。中央迅速采纳了这一主张。6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并于18日发出由中央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9条办法》,提出在1960年底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日,中央还发出《关于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紧急指示》。为此,中央成立了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小组,由安子文任组长。当年,就有1000万城镇职工告别城市,回到乡村。 
  陈云一直在呼吁抓紧这项工作不放松。他的一再呼吁与督促下,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 
  中央作出精减城镇人口的决定以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2000多万城镇人民,体谅国家困难,响应党的号召,打点起行李,扶老携幼,回到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上,重新拿起了锄头镰刀。他们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减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上述报告指出:“由于大量地减少了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粮食销量,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济调整要“伤筋动骨”(1)   
  一曲“隆中对”,赢得满堂彩。陈云说,经济调整要“伤筋动骨”。 
  除了寻找各种应急的办法外,陈云还在思考着落实调整方针、让国民经济走出困境的各种办法。 
  当时,“大跃进”难以为继,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面对经济工作面临的困难局面,财经部门虽然有最直接的感受,但囿于对经济建设方针认识上的局限,不能跳出“跃进”的框子,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只知道形势很困难,心里着急,又找不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调整方针落实不下去,工作十分被动,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评。 
  陈云也出了很多主意,如卖高价糖果、点心、炒肉片,搞出口基地保证出口争取外汇,等等,虽然在改善市场供应、回笼货币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解决全局性的问题,仅有这些措施是不够的。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党委和部队的负责干部共七千人,所以又称七千人大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