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骚扰我

第28章


 
  “被告,是谁请你来这里参加财富论坛的吗?” 
  “法官先生,我说的可是真心话。你看,现在连一个原告的影子都没有,我们就集体跑来请求赦免,难道我们还不够真诚吗?” 
  说到这里,法官是觉得有点奇怪了,对着这群没有原告的被告们,他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为什么要承认自己有罪?既然承认了,又为什么不一件一件的说清楚?” 
  “我说法官先生,如果能一件一件的说清楚,那还叫原罪吗?”(完)   
  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1)   
  有一天,又是深更半夜,刚哥把吴先生从被窝里拉到小酒吧喝酒。 
  刚哥一脸的痛苦,原来今天上午,正干得很欢的他突然下决心从报社辞职了。 
  “你说,你倒说说看,中国到底有没有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刚哥喝了几罐啤酒,舌头已经有点大了,他瞪着红眼睛问吴先生。 
  吴先生回答不上来。他只记得前两天香港一家基金经理对媒体说,他曾经将过去五年国内上市公司去香港做路演时做的承诺进行了追踪,结果发现竟没有一个是不折不扣落实的。但是,中国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跟刚哥丢了饭碗有什么关系? 
  刚哥结结巴巴地讲他的经历。谁知,真还有关系。 
  刚哥在一家知名的财经日报当记者,他跑线的一家上市公司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出新闻了。 
  报社高层开始怀疑,认为公司一定隐瞒了些什么。这天,刚哥第一次收到总编辑写来的字谕:“你跑线的公司竟无负面新闻,实为不解,请说明该公司是怎样做隐瞒工作的。” 
  刚哥无话可说。 
  “如果你当过记者就会知道,发现一家上市公司的问题有多么的容易,而要证明它的清白却是如此之难。”已经喝得半醉的他向吴先生抱怨说,“除非我能证明这家公司已经钱赚饱了正在休养喘气,否则报社里没有人会相信它是干净的。” 
  一个多星期后,总编辑的字条果然又来了,“何以在中报公布之际还是没有发现财务上的问题,该跑线记者是否没有足够的财务知识?” 
  刚哥只好给总编辑打了一个报告,“我已透过各个渠道对该公司进行了调查,确实无法发现有任何不当行为。” 
  这样的报告在高层看来是如此的苍白。刚哥很快成了全报社最被看不起的人,连上市公司的一点毛病都找不出来,你还腆着脸当什么记者。为了保住饭碗,他真是绞尽了脑汁,有一天深夜两点多了他突然把当会计的新媳妇从梦乡中摇醒,然后神情恍惚地问她,“我是不是该扮成一个收废纸的服务生打进那家该死的公司?” 
  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条线索:“据悉,该公司两位副总裁的太太将一起出国旅游。”总编辑很快给了指示,“很好,很好,请密切关注之,以往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丑闻都是从‘贤内助’身上撕开缺口的。如果有必要,报社可以出钱派该跑线记者出国跟踪。” 
  就这样,刚哥意外得到了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但是不幸的是,事后证明这又是一起乌龙事件,直到今天,他还不敢把出国的费用拿给总编辑去签字报销。 
  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居然还是一无所获,这显然让高傲的总编辑咽不下这口气。很快,该上市公司作为唯一一家发现不了问题的公司而成了调研的重点,报社紧急抽调博士级人员组成深度报道小组进行增援。总编辑为这次调研定下了基调:“发现上市公司的漏洞是本报之天职,越是干净的公司越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可怕的黑幕。望诸位同仁辱力为之。” 
  可是,进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来自上面的声音已经越来越急切了,“一家公司的投融资公告和财务报表如此无懈可击,背后一定有国际级会计事务所在作怪,如果我们一举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将构成本年度最大的公司丑闻,这将是本报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全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万望诸位努力之。” 
  在紧张的工作数周之后,一个不易察觉的事件终于浮出了水面。“该公司在两年多前有过一次委托理财,其中很可能涉及与券商的灰色交易。” 
  总编室立即有了回复:“初战告捷,可喜可贺。盼诸君宜将剩勇追穷寇。” 
  又数周,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结果终于出来了,“经再三核实,该公司的委托理财并无不当,有关灰色交易,实系江湖误传。” 
  总编辑显然感到很沮丧,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又给报道组发来了一张十分阴险的字条,“该公司的年度利润如此之高,其暴富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其投资尽管从眼前看效益颇好,但长远而言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有没有在收买独立董事?难道竟没有一份揭露公司问题的匿名信?一份也没有?盼彻查之。”   
  有没有干净的上市公司(2)   
  刚哥又是一阵手忙脚乱,他最后的报告是,“确实无法发现新的情况,那份匿名信估计会有,但可能还在路上。” 
  自那很久一段时间,刚哥再也没有收到关于这家上市公司的任何手谕了。他感觉非常的郁闷。直到那一天上午,他到编辑部主任的办公室闲逛,突然在废纸篓里发现一大堆总编辑写来的纸条,其中竟还有一张是跟自己有关的。就是这张纸条让刚哥再也没有脸面在报社混下来了:“该跑线记者是不是被上市公司买通了?盼彻查之。”(完)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第九回   
  策划大师的时代(1)   
  有一天,社区主任来找吴先生,说是为了丰富社区生活,想要发挥大家的专业特长,在周末开办各种特色班。他很早就听说过吴先生靠一个电话捧红明星表妹的传说,因而希望在社区里知名度最高的吴先生带个头。 
  古道热肠的吴先生对此当然义不容辞。这个周末,吴先生就开办了一次热门话题培训班。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次限制人数的培训中,他竟一下子就救活了十来个奄奄一息的社会名流。 
  第一个起来讨教的是一位作曲家:“我作了一首流行歌曲,但就是流行不起来。” 
  “首先你要有一个可以流行的大新闻,比如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你在西北的某个乡村客栈的土墙上发现的,现在你愿意出价一百万元寻找这位歌曲的词作者。” 
  “但那是我自己写的。” 
  “这不挺好嘛,你可以省下这一百万元。” 
  “可是如果真的有人硬说这是他写在土墙上的呢?” 
  “难道你不会对当今社会的坏风气表示你的极大愤慨吗?这样,你很快就可以为自己树立起一个正义者的形象。” 
  热烈的掌声之中,一位大胡子画家哭丧着脸说:“我画了二十年的油画,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知音。”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首先是以货币的形态体现的……” 
  画家听得一头雾水。吴先生不耐烦起来:“你应该立即把你的画背到上海外滩,并标价一亿美元,少一分钱也不卖。” 
  “一亿美元?如果说有一百美元,我就给你30%的回扣。” 
  “傻瓜,你难道真的指望进账一亿美元?只要这样一炒,你的名声就上去了,人一著名,画不就同时著名起来了吗?” 
  画家听得热泪盈眶,几乎要跪下来了。这时,一位身强力壮者把他挤到了一边:“我们企业的品牌老是打不响,你能给想个法儿吗?” 
  “企业的品牌就像一个苹果,你说,什么样的苹果最好吃?”循循善诱的吴先生说。 
  “甜的苹果。”显然,这位企业家的智商很有限。 
  “错,是大家都来抢的苹果最好吃。如果有一家美国公司出价一亿美元收购你的品牌,而几乎同时又有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你猜会出现一番怎样的激动人心的景象?” 
  “但是我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美国企业?” 
  “你不会自己到美国或德国或日本去注册一家公司吗,在那里注册一家公司就像到菜场买一株白菜一样容易。” 
  “如果真的被收购了……” 
  “错,你决不可以被收购,你应该经过了百番的讨论、研究之后,在董事会上一举否决‘外国人’的提议。很快,你的品牌就会成为一只国产名牌。” 
  一阵更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娇滴滴的声音越过所有嘈杂,打动了吴先生的心:“吴先生,我演的电影已经好久没有轰动了……” 
  “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你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一个癌症患者?” 
  花容顿时失色。只听吴先生慢条斯理地说:“你应该知道,没有什么比同情心更具有票房价值了。” 
  “但如果我一直不死呢?”恍然大悟的女演员还有点心有余悸。 
  “那不正好吗?你每年可以炒它一把,你演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 
  接下去的是一位可怜的导演:“我有一部片子,卖了一年还没有出手一个拷贝。” 
  “这很简单。你可以让片中男主角突然失踪了,然后在每个电影院都贴上寻人启事。” 
  “听说这一招已经有人用过了。” 
  “那你可以请观众来修改细节。” 
  “这一招好像……” 
  吴先生咬了咬牙,看来他并不是唯一的策划大师,“那只有最后的一招了,你可请广电部封杀这部影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