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No.1成长历程-解读顺驰

第14章


房地产企业和摩托罗拉这样的工厂不一样,不用花几千万美金买一套生产线,然后再去生产手机。它更像一个超市,所有的项目都在滚动开发,卖第一套房子的钱可以用于第二套房子的开发。2004年,顺驰除了一部分合作方的资金,主要资金来源是各项目销售回款的周转、穿插运用,打时间差。董事会主席张桂宗称,顺驰当年销售额主要不是贷款拉动,而是销售回款撬动的。他表示,这一年,顺驰没有获得太多的贷款支持, 2004年现金流的总量中有78%是销售进来的钱,只有10%是银行贷款,还有12%是合作方、股东投的资金,销售回款成为顺驰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误读地价:换一把尺子(2)   
  用比较少的资金快速流动可以运作非常大的项目,——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在利用这个政策,而顺驰把销售回款的利用率和速度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是顺驰资金调配上的一大利器。比如北京领海项目的土地款总共是9.05亿,开盘前付30%,年底再付30%,余下的要在第二年付清。项目的总投资大约是20亿,而顺驰最大启动资金不过是3个亿,在开盘之后一分钱都不用投了,以后的运转就完全依靠自我造血、滚动进行。仅仅开盘当天,销售额就有1个亿,以后的工程款以及要付的地款都可以通过销售额来支付。从开盘到当年年底,这个项 
  目通过销售回款6、7亿元是没有问题的,这期间,不仅有足够的回款支持开发,甚至可以支持其他的项目。但如果不是半年开盘,而是一年后才能开盘的话,顺驰的投入就不是3个亿,而是6个亿,一本总账就算不下来了。再如顺驰太阳城,仅仅用2个亿的资金就撬动了30个亿的项目。这样算下来,两个项目的资金杠杆效用率分别为1:7和1:15。 
  开发商用较少的资金运作大规模项目,就是利用资金的杠杆效用。房地产开发投资量巨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杠杆效应”,相对其它行业更为明显。如何利用、扩大这种效应,是顺驰一直用心研究的课题。房地产行业的杠杆效用率过去是以一博十,但是这种比率已经越来越低,早晚会有一天这个模式就会终结。 
  在北京,原来交40%的土地出让金,就可以拿到临时土地证了,但现在必须100%交齐了,最起码开工是要100%交齐了。这些以前都很好用的招数都会不复存在,比如开发商在资金链条中处于主动地位,可以预收客户房款,可以由施工单位垫资,还可以对采购建材滞后付款,但是随着行业的成熟,这种优势越来越减弱。从这个角度看,要为将来作打算。顺驰的办法是,积极上市,发行信托,寻找多渠道的金融手段。 
  上市为什么 
  顺驰选择了在香港上市,是又一个眼光长远的举动。它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与国际资本对接,因为上市时90%的股份都是卖给国际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企业的要求会比较高。从长远来说,要作行业第一,要扩大规模,也一定要与资本市场接轨,而在香港与国际资本的合作就很方便。在海外上市的资金平台,是只要有好的项目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支持。 
  很多人认为顺驰谋求上市,是为了缓解资金链的紧张。但短期看,可能性不大。2004年顺驰编制资金预算时,并没有算进香港上市这一块。据汪浩解释:“10亿元左右的融资额,对于顺驰现金流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上市并不能解决资金的全部问题。对一家1年100亿销售和投资目标的企业,十几个亿、二十个亿的募集资金对资金需求总量贡献并不大,但它能使公司的融资结构更合理。选择香港上市,是因为香港的资本市场更成熟、规范,他能为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而不像内地,上市几乎是一锤子买卖。同时,作为一个成熟市场,它能够判断一家企业是不是好企业,能让它的运作更加国际化、规范化、透明。” 对顺驰来说,上市后的融资渠道对现在不重要,对将来很重要。 
  原定2004年6月上市的日程,受宏观调控等外界因素而推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顺驰不是因为资金链紧张才要上市。否则推迟的日程不可能缓解燃眉之急。假如顺驰愿意的话,在9月底就可以完成上市,但是和汇丰进行了研究之后,一致的意见是找一个好的时机更能体现这个公司的价值。当然,上市对顺驰的扩张并非没有关联。即便是10亿元不会对顺驰资金链产生大的作用,至少也会扩大顺驰的品牌影响力,坚定投资者和合作者的信心。 
  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顺驰大举买地是为了能够在香港上市。这个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专业人士分析说,香港投资者非常看重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这一点与国内资本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投资者判断一家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与看其他公司基本没什么两样。而在香港上市需要有一定的土地储备,还要有正式的土地使用证。原因在于,净资产是香港房地产上市公司制定价格的重要依据,净资产包括公司的帐面资产及土地的评估增值。如果顺驰拿了很多地,这对于增加香港投资者的信心是有帮助的。因为土地储备充足,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持续的发展是支持股价的关键因素。 
  不过顺驰一再否定这种分析。据说2003年下半年买的地,大部分都没有放进上市资产范围内。原因之一是刚买的土地没有拿到土地证;原因之二就是顺驰是通过公开市场拿的土地,所以一时无法增值,那些增值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孙宏斌一再对外界澄清:“有许多人称顺驰拿地是为了上市,但实际上新拿的地对于上市没有任何贡献,我们拿地考虑的是长远发展。” 
  信托下手早 
  2004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基金的额度,超过了股市、房地产的融资,这也是多元化的融资的一个渠道。现在房地产信托一般是一年期的,最后一次连本带利一齐给,信托可以是一年、两年,三年都可以,半年也可以,但基本上都是一年的,要看跟投资者的约定。在2004 年5月,顺驰感到了宏观调控的威力,好在连续做了8笔信托,加起来超过5亿元。在上海做了一笔,在南京做了两笔,接着在苏州、北京、天津各有一笔。   
  误读地价:换一把尺子(3)   
  顺驰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信托了,在2003年的6月121文件发布几天以后,顺驰天津蓝调街区项目发行了第一笔信托。该项目按期竣工,销售状况良好,受益人信托资金及受益已提前划入兑付账户,这一笔信托得到成功兑付,老百姓如期获利,在公众投资者中树立了良好的融资信誉。孙宏斌说,顺驰开始做信托的时候并不特别需要钱,最早尝试做了一笔后就有了经验,知道问题会出在哪儿,这样在真正缺钱的时候,企业就懂得如何很快发力,而且储备了一个后备方案,可以高枕无忧了。 
  吸引风险基金 
  2004年4月?27日,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房地产基金签定战略合作投资意向书,共同进行房地产开发投资。签约仪式后,孙宏斌显得很开心,他认为这次的合作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就是金融投资巨头对顺驰的信心和倚重。因为摩根士丹利一向极为低调,能够专程来到天津,配合顺驰参加这种公开的宣传活动,十分少见。 
  这种大牌的国际地产基金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标准特别严格,一般只选择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和当地最有实力的公司合作,看重其管理团队、土地储备、市场地位、发展前景等。“对于其他正在关注着国内不动产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来说,对于国内同行来说,这都是一个利好消息,说明顺驰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企业。”孙宏斌说。? 
  摩根斯坦利房地产基金为顺驰提供的是融资服务,因国家政策的要求,大摩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特点是风险共担。据称,双方对相关回报率的预计相当满意。大摩的?TIM先生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在合作时他们首要的是选择正确的人选,即“?Right People”。所以,只要选对了一个管理团队,其他的都是有可能的,具体开发项目可以是任何类型,在签订框架协议的时候并未确定最后投向哪个项目。据说这是摩根斯坦利这几年在中国的经验,先选团队再选项目。   
  地产戴尔:高效现金流(1)   
  随着地产格局的演变、市场竞争的加剧,地产商越来越注重公司的运营模式。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顺驰长线作战,由此带来的资金、人力资源、项目销售成功率、管理等等制约其成长的问题,势必逐一呈现。顺驰是如何突破成长中的种种障碍的?好多人看不懂顺驰,就是因为他们按照原有的模式和即有的规则来评价,而顺驰早就打破了老的模式。有着“地产戴尔”之称的顺驰,在商业模式上的确与其有着惊人的神似。戴尔模式的核心是高效流程、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公司根据订单订购配件,无需囤积库存和占用资金,其生产和销售 
  流程都确保了高效运转。而顺驰这个企业最大价值就在于,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提供另外了一种可能,一种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的高效模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