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

第126章


八月,图海分四路进兵:图海与将军佛尼勒由兴安出击,总兵官程福亮为后援,驻守旧县关等处;将军必力克图、提督孙思克由略阳进兵,西宁总兵官朱衣客为后援,驻守西河等地;将军王进宝、汉中总兵官费雅达等由栈道进,延绥总兵官高孟为后援,驻守宝鸡;宁夏提督赵良栋等由徽州经巴都山进兵。图海请定于九月四日四路并进,后改为十月初二日,先取汉中,圣祖则命将军噶尔汉等自郧阳进取兴安。《平定三逆方略》,卷46,11~12页。
  张勇、王进宝、赵良栋这三员汉将,已经威镇西北,所部绿旗兵皆精锐。圣祖把最难征剿的四川交付他们去攻取,并让他们打头阵,满洲兵继其后而进。圣祖在给张勇的敕谕中说得很明白:“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人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平定三逆方略》,卷47,15页。他用的还是入关前清太宗所定“以汉攻汉”的政策,让强健敢战的陕西汉将士去平定四川,而满兵仅是“助战”。
  早在进剿四川及武冈、辰州前,圣祖曾给三桂的核心人物王屏藩、胡国柱、马宝、郭壮图、夏国相、吴应期等人各写了招抚的谕旨。圣祖强调:“背恩反叛之罪在吴三桂”,你们都是“附和之人”。朝廷愿意赦免和保全你们,同他人一样“论功录用”,条件是必须归顺,接受清朝的名号。《平定三逆方略》,卷47,17~18页。圣祖想错了,王屏藩这些人非同他人可比,他们与三桂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盟,在反清的根本立场上完全一致,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态度。即使三桂已死,他们始终坚持到底,直至彻底失败而罢休!他们不投降,圣祖的 政策是,那就把他们全部消灭!
   
                  十八、衡州暴亡(5)
  在图海的统率下,清兵冒着寒冷,四路并进。王屏藩拥众数万于兴安、汉中等地,实力相当雄厚,吴之茂据守松藩(今仍名)地区。十月下旬,王进宝部克武关,二十七日追剿叛军,直抵汉中。王屏藩引兵从青石关撤往广元。清兵收复汉中府。《平定三逆方略》,卷48,3页。赵良栋部恢复徽州,败叛军于巴都山,收取略阳。圣祖催令湖广提督徐治都率舟师溯江而上,直取重庆,又增派总督杨茂勋与徐会师,协力进剿。不久,图海报告,清军收复兴安,吴军总兵王永世率众献城降。
  平定兴安、汉中后,圣祖马上发出命令,诸路兵马进川作战,特授提督赵良栋为“勇略将军”,以重事权。
  康熙十九年一月初,赵良栋率一万一千人,直逼成都,而王进宝已于去年十二月分兵三路,进逼保宁。两将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展迅速。良栋部于八日至绵竹,叛军“劲武将军”汪文元迎降。十一日,至成都郊区,叛军巡抚张文德率文武官员二百余人迎降,清兵入城。王进宝一路遇到了叛军的顽强抵抗。王屏藩、吴之茂、陈君极等人都坐镇保宁。王进宝部进至保宁城二十里地方,占据孔道安营。正月十三日,王屏藩出动二万余人向清军进攻。进宝分兵迎战,大败叛军,追至锦屏山,破叛军营垒四座。叛军退至宝桥,清兵再次发起攻击,夺桥斩关,一拥而入城。王屏藩和他的将军陈君极走投无路,自缢身死。其余如吴之茂等三人及总兵郭天春等十七名将官被活捉。圣祖命将王屏藩、陈君极的头割下,并同被俘的吴之茂、韩晋卿、张起龙等首要人物解送北京。《平定三逆方略》,卷50,6页。
  三月,这一行囚犯押解至京,圣祖马上作了处理:将吴之茂、韩晋卿立即凌迟处死,割下首级,与王屏藩、陈君极的首级一起悬挂城门示众。张起龙原为三桂旗下属员,圣祖赦免一死,命他赴云贵招抚,以赎其死罪。《平定三逆方略》,卷51,6页。
  再说四川的战事。继克保宁之后,王进宝部于同年正月十八日抵顺庆(南充),叛军知府彭天寿携众出降。于是,蓬州、广安州、合州、西充、岳池、营山、渠县、邻水、仪陇、遂宁、蓬溪诸州县相继而定。《平定三逆方略》,卷50,10页。
  提督徐治都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康熙十九年二月一日,恢复夔州,守将刘之卫、总兵瞿洪升等出降。十三日,据守云阳的谭洪以及“左将军”谭天秘到徐治都军门投降。《平定三逆方略》,卷50,11页。十六日,另一部清军至重庆,没经战斗,守城文武将吏出城迎降,达州、东乡、太平、新宁、南江、安岳等州县随之而降清。叛军将领杨来嘉、彭时亨等各派人至清营缴印投诚。《平定三逆方略》,卷51,1页。
  四川号称天险,山峻谷深,道路阻断,进兵不易,出兵亦难。因此,圣祖将四川叛军暂置不理,先突破陕西与江西、福建两翼,然后倾全力突击湖南,待湖南全境将要恢复,就命将率师入川。趁此清兵大胜,吴军败亡的有利形势,一举收复兴安、汉中,再深入川中,除个别地方遇到抵抗,所到即降。当王屏藩等被迫自杀、吴之茂等被捉,四川一省全入清军掌握之中。清朝重新占有四川,给八旗兵进云贵又提供了一大方便条件。于是,清兵从西南包抄云贵。
   
                  十九、吴氏灭族
  据守湖南的吴军像大海退潮一样,退到云贵去了,蜷缩在陕西兴安、汉中及四川一隅的叛军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势如狂潮的清军扫荡干净。现在,清军攻击的目标,很自然便转向了云、贵,对三桂的继承人——吴世璠的政权来说,其存亡仅在指顾之间。然而,世璠和他的辅政将吏并不甘心束手就擒,他们还要战斗下去。一场争夺与坚守云贵的最后决战即将展开。当清军分别在湖南、四川、广西等省胜利进军时,圣祖就决策进兵云贵,并着手进行军事部署。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将军赵良栋奏请以湖广、广西、四川满汉大军分三路进取云贵,约期八月底,诸路齐进,直捣云南。圣祖接受建议,立即按此选将命官,调遣军队。
  夺取云贵,是清朝平叛的最后的也是关键的一战,朝廷已估计到必然会遭到世璠集团的拼命抵抗,如仍依靠皇室贵胄统帅军队,很难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鉴于以往一些将帅征战不利,还有的统帅如贝勒尚善、莽依图已先后病故于军中。这样,为夺取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对原将帅进行调整,慎重选用新的统帅。因此圣祖下令,将安亲王岳乐、顺承郡王勒尔锦、康亲王杰书、察尼等王贝勒都解任,调回北京。他们曾分任湖广、荆州、浙江、陕西等方面军的统帅,多以征战不利,屡遭圣祖痛斥。回京后,勒尔锦、察尼及已故的尚善等王贝勒及其有关的一批将领都受到了严厉处分。《平定三逆方略》,卷55,1~4页。
  圣祖把这些人撤下来以后,马上选拔新的将领,担任三路大军的统帅,他们是:第一路即中路,统帅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章泰。他是饶余亲王阿巴泰之孙、博和托之子。顺治八年(1651年)封镇国公,同年晋封固山贝子。九年,袭父爵,仍为贝子。吴三桂叛后,随大将军贝勒尚善,参赞军务,以敢战善计谋屡立战功。康熙十八年十一月,圣祖命安亲王岳乐解印回京,即以章泰接替岳乐,命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八旗通志·章泰传》(初集)卷138,3653~3654页。。将岳乐撤下后,由他接任这一职务。其次是湖广总督蔡毓荣,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被任命为“绥远将军”,总辖常德、武冈等处所有各省调拨官兵及湖广全省绿旗兵马。总督董卫国、周有德、提督桑额、赵赖、周卜世,俱听其节制。湖南现有文武官员听其遴选,携赴军前调用。有功者,可“具疏奏闻”,论功行赏;如有临阵退缩、运粮违误者,副将、知府以下各官“即以军法从事”,副将以上各官,“可指名飞章参劾”《平定三逆方略》,卷49,1~2页。。此路大军都到湖南沅州集结,由镇远一路取贵州。总计兵数,“每佐领二十人有奇”,再加上蔡毓荣及董卫国等总督及提督所部,兵数“甚多”《平定三逆方略》,卷51,11~12页。。
  第二路统帅为赖塔,他是太祖时额驸康果礼第四子。三桂叛时,他以都统被授为“平南将军”,先至浙江平叛,后至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驻防,屡次立下战功,为圣祖所赏识,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授为“征南大将军”,统领广西满汉大军及选取驻广州清军精锐、原属平南王藩下的部分官兵,由广西南宁出师,速取云南。《平定三逆方略》,卷54,5~6页,参见《八旗通志·赖塔传》,卷152,3870~3871页。
  第三路统帅为“勇略将军”赵良栋。他以“勇略茂著,操行廉洁”,深得圣祖的欢心,于康熙十九年正月末,授予云贵总督仍兼将军,统领四川与陕西满汉及绿旗兵,由四川分两路进兵,先取遵义,后进贵州。《平定三逆方略》,卷52,12页,卷53,2页。
  每路兵力多少,三路大军总兵力有多少,圣祖在调兵时必有明确的指示,但官书如《清实录》、《平定三逆方略》等均不载。迟至康熙五十九年正月,圣祖在对议政大臣的谈话中,忆及往事,才透露出当年的用兵数,据他说,“征讨云南时,满汉官兵合计40余万”《清圣祖实录》,卷287,2页。!估计当时清朝在全国的兵力近百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