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污染的真实原委

第40章


他的大女儿约10多岁,逗人喜爱。我不解地问秘书长:“有了一个孩子,怎么还可以生第二胎?不怕丢了帽子、没了饭碗?”秘书长带笑不笑地答道:“我生二胎,符合政策。大女儿高度弱视,是残疾。”我望着不谙世事、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心里不是滋味,暗暗责怪自己多话。当这么多人的面,让家长揭小女孩的痛处。自此,很少说话。用餐的桌子很大,菜一盘盘上,大家只能转到面前时才夹到菜。坐在一侧的小女孩突然指着对面一盘虾子说:“我要下面那只小的,头红红的那只!”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我突然发现,她没有戴眼镜能看这么远、这么清楚,很是奇怪。秘书长端起酒杯又笑着对我说:“别研究了。孩子该看见的东西还是能看得见。”  
  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另一位有两个儿子的处级干部见到我的儿子,半开玩笑地说:“叔叔教你一个办法,你就可以有小弟弟了:让你爸和医生说好,到医院你就说什么都听不见,怎么问都听不见。  
  然后医生就会给你爸开证明,允许你们家多生个小弟弟了。”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在淮河流域,不断膨胀的人口将成为淮河治理无法逾越的屏障!根据流域的基层干部推测:全流域人口的高速增长期还将长时间维持,估计到2020年时,流域总人口可能达到2亿以上。届时,水资源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难以化解,饮用水的稀缺也将成为最大的问题。  
  对淮河流域人口的高速增长,我也做过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尽管有政策高压,但历史观念和群体意识非常难以改变。淮河流域的人口密度过大,人口基数大、群众生育欲望强是重要原因;二、淮河流域群体有漠视法规,政策观念不强的特点。这一点很值得社会学家关注。领导干部带头超计划生育,市民、农民更无法控制。大而失控,结果可想而知;三、淮河流域农村化比例过大,农村计划生育相对弱化于城市,政策相对宽松。因此,可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发达地区实现人口负增长,而淮河流域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四、生产力低下、文化素质不高,是人口膨胀的潜在根源。劳动力还是增收、赡养、致富、发展的主要依靠,家庭经济或家族势力要依赖于男性劳动力的多少。这样的社会,控制人口增长的难度将非常大;五、其他局部的或未知的原因。  
  人的生存权利,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剥夺的。但人口膨胀产生了需    
  污染根本:人口之灾(2)    
  求激增、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产生了对环境资源的更大需求,并由此引发了  
  灾难:如过度开垦引发的荒漠化、过度砍伐导致的森林退化、超量排  
  放形成的热岛效应,等等。这种“人口之灾”是生态灾害的最高存在  
  形式,其破坏力之强,无可比拟。其恢复周期之长,也得以“生态年”  
  计算。“10年”只能算作“朝夕”。而且,如果“减灾”手段不够  
  得力,后果难以想象。    
  发展50年 欠账何其多(1)    
  我过去看一些欧洲,特别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常常看到一些下水道的镜头:如同我们现在的铁路隧道般高大结实,流淌的城市污水可以行船。如《基度山伯爵》、《雾都孤儿》等等,都有大量这样的镜头。  
  这些欧洲经典电影使我有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最基本概念:不仅要有高的楼,有宽的路,还得有豪华的下水道。后来采访中有专家告诉说:欧洲中世纪后崛起的城市群,建“市”时先修好下水道,然后再在上面建各式各样的房子。考古发现,古希腊人聚居的城市,住房里不仅有分开的浴池,还有垒砌非常工整的下水道。  
  然而,中国并没有欧洲经典式的“城市”。尽管我们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集”与“市”的概念,不过一直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城市。直到上世纪初,有了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城市雏形,但国无宁日,城市只会是千疮百孔,无“发展”条件可言。  
  建国后,我们长期凭热情建设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在“多、快、好、省”号召之下,城市在发展,工业在发展,又有几人关注污水、关注下水道?我们这次在蚌埠采访时,湖光潋滟的公园一侧,就是哗哗流淌的粪便河。  
  1991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排放量达350多亿吨,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300亿元。位于北京东郊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北京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家,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后,几十年过去了,工厂还是原来的规模,日处理污水能力不足10万吨。但当时北京日排放污水量达200多万吨,绝大部分污水因没有条件处理,直接排向河湖。  
  “八五”末,有报道提出,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物处理,是我国城市“瓶颈中的瓶颈”:数据显示,“八五”末期,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极低,近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年排放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城市垃圾的处理率也很低,不到50%,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不足10%,每年有12744万吨未经处理的垃圾,堆放在城市周围,产生大量废气、废液,污染环境和水资源。  
  实际上,到1997年,建设部做了一个统计,全国有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废水处理厂307座,日处理能力为1292万立方米,城市废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3.4%。同年,欧、美各国废水处理率为80%-90%。  
  淮河流域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尤其多。1995年2月20日到22日,由建设部主持的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规划会在郑州举行。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制订到2000年将淮河变清的具体措施。沿淮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建设部门负责人和建设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建设部门是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的主持单位。据了解,到1994年底,全流域污水处理总规模不足10万吨/日。这次会议上透出的信息是:从1994年下半年起,沿淮各省都加快治理步伐,编制了城市污水处理初步规划。据豫皖苏鲁四省的初步规划,为使城市污水达标排放,沿淮城市计划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93座,日处理污水453万吨,总投资55.69亿元。(《让淮河在2000年变清 豫皖苏鲁四省共商治淮大计》1995年新华社郑州2月22日电 中国建设报记者远航、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实际发展状况是,到1998年底,全流域上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仅徐州和枣庄两城市有。黄河岸边的郑州,部分算作是淮河流域的城市,而且是最大的城市,是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郑州历史上居然没有污水处理厂,日产生生活污水200多万吨,通过众多支流,直入淮河。后建成一座日处理污水40万吨处理厂,实际处理量要小于设计数。直到今天,郑州仍只有这个污水处理厂在运行,200多万吨污水中只有零头经过处理排放。  
  1996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复了我国第一个流域性水污染防治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按此,到2000年底前淮河流域要建成5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每天352万吨。实际上到2000年底,建成只有郑州、徐州等9座。  
  淮河流域大规模污染治理开始后,沿淮各省在文件、法规上对生活污染处理设施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省要求明星镇以上的城镇均必须有生活污染处理设施。而且,污水处理厂    
  发展50年 欠账何其多(2)    
  不建,其他建设项目不批。据说,漯河因为污水处理厂没有建起来,一条高速公路项目省里就不给立项。其他省份同样有要求,“限期全部处理达标排放”,这几乎是全流域的一致口号。  
  “十五”淮河污染治理计划由于国务院批复稍晚,情况更差。我们这次淮河采访前,通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从国家环保总局拿到一份生活污染设施建设情况采访提纲。有关语句,摘录如下:“十五”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截止2003年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488个治污项目中,(建成)135项,占总数的27.7%;122项在建,占25.5%;231项未动工,占47.3%。截污导流、城市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流域治理及生态示范工程进展较慢,未动工率分别是:93.3%、71.4%、56.5%和51.7%。各省已完成项目比例分别为:山东35.1%、江苏28.8%、河南27%和安徽7.2%。  
  治污工程难以在2005年前发挥效益,淮河流域“十五”计划2003年才得到国务院批复,因此治污工程大多在2003年开始启动。目前距2005年只有两年时间,还有近一半工程未动工,其中安徽省未动工率高达60.2%,投资完成率只有30%,预计一半左右的工程只能在“十五”期间发挥效益……县、镇污水处理厂几乎未动工,其中安徽省86.2%的污水处理厂尚未动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