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第3章


  如果说第一次见面,她对他还只是好感,那么这一次,她已经爱上他了。
  接下来的一星期,她陪他游览北京名胜。让她更加惊讶的是他的博学。他对于北京的了解,远远比她这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宽广得多,也深刻得多。
  她越是和他接触,就越是离不开他,越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他已经感觉到她的爱。更致命的是,他也爱上了她。
  可是,他已经结婚,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女儿。怎么办? 矛盾、挣扎、痛苦,最后他还是决定,拒绝这份迟来的爱。
  “也许我这么做太残忍了,但是我别无选择。”他叹了口气。
  我望着他,在心里产生—丝疑问。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他猜出我的心思,把吸了一半的烟放在烟灰缸里捻灭。
  “你如果细心,一定会注意到,我每次吸烟,只吸一半。”
  我问:“为什么?”
  “吸烟是有害身体的,一个人既想享受吸烟的快乐,又要尽量少伤害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每次只吸半支烟,把后半支扔掉。我做过实验,这后半支烟尼古丁的含量,比原来正常含量还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吸烟过程中,前半支烟所含尼古丁,一部分被过滤到了后面。所以——”他坐直身体,“爱情就像吸烟,她的快乐是携带着伤害的。要想享受快乐又要少伤害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吸前半支。”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爱情总是女人受伤最深?她们总是坚持把后半支吸完。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寒酸与无知
  寒酸与富有相伴,才是简朴;
  无知与成功相随,才是专注。
  传媒采访李嘉诚,谈到对财富的认识与驾驭,李嘉诚抬起脚,指一指:“这双皮鞋穿了7年。”
  张艺谋开车,坐在身后的同事开玩笑,唱起:“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张艺谋在哄堂大笑中一脸不解,他不知道,也没听过风靡全国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他解释:我不会打字,从来不上网。
  但是,那双7年的旧皮鞋上,是一个身价数百亿美元的富豪;那位不会打字上网的导演,获数个国际大奖,创造了两亿五千万票房的中国电影神话。
  李嘉诚的旧皮鞋,证明了他的简朴,他在富贵之下有一颗常人难以达到的淡泊之心。张艺谋的无知,显示他对电影的专注,心无旁骛。他们得到的是更深的仰慕与尊敬。
  但是,如果我是一个轻轻推开门准备求职面试的毕业生,或是一个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的白领,或是一个奔走街头的业务员,我穿旧皮鞋,我不会打字上网,只会说明我能力粗疏,生活落魄,面对的会是拒绝、批评,甚至蔑视。
  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
  世界也就是这样公平。
  一切用实力说话,实力是硬道理。
  无论是李超人还是张大师,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只有两点:生生不息的追求与百折不挠的精神。此外,即使10亿人,也会有10亿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道路。
  所以,让我们把自信心和皮鞋一起擦得锃亮,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行走、追寻。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雪融化了是春天
  雪融化了是冰水,
  雪融化了是春天。
  想象的翅膀飞得多远,
  离庸俗的境界就多远。
  
  “雪融化了是什么?”某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小学生近乎异想天开地回答道:“春天!”
  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
  雪融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但孩子的回答就错了吗?
  至今,我们的记忆中还有“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这样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这难道不是指美丽的春天吗?!多么面目可憎而机械的“标准答案”——想象的翅膀被“喀嚓”一声剪断了!
  另据报载,不久前,一位小学生家长给教科所蒋国华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也曾提到一件类似的“黑色幽默”,不妨将信件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我的同事的孩子刚上初中,这个男孩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懂得许多东西,但又暂时没有被驯化成‘好’学生。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课文的一段,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他站起来反驳老师,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是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
  老师大概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逆不道的反抗,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前来家访,要家长加强管理……
  老师固守着答案的惟一性,不允许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并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师生没有对话平台,彼此之间难以沟通。
  不得不承认,这便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吧。
  凯特是密歇根州詹姆斯敦小学的一名学生,有一天,她很客气地给当地一家快餐连锁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希望能终生免费吃炸鸡,因为这是她的最爱。
  让人吃惊的是,这家快餐店竟然答应了她看上去有点荒谬的要求。
  还有比这更让人吃惊的事,凯特不是纯粹因为好玩才有此“荒唐”之举的,这是她的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老师要求班上每个学生给当地企业写封信提个“尽可能荒谬”的要求。
  换句话说,是老师鼓励他的学生去“异想天开”的。
  这项作业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既得到了语言的训练,又得到了社会的、感情的、创造性思维的收获。
  瑞士有位学者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他所受的教育,怎样的教育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雪融化了是水,但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最大的需要
  人生的需要是索取,
  最大需要是被需要。
  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在迪河河畔住着一个磨坊主,他是英格兰最快活的人。
  他从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生活虽然很难,但忘不了每天像云雀一样欢快地歌唱。
  他乐于助人,他的欢乐带动了整个农场,以至于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听到从村子里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这一带的人遇到烦恼总喜欢以他的愉快方式调节自己的生活,这个消息传到国王耳朵里,国王想,一个贫贱的磨坊主怎么会有那么多快乐呢?他生活贫穷需要财富,他田地贫瘠需要良田,他生活忙碌需要轻松。
  国王决定拜访这个磨坊主。
  国王走进磨坊就听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羡慕任何人,只要我有一把火,我就会给别人一点热。我热爱劳动,我有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家庭。我不需别人的施舍。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
  国王说:“我羡慕你,如果我能像你那样无忧无虑,我愿意和你换个位置。”
  磨坊主说:“我肯定不换。你只知道需要别人,而从不考虑别人需要你做什么。我自食其力,因为我的妻子需要我照顾,我的孩子需要我关心,我的磨坊需要我经营,我的邻居需要我帮助。我爱他们,他们也很爱我,这使我很快乐。”
  国王说:“你还需要什么?”磨坊主说:“我希望别人更多地需要我。”
  国王说:“不要再说了,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这样,世界有多么美好啊。”
  人生最大的需要是什么?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是金钱、地位、美女、香车乃至一切身外之物,而是被需要。这是我们的快乐之源。 
A篇 近路不快,快路不近
男人与女人
  男人是奔瀑,
  女人是幽谷。
  奔瀑无幽谷的蓄纳便泛滥,
  幽谷无奔瀑的倾哮便枯寂。
  三叔看上了在江边打鱼为生的渔女,入赘到她家做了女婿。
  结婚时,爷爷和奶奶给三叔置了一张鱼网做嫁妆,而三婶的父母则给三婶编了一只新鱼篓。
  鱼网和鱼篓放在一起,都是新的,很好看。
  爷爷和奶奶对三叔说:“你是一个男人,你必须能做到打到更多的鱼,装满她的鱼篓。”
  而三婶的父母则说:“孩子,你跟你男人打鱼,你的鱼篓要装好他打来的每一条鱼。”
  说这话时我在场,当时觉得这只是双方老人的一种交待,或者是嘱咐。
  我经常去三叔家玩,三叔的家在一条船上,上面盖有雨篷。
  船拴在岸边的一截木桩上,随水浪悠悠地摇晃。船边还有一张竹排,打鱼时撑竹排去。
  船头一根伸向江中的篙竿上,站着两只鹭鸶,鱼网和鱼篓则晒在岸边的沙滩上。打两根木桩,架一根长竹竿,把网晾在竹竿上。那只鱼篓,就挂在网边。
  日子渐渐过去,有好几回,我看见三叔和三婶吵架,吵了还打,操竹竿和桨,你打我挡,我打你挡,像武打片那样,从船头打到船尾,从船里打到岸上。
  那两只鹭鸶见惯了,倒也不惊,只是扭头看看,伸长脖子叫一声,又亮翅晒去,甚是悠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