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第158章


如:长篇小说: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音乐和影剧中,也有不少佳作。电影如《波将金战舰》、《保卫克朗斯达得》、《马克辛三部曲》(《马克辛青年时代》、《革命摇篮维堡区》等,讲述一个工人青年,成长为苏维埃银行家的故事,曾给中国观众,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等等。我认为苏联解体并不影响这些作品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生命力。的确,一部作品的风行,除了它表达的内容,还取决于它的艺术质量和艺术生命力。虽然资产阶级一般是排斥“红色艺术”的,但上述作品三四十年代很快被纽约、伦敦的出版家出版,或在西方参展。证明红色文艺也有可能征服劳动阶级以外的更广大读者、观众的心。 
  二、红土地文艺或红色故乡文艺,如果再宽泛些,除了革命历史题材,我觉得也可以包容反映这广大红土区域内人民生活的其他题材。如赣南有位作家阳春,文笔甚好,积累的生活素材也丰富。他并没有写革命历史题材,他的强项是较熟悉客家人生活风习(赣南正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历史上向南、向东开拓、发展的一个出发点)。他为90年代我主编的《传记文学》杂志写了《客家人传》。2002年又出版了很有特色的诗体长篇小说《客家歌王》。此外,他还出版了《蒋经国外传》等,这涉及的是红土地上国、共两党反复、激烈较量历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读者需要了解的。从他作品看,他是渴望写出更多佳作的一位优秀作家,可惜尚未引起普遍注意。此外赣南还有近年出版了表现乡土特色的《轮回》等长篇小说的李伯勇和一位写儿童文学的曾小春,也很有潜力。我的意思是,不必为“红土地文艺”,规定更多的条条框框,或规范某个范围,以免束缚作者们手脚;相反、理论和评介,要为有才华、潜力的创作者们广为开路,开拓他们视野,开启他们潜力。 
  三、我所了解的其他几位红土地作家。 
  1. 闽西作家协会主席张惟。他是1949年参军的老战士,后来回到故乡龙岩致力于中央苏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写作。我曾很有兴味地读他《中国,走出古田山坳》、《觅踪访史录》等书。1995年他交给我新书稿《中央苏区演义》,当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书。 
  2. 舒龙。1993年5月,我结识了舒龙,才知他在赣南这块新中国诞生的出发之地,耕耘了30年。他聊起红色革命的历史,如数家珍;他热爱这片热土及为土地、自由、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人们。他一见我就背起在毛主席、朱总司令开辟、建立中央根据地时当地出现的民谣:“南京、北京不如瑞金;外国、中国不如兴国。”我也为他背诵1959年春天在井冈山听到的民谣:“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他自然听得懂、也熟知我背的那些地名。 我们两人没说几句话,便一见如故。我方知道,他是江西一位正在崛起的作家,以往主要是写电视剧和电影剧本,像电视剧《封锁钱上的交易》、《贫穷的富翁》、《毛泽民》,数年前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可惜我孤陋寡闻,当年未及观赏。在他与我交谈中,他还谈到泽民、泽覃;从毛泽东又谈及他的老师徐特立和亲密同事古柏;还给我讲了个毛泽东和他喜爱的一匹战马曲曲折折、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人物、故事登时就叫我着迷,也受感动。好些也是我闻所未闻的。我返回北京,他即寄给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他的影视剧作选。一年后又寄我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他与凌步机合写的毛泽东在中央根据地斗争和生活情景的新书《岁岁重阳》。舒龙其人高大魁武,性格热诚、豪放,像条北方汉子,也的确是一条“龙”。   
  我观赣、闽“红土地文艺”及作家群(2)   
  舒龙的作品。我想简括地谈谈他的影视剧作。他的苏区经济题材三部曲,即:1983年定稿的《贫穷的富翁》,1984年定稿的《封锁线上的交易》和1989年最后定稿的《赤都财魁毛泽民》。我觉得一部比一部有进步,而《赤都财魁毛泽民》这部,矛盾冲突更加错综复杂而集中,人物刻画更突出,艺术感染力也更强,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他写这部作品历时五年,八易其稿,可见其下功夫之深。整个这三部曲,他不仅在红区革命历史题材上有新开拓;而且毛泽民的形象立起来了,就连着笔不多的小弟毛泽覃,给人印象也深。在《封锁线上的交易》中,不光正面人物苏兴国,反面人物江济海也是塑造得颇有特点的。在这三部曲中,作者是将苏区事业在开创和发展中,人物所面对的外部(敌人)和内部矛盾(主要是“左”的路线及“左”的思想观点的干扰、影响),交错起来写。这既是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也是作者对红区革命斗争历史和生活,经过长期深入了解、研究、考察、思索,取得的新认识,新收获,这才有可能使他的影视剧创作,突破了以往在苏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方面的“老一套”,而出现崭新的面貌。 
  3. 赖章盛。章盛比阳春、舒龙年轻点。他是赣州南方冶金学院马列主义哲学教员,至今仍是个业余作家。但已发表以他外婆唐义贞烈士悲壮的革命生涯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外婆比我年轻》。还涉笔外公陆定一,写他早年的学习生活,这篇文稿曾登载于《传记文学》杂志。2001年又完成26万字的长篇《楚天大家》是写唐义贞烈士的两位兄长,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一代艺术宗师唐义精和唐一禾生平事迹和崇高美德的。小赖文笔生动,具备写文学作品的才能,也是红土地很有前途的一位新作家。 
  赣南、闽西,或中国更大范围的红土地文艺,其革命历史题材部分,从总体来说,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写真人真事的革命回忆录为主,也有少量虚构的小说、戏剧。第二阶段,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适当地想像、虚构,这在艺术创造上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仍受真人真事局限。现在有出息的作者、作家,似应努力进入第三阶段,即以真人真事为参照,超乎真人真事之上,在更大范围内将素材选择、提炼、想像、加工,再创造,使其成为有时代性,地域特色,更典型更完美;却又在时、空上“超越现今”、“超越地域”的卓越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尤其话剧、电影、小说,如果不摆脱真人真事限制,也许很难有大的提高、发展。 
  再就是千方百计,深入解剖复杂人性之谜,创造丰满、难忘的人物形象,这是艺术作品恒久生命力所在。如果人物形象不成功,场面再热闹,情节再曲折,也难以有持久效应。还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久经检验的艺术名作为我所用。不站在古今中外成功的艺术巨人肩膀上起步,很难在创作上取得突破性成功。艺术是寂寞的事业,只有苦苦追求,上下求索,独立思考,埋头营造,高标准,严要求,向高水准的艺术创作质量挑战,才能有获取大成功之日。 
  我认为,流派的成功在于作家,在于好作品。没有成功的、有口皆碑的佳作,流派的提倡,则仍然难以让人信服。 
  我期盼着红土地文艺和作家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98年初稿,2002年略作增补   
  新感觉派女作家杜培华(1)   
  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水里的鱼在向我说话,那眼神活泼生动。还梦见过博物馆里木造的牛群向我猛冲过来。梦见过乘坐火车安全冲过六十度的斜坡。鱼怎么会对人说话?木制的牛怎么会冲锋?火车怎么可能走六十度倾斜的轨道?这都是超现实的。但它又是现实的人做的梦,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因而它又是“现实”的。超现实和现实,竟是这样不可分。 
  中国人是祈求超现实的民族。创造了天上牛郎织女的神话,月中桂树的神话,嫦娥奔月的神话,地下龙宫的神话…… 
  中国的小说故事中,超现实的成分屡见不鲜、层出无穷。 
  晋代流传的刘、阮入天台的故事很美很迷人。两个青年男子刘晨、阮肇在天台山区迷了路,却遇见两个美丽非凡的女子留宿半年。等到返回故乡,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余年。原来他们进入的是神仙洞府,他们跟女子邂逅,是人神恋爱。是超时空、超现实的。 
  唐人小说《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相爱却不能成婚,抑郁成疾。表兄赴京,她悄悄相随,在舟中结婚。后共居蜀地5年,生下二子。倩娘思念父母,双双回乡探亲。王宙先到,才知倩娘一直卧病在床,许久不曾出门。那私奔的女子是倩娘的魂。于是倩娘之体出迎倩娘之魂,魂体合一,皆大欢喜。灵魂能够脱离躯体而追随心爱的人?故事明明是超现实的,却感人至深。《任氏传》写人、狐相爱,狐女的美丽、贞洁,超出了世俗的人。《南柯太守传》,写一书生喝醉了酒,在大槐树下做梦,梦见自己做了大槐安国的南柯太守。醒时才知是梦,寻踪追迹,方知“大槐安国”乃古槐树下的蚁穴,“南柯郡”原来是槐树的南枝。这些奇奇幻幻的超现实故事,乃绝妙的艺术创造,影响了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才有不朽名剧《牡丹亭》、《白蛇传》,蔚为大观的《聊斋志异》等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