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文坛亲历记

第161章


1959年3月和1961年2、3月创作的《疲劳过度症》(龙王、王母、嫦娥、孙悟空都累倒在病床上,护士说:“画家同志,请你画别的东西吧,他(她)们不能为你出差啦!”)《公牛挤奶》、《无效劳动》(两个人划船各向相反的方向划)、《误人青春》(主持者离题万里的冗长发言,“我感到我的同伴们都苍老起来”胡子巴拉,头发长,变成了老汉、老婆婆)等作,反思并辛辣地讽刺了1958年大跃进时主观冒进,浮夸等不良作风。证明华君武作为一个漫画家,他眼光敏锐,头脑相当清醒,对国家、人民的责任心强。他经过一番思索(包括自我反思)和实践,愈加明确了内部讽刺漫画的作用,正像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他通过精确的手术,不伤好的肌体,而剜去人体因不洁长出的危害身体健康的疥疮之类。然而这样的治病促健康的行为,在反右扩大化之后,“万花纷谢一时稀”,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漫画家因其漫画被打成右派的也有。一些人心中还是有余悸的。华君武的漫画在《光明日报》发表后,过了一阵子,组稿人却希望他用漫画来正面表现“形势大好”。华君武对此仍然头脑清醒。他深知,漫画如同相声,它是一门讽刺艺术,它在使人一笑之中,自觉地配合医生疗疾,或抖搂自己身上沾的灰尘。如果丢弃讽刺(其实毛主席早就讲过“讽刺是永远需要的”,只不过讽刺的运用有对敌对友对自己的,三者要有所区别,对朋友和自己的同志,当然要与人为善,注意分寸)那就不成其为漫画或相声了。华君武在1959年曾画过一幅《听相声》,画着一对夫妇在家中苦着脸收听相声,而他们的孩子已经睡着了。这大约是讽刺当年不让人笑的失去了讽刺功能的某些“相声”吧。既然他不能勉为其难地接受组稿者的新要求,就只好暂时停止向他们寄稿。然而社会上还是有有识之士欣赏、理解华君武的内部讽刺漫画,这一看法终于得到《光明日报》领导同志认同,于是1961年又在该报“东风”副刊连续登载华君武的漫画,持续数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阅读华君武这期间的漫画,可谓蔚成大观,华君武的确关注国情、民情,他为内部讽刺漫画或曰社会生活漫画,闯出了一条可资借鉴、参照之路。他关心的方面甚多,漫画题材广泛,而且有好些是思想深邃,击中要害;艺术上归真返朴,而又极具创造精神的作品。他这些60年代的漫画我印象深的大体可以归纳成六个方面。1. 讽刺偏离实事求是,违背真理的“左”的思想行为。如1961年作的《杜甫检讨》。中国古代最著名最关心民生疾苦的大诗人杜甫,他满脸愁容地握笔思忖———《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的确当年北京某大学忽然发起批判《兵车行》,据说是作者犯了分不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和平主义思想”错误)?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以来不断地搞大批判———反右、批右、批判修正主义,指导思想越来越“左”,直弄得学术,文艺界人心惶惶,无所适从、无从下笔,深感创造之艰难。按照那种“左”的逻辑,恐怕连大诗人杜甫都要为《兵车行》这样不朽佳作横遭莫名其妙的批判而苦恼了。作者难道不是非常了解当年知识分子的心境,深刻地感受了极“左”思想对学术和文化健康发展的危害而用漫画恰当地讽刺之,以使人思索、惊醒吗。2. 讽刺、批评国人多年沿袭下来的陋习。如《好大的痰盂》(游泳池所见)、《生根》(占着公用电话亭的电话说个没完)、《公园小景》(爸爸驮着儿子去攀折树枝)、《散戏的门口》(堆满垃圾)、《再画留座》(剧场、戏园子里,某些人用自己身上乱七八糟的杂物占座、留座)等这类许多人司空见惯,甚至见惯不怪的情景———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我国人群中的陋习,华君武用生动、逼真的漫画讽刺了,就是为了提醒公民们应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注意公共卫生,摈弃那些陋习。但是这相当难!君武在80年代出版的他50年代以来的漫画集中感慨系之地说:“抨击不讲公德,不讲卫生的恶习。画隔20年,现在仍在提倡讲公共卫生。可见消灭陋习之不易”。3. 讽刺官僚主义作风和体制中的官僚主义。如《保险走路法》(踏着别人的脚迹前进)、《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如同襁褓中的婴孩)、《盲目加工》(画蛇添足)、《差不多》(打靶只在靶周围,不中靶心),《科学分工?》(两人吹一根笛子———人浮于事)、《请抢球》(不去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而是互相扯皮打架)、《洗脸盆里学游泳》、《看操季节》、《干洗》等(讽刺某些人不认真去实践),《所以不离开疗养院》(某些人小病大养,高高在上,养尊处优)。4. 社会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一些现象,人们习见无睹,而作者画之,引起治疗的注意。如《燎原》(讽刺抽烟之风扩散之势)、《大‘小家庭’》(讽刺不节制生育)等作。5. 讽刺文艺、学术界在创作、研究中常犯的毛病。这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自然是华君武相当熟悉的,如《咏美女老调》(讽刺文艺创作中的千篇一律:描写姑娘总是长长的辫子,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银铃般的笑声之类)、《过誉的评论》(给老头儿喷洒香水———“不管作品质量如何,而一味吹捧”)、《滥竽充数》(不仅讽刺上操)。6. 多义的,哲理性漫画。如《决心》(没有恒心戒烟的人)、《不必去害怕不认真的》(兔子指着吊儿郎当的猎人对它的伙伴们说:别怕,他平时不练枪的!)、《熟视无睹》(明明写着“此站暂不停车”还有不少人在那儿排队等待),都是这类的佳作,漫画形象本身可以引发读者多义、多样的联想。作者见得多,想得多,概括得好。这样的漫画耐咀嚼,耐人寻味。   
  《人民文学》美术顾问(3)   
  我归结一句话:60年代,是新中国建国后华君武创作漫画的第一个高潮。 
  二、改革开放80年代以来,作者关心国事民情,运用漫画讽刺艺术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拳拳之心,一如既往,漫画艺术炉火纯青。作者的视野更加扩大了,佳作迭出。如《一言堂造主像》、《不称职的理发师》、《拖到没有》、《推陈出新红绸舞》、《蝗虫族专用飞机》、《白条变汽车》等尖锐地讽刺封建残余思想、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讽刺不顾中国国情,盲目崇洋媚外,“引进”国外“洋垃圾”,不以为羞反以为荣等社会现象的;而“疑难杂症系列”、“生活拾趣系列”、“猪八戒系列”更是漫画家与时俱进、独一无二的创造,很多作品让人过目难忘,如《某文人弄潮图》、《人留名,狗留尿》、《皇后的新衣》、《曹雪芹提抗议》、《猫虎同宗》、《夏日有感》、《美育?》、《围着太阳转?》、《偷衣舞》等,佳作太多,难以细列。而政治讽刺漫画,虽说作品不多,但《投入亡灵怀抱》(讽刺日本大臣们参拜靖国神社),《炒彭定康鱿鱼西行》,堪称杰作。 
  我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建国后华君武第二次漫画创作的高潮期。 
  人品和画风 
  幼年时华君武父亲去世,家庭景况不好。他虽有绘画天分,上初中就喜欢上了漫画,并且向当地报纸投稿,投寄了两百多幅漫画后终于被选中一幅,这对于一个15岁孩子继续发展自己的爱好,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但是他没有条件去美术专门学校深造。他成为漫画家是靠自己勤奋努力,自学成才。1933年他去了上海,仍在中学上学,他投稿和钻研漫画艺术的条件好多了,这里有登幽默文章和漫画的杂志,还有两份漫画刊物。他从阅读和投稿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绘画修养。因为投稿,他渐渐认识了前辈漫画家,著名的有丰子恺、叶浅予、张光宇、鲁少飞等人。尤其是丰子恺先生,他的学问,藏在心里的热情和平易亲切、谦逊待人;他漫画的简朴易懂,深入人心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不能不对青年华君武产生无形的影响。此外,外文书店还有些外文报刊登的一些外国漫画家的作品,华君武也不放过机会去学习借鉴。据他自己讲,“我最喜欢两位未见过面的老师,一位是上海《字林西报》的萨巴乔,他以创作国际时事漫画为主。他的漫画线条之流利、造型之夸张,都令我倾倒。另一位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他的《父与子》构思极妙,幽默感强,构图和人物造型简练,对我影响也很深。” 
  家庭环境促使一个人奋斗,而时代环境更造就了一代爱国、反帝、反封建,为实现美好理想而不屈不挠奋进的人。华君武就是其中一位。从小学起,老师就带着他们这些小学生去日本领事馆前游行,高呼“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口号,还在大街上张贴抵制日货的标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更激起了少年华君武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学校成立了学生义勇军,他和同学们拿着军棍操练,表达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决心。1933年他在上海求学,更是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我何时失踪?”等讽刺漫画,揭露他亲见的在上海日本租界耀武扬威,不时散布他们的人在中国“失踪”,向中国挑衅、讹诈的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目睹了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下,上海这座城市的黑暗和底层民众的苦难,国民党执政当局的腐败,他深感民族危机深重,要找寻一条抗日救国的新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