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

第11章


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
帕特?奥布瑞恩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成名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话剧演员。他银幕生涯的转折点源于一件小事。
1903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一出名叫《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他们一个是通过电话与他争吵,一个是在桌边和他争吵。
但这出话剧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观众的反应很冷淡。不得已,剧团只能将演出场地搬到一家很不显眼的小剧院。演员的薪水也因此大大削减,大家都觉得前途一片黯淡。
帕特也觉得前途渺茫,每天晚上,他都在自己的角色发愁。观众那么少,即使演得再努力、再精彩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次,他都想放弃,或者放低对自己的要求,随随便便表演算了。
但多年的素养,让帕特养成了“凡事尽力而为”的习惯,因此每一次演出,哪怕观众再少,他也决不放低要求,而是全身心融入到角色中,以致于每次从场上下来,他总是满身大汗。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正当其他演员都心灰意冷的时候,帕特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这简直是喜从天降。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看了《向上,向上》的演出,帕特的表演技巧,特别是他在桌边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给米尔斯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好《扉页》里有类似的一场戏,于是他立即想到了帕特。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帕特走向荧幕、并被越来越多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起点。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对于帕特来说是一副不折不扣的坏牌:演的是小角色,不被观众认可,薪水微薄,看不到前途和发展。
他完全可以放弃,也有理由放弃,即使不放弃,他也可以随随便便演,不必那么尽心尽力。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牌可以坏,但心态不能坏。不难想象,如果帕特马马虎虎对待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全情投入,那么,米尔斯顿即使看了他的演出,也不会发现他的表演天分,更不用说是请他出演电影角色。
谁都不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到来,要想不错过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今天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为明天埋下了伏笔。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每个人的明天。
所以,哪怕拿到再坏的牌,也要用平常心对待,不抱怨,不气馁,而是要尽力将它打好,因为每一次出牌,都与结果息息相关。
把逆境变为成长的契机
禅宗中有这样一句话:顺境逆境,都是增上缘。
也就是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好因缘。
顺境能帮助人成长或许不难理解,但对于逆境也能成为成长的契机,很多人或许会心存疑虑。
其实,顺境和逆境,并没有完全的界线,事事顺利但不懂得把握和珍惜,那么顺境之中可能隐藏着灾难,从而变成逆境。相反,逆境中懂得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逆境也能成为顺境的开端。
对于有的人来说,牢狱之灾可谓灭顶之灾,甚至能将人彻底击垮,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能安住其中,甚至做出超凡的成绩来。
柏杨是台湾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三部著名史学著作都是在狱中完成的。
当年,因发表翻译的美国连环画《大力水手》,柏杨被怀疑影射当时台湾的最高领导者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一关就是9年多。
刚进监狱时,柏杨曾经以死抗争,但后来他明白这样的死毫无意义,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唤醒正义和良知。
在狱中,他开始苦读《资治通鉴》。漫长的9年,因为有书相伴,让柏杨忘记了自己的苦难,先后完成了《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代年表》和《中国人史纲》三部巨著。
监狱中熟读《资治通鉴》的经历,成为柏杨一生巨大的财富,也促使他完成了自己写作生涯中文字工程最浩大的《柏杨版资治通鉴》。在此基础上,他又耗费了5年时间,编撰了《柏杨曰》,成为《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炼版。
柏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那9年的监狱生活,他一生中不可能有那样多而专注的时间去读《资治通鉴》,因为现实生活有许多事情每天要分心去应付去做。
可以说,9年的监狱生活,最终造就了柏杨这几部历史文学巨著的出世!
从这个角度来讲,逆境变成了造就柏杨的契机。
当然,在职场中,我们不会遭遇像柏杨这样的逆境,但遇到什么样的逆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抱怨和消沉都无法让逆境消失和改变,反而只会让逆境的阻力,成为总也跨不过去的坎。
这时倒不如换一种心态看问题,再大再苦的逆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就像柏杨说的那样,尽管监狱让他失去了自由,但也让他有时间不受任何生活琐事的干扰,能够专心研读史书,让自己能够完成几部鸿篇巨作。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心态转换了,逆境并不是绝境,反倒可以成为帮助自己成长的佳境、自在境。
第七章   正处顺境,主动空杯
     处于顺境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自以为是,因为鲜花后面可能有陷阱,顺境之后,可能正面临很大的失败。
     与其等到竞争来临时,才被迫被动空杯,不如在顺境中主动倒空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的优势。     
看看曾国藩主动空杯的经历,或许对每一个职场中的人,都会很好的启示。
与其被动空杯,不如主动倒空自己
很多人认为,逆境时需要主动空杯,而顺境中则没有这个必要。但实际上,要想获得大的发展,顺境中更需要主动空杯。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在安逸中松弛和懈怠,甚至等到要被淘汰的时候才措手不及。
与其等激烈的竞争到了眼前时再被动空杯,不如早做准备,主动空杯,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优势状态。
然而,很多人在顺境时,往往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
一次,我到中国航天集团某研究院做培训,研究院的企业文化部长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段时间,集团内部有些员工心很不稳定,蠢蠢欲动想出去闯闯,总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出去有的是更好、更大的机会。
在了解了这些员工的想法后,这位部长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用“有这么好的工作还不知道满足”、“你以为出去找工作那么容易”之类的话去教育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其他单位应聘。
但应聘的结果却很让人意外:没有一个人应聘成功。有的应聘一再遭到拒绝,有的尽管有单位要,但给的薪水却比现在少得多。
他们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激烈,也开始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这次经历不仅给他们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也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工作态度,不仅开始安心工作,而且开始主动学习。
这件事也让我触动很大。其实在职场中,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以致于工作不用心、敷衍了事的现象很普遍。
但实际上,自己所认为的“大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大材”,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不仅如此,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会自动感觉太好。这种最好的自我感觉,有可能恰恰潜藏最大的危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深圳商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小路在一家电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他对销售工作很热衷,所以业绩一直不错。小路的业绩遭到了主管的嫉妒,总有意无意在工作中为难小路。
终于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小路一怒之下向老总递交了辞呈。 
临走时小路交给老总四份文件。这四份文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计划,其客户的详尽资料,应有尽有。
面对小路的“临终交待”,老总有些吃惊,这是以前包括一些主管都没有做过细节。他最后的批复是:小路留下做主管,而那位主管被降职调离了这个部门。
当那位主管向老总讨个说法时,老总说:
“像小路这样的人才,你和他处不好关系,这本身就是失职。”
主管对业务能力强的小路,并没有抱着空杯的心态,而是在工作中给小路难堪,最后却被老总降职。
如果他能主动空杯,向小路学习,不自以为是,而是共同做好工作,结果就不会这样了。毕竟他是主管,经营业绩好,上级不会看不到他的付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处顺境只有主动空杯,在职场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