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

第227章


」吉列用大部份的所得偿付短期的债务,清除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技术上,这笔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被归类为「夹层优先股」(mezzanine preferred),表示这笔钱既不是债务,也不是股东权益;然而,评鉴机构当它是股东权益,再加上公司的实力雄厚,因此史坦普和穆迪分别把吉列的信用评等提升为A-和Baa1。到交易完成的时候,吉列刀片和刮胡刀事业的现金流量早已经使股东权益由负转正,把负债权益比推向正的那一边。
  吉列的股票表现强劲,好到甚至可以免疫于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股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赶上提早赎回的两年期限,省下6000万的支出。这笔交易向各地的投资人宣示,如果有和巴菲特一样聪明的长期投资人要买吉列的股票时,那这家公司一定有相当好的前景。
  事后巴菲特表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说他应该用那6亿美元购买普通股,而不是坚持要买优先股以降低风险。他说,如果买普通股的话,他就能以一股40美元的价格买到1500万股,而不是优先股交易中单价50美元的1200万股,后者只保障了较高的股利和固定价格的转换选择权。不过这笔交易怎么算还是非常划算,1995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日,巴菲特在奥马哈办公室附近漫步时笑着说出这句话。当时他心情愉快,因为那天早上他刚花23亿美元购买波克夏哈萨威尚未取得的盖可股票。他在脑袋里算了一算,对一位访客说,1989年他投资6亿美元在吉列,不到六年,这笔投资成长三倍多,变成将近22亿美元,恰好足以购买盖可股票。他说,再也找不到比吉列更好的投资标的了。
  不管采用哪一种计算方法,巴菲特绝对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而且常被推举为全美最精明的投资人,他最著名的做法如下:将一大笔钱投资在几家公司身上,选择的标准之一是对所选的公司了若指掌;此外,这些公司都要是业界无可替代的领导者。1996年,波克夏哈萨威最大宗的持股为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 Co.)、可口可乐、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Co.)、吉列,以及华盛顿邮报公司。
  此外,波克夏哈萨威也持有很多席尔斯公司、丁惠特发现公司(Dean Witter, Discover & Co. )、匹兹堡国民银行企业(PNC Bank Corp.)、维康集团(Viacom)和美林投顾的股票,只是股份没有前面几家那么多。巴菲特坦承,他一路走来也犯了不少错--例如:和吉列优先股交易同时的美国航空和冠军国际公司两笔交易就没有交出漂亮的成绩;此外,他打赌可以振兴所罗门兄弟公司,让波克夏哈萨威有利可图一事,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在巴菲特众多的成功案例中,他将吉列和可口可乐列为「传奇性」的全球公司。他表示,这两家公司不但在美国是第一品牌,在海外很多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更超越在本土市场的占有率。这个喝起樱桃可乐(CherryCoke)像小孩喝牛奶一样,视使用吉列刮胡刀刮胡子为每日一大乐事的亿万富翁说:「两家公司的产品都畅销全球,世界各地的人们视之为不可或缺的平价商品……我告诉你,对全世界很多的人而言,可口可乐是一种必需品,刮胡刀片那更是不必多说了。」
  巴菲特说,早期他的财富是在「雪茄屁股阶段」累积起来的,方法是购买几乎被所有投资人遗忘或忽略,但仍有充份的价值确保其增值空间的低价股票。他说,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往事,到他购买吉列股票的时候,他的投资目标已经转变为寻找经销网络健全的事业,支付合理的价格,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说,他之所以购买吉列的股票一方面也是冲着管理阶层,「我是冲着马可勒买的。但阿佛瑞德(冉恩)给我的感觉也是好得不能再好,他对产品、行销和财务都一清二楚,要找到一个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人并不容易。」
  在巴菲特加入吉列的董事会后,在吉列遍布全球的自助餐厅和自动贩卖机里面,可口可乐取代以往的百事可乐。知道巴菲特一天要喝好几罐的樱桃可乐之后,吉列采取一项大胆的措施:即使当地对樱桃可乐毫无需求,也要供应这项巴菲特的最爱。当吉列的董事准备前往德国科隆堡(Kronberg),也就是百灵位于法兰克福郊外的总部开会时,波士顿方面就接到一通紧急电话,要求送几箱樱桃可乐过去。
 活学巴菲特
股市时常英雄辈出;同时,股市又不断上演着“大腕的葬礼”。多少风流人物,昨日在市场上还气吞山河,转瞬便销声匿迹,浪迹天涯。但有一个例外,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最新的统计显示,巴菲特所控制的伯克夏?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公司目前累计的可投资现金,已从一年前的373亿美元增至425亿美元。由此,伯克夏公司的股价至今仍以每股6.5万美元左右高居纽约交易所榜首。今年已经72岁高龄的巴菲特先生,几十年如一日 的投资定力从何而来?
  2003年4月,香港股市还未从伊拉克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又遭到了SARS疫情的沉重一击,市场一片肃杀之气,鲜有接盘资金介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巴菲特出手了。
  4月以来,巴菲特通过伯克夏公司不断增持中国石油(HK,0857)股份。仅在4月17日至24日短短的几个交易日,该公司即斥资10亿港元,四度买入中国石油股份。截至4月24日,巴菲特的持股量已经骤升至13.35%,成为“中国石油”的第三大股东。
  为什么是中国石油?巴菲特到底嗅到了什么?于我们而言,巴菲特的理念有否生根发芽的土壤,巴菲特的套路又有否施展的空间?
  中国及亚洲公司的机会
  对亚洲的公司感兴趣
  伯克夏股东大会是巴菲特向投资者布道的最佳时机,年年如此。
  2003年5月3日召开完股东年会的第二天,巴菲特召集主要股东聚会,并在会上公开表示了对亚洲公司的兴趣。他说他一直在寻找在亚洲投资的机会。巴菲特表示,他已经购买了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一些亚洲公司的股票,他也一直在日本寻找一些便宜的投资机会,但还没有发现好的机会。他说,“我们一直在亚洲寻找值得投资的公司,我们对购买亚洲公司的股票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想买整个公司。”
  深圳新兰德的左旭云认为,对于总市值超过900亿美元的伯克夏公司来说,投资中石油的资金所占比重很小,可以说只是巴菲特在亚洲投资的一个尝试。2002年致股东一封信中,巴菲特就指出,在当前的美国市场缺乏投资机会;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显现的活力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巴菲特投资目光转向的一个背景。巴菲特拥有的伯克夏目前累计的可投资现金从一年前的373亿美元增至425亿美元,主要来自于旗下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对巴菲特而言,花费四百分之一的闲置资金确实不算大。巴菲特目前所持有的中国石油H股,按成本计占其所有股票投资的1.3%,按市值计仅占0.5%。
  巴菲特拒绝告诉大家他购买中国石油的理由,他说自己从来不谈关于他个人投资的策略。但由于巴菲特多年来在股市非同寻常的战绩,他的投资行为使得中国石油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这从消息披露后中国石油连涨5天可见一斑。而市场也因此传来了很多揣测。
  根据香港联交所提供的资料,巴菲特的伯克夏?哈撒韦基金公司原先持有中石油7.2%的股份,然而,自4月9日以来,该基金公司不断提高其持有的中石油股份。4月9日当天,公司以每股1.66港元的均价购入8050万股中石油股票。随后,该公司又在4月11日和15日分别以每股1.657港元和1.66港元的价格买入了8540万股和3140万股中石油。4月23日和4月22日分别以每股1.67港元和1.668港元的价格买入了1.052亿股和1.621亿股中石油股票。其中对中石油股票最多的一次买入发生在4月24日。当天,该基金以每股1.61港元的平均价格购入了2.165亿股。伯克夏公司目前已持有中石油H股流通股的13%,占总股份的0.7%。
  为什么是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于2000年在香港上市,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发行存托凭证。中石油的母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这家原来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上游公司在经过1998年与中国石化集团的资产置换后,与中国石化一起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家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集团公司。但是在重组的过程中,由于两家集团公司对原油的控制南北分治,拥有北方主要油田的中国石油仍然是最大的原油开采和提供者,中国石化每年所需的原油有15%须向中石油购买。
  由此,以国信证券石化行业研究员李杰求为代表的国内很多研究人士认为,巴菲特此番相中中石油股主要看重的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性,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尽管原油价格波动比较强烈,但放到10年的长期角度看,世界原油价格处于上升势头,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将会影响到全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