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86章


奕 
劻、李鸿章将《议和大纲》立即电告清廷,并强调“存亡之机,间不容发”, 恳请慈禧和光绪“迅速乾断,电示遵行”。奕劻、李鸿章惟恐慈禧不允,又 
电请荣禄等军机大臣“权利害轻重,径请施行”。
荣禄既看出《议和大纲》的严重危害——“将来中国财力兵力恐为彼族 占尽,中国成一不能行动之大痨病鬼而后已,奈何!”;又深知奕劻、李鸿 
章的艰难处境——“可怜奕、李,名为全权,与各国开议,其实彼挨均自行 商定”,然后“交给条款照会而已,无所谓互议也。”①不过,荣禄虽然看出 
列强侵夺中国财力乓力的阴谋和中国变成“大痨病鬼”的悲惨前景,但却坚 持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为了所谓“宗社”即清朝封建统治,不惜出卖民 
族主权,原则上接受《议和大纲》,而只从其中检出几条,要求商酌。慈禧 看到没有把她列为“祸首”,大喜过望,声称“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 
不得不委曲求全”。12 月 27 日清廷电复奕劻、李鸿章,宣布“所有十二条 大纲,应即照允。惟其中利害轻重,详细节目,著照昨日荣禄等电信各节, 
设法婉商磋磨,尚冀稍资补救。”②
《议和大纲》虽经清廷批准,但议和却迟迟没有什么进展。奕劻、李鸿 章把这种局面归咎于张之洞。奕劻致函荣禄说:“仰荷两宫圣明”,批准《议
①  荣禄:《致奎俊札》,《荣禄存札》,第 409 页。
②  《军机处寄生极大臣奕李鸿章电旨》,《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853—854 页。
和大纲》,“实中外臣民之庆”,嗣因张之洞“忽发高论,各使譁然,又添 许多波折”③。怨愤之情,跃然纸上。所谓张之洞“忽发高论”,是指他提出 
了“大纲固不能改,细目必当切商、和暂缓回銮、建立行都的意见,从而引 起了一场风波。修改细目,意在减少损失;暂缓回銮,目的在于防止列强武 
力挟制;这两项要求都是张之洞基于忠君思想、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而提出 的。然而, 主张在长江上游滨江之处即湖广总督管辖的武汉至荆州一带建 立。
行都,把清廷置于自己的辖区,却是企图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取代宜 隶总督而成为疆臣之首。张之洞的“高论”,深得清廷的赞许。清廷饬令奕 
劻、李鸿章“参酌办理”,并随时电商刘坤一、张之洞。张之洞的“高论” 和清廷的游疑,立即引起列强的警觉。各国公使召开会议,决定胁迫奕劻、 
李鸿章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然而,清廷却电示奕劻、李鸿章“切勿 草率画押”,张之洞也来电反对“遽行画押”。奕劻、李鸿章屈服于列强的 
压力,竭力批驳张之洞。他们既通过盛宣怀“力劝”张之洞“勿轻电奏”; 又多次电奏,声称张之洞所言“尚未尽实”,而“暂时行都使馆”之议,“犹 
属谬论偏见”,“不料张督在外多年,稍有阅历,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之 习,盖局外论事易也。”他们不仅攻击张之洞,而且危词恫吓清廷,说什么 
倘若不准画押,各国“必谓朝廷无信,全权无权,不但不能商催撤兵,并不 能止其进兵,关系利害太大”,进而公然表示:下次与各国公使会晤,“只 
有遵旨办理”,刘、张等“相距太远,情形未能周知,若随时电商,恐误事 机。”①1 月 10 日清廷无奈,勉强照允,1 月 15 日奕劻、李鸿章遵旨在《议 
和大纲》上签字画押,并于第二天将这份正式签了字的议定书连同“用宝谕 旨”、“条条款说帖”一并备文送交各国公使。
所谓“条款说帖”,就是商讨《议和大纲》细目的备忘录。据李鸿章说: 这份“条款说帖”是他们“参酌各说”拟定的,“于详细声明之中,隐寓设 
法补救之意。”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把这份“条款说帖”称之为备忘录,并 将其要点电告英国外交大臣兰士敦,从中不难窥见李鸿章的思想轨迹。
如果把“条款说帖”同历次电旨、内外臣工条陈对比研究,就不难发现 李鸿章、奕劻对《议和大纲》的态度,和清廷以及荣禄、张之洞所坚持的“大 
纲固不能改,细目必当切商”的原则是一致的,李鸿章、奕劻基本上接受了 清廷和荣禄、张之洞对《议和大纲》细目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只是对下列问 
题持有异议:严惩”祸首”,清廷和荣禄主张从轻,李鸿章、奕劻坚持从严: 削平大沽炮台,荣禄希望撤去炮位、兵丁,而仍留空炮台。李鸿章、奕劻赞 
成平毁,认为“门户之防,本不可靠,??似仍以自强为善为要”;“遵奉 内廷谕旨”一语,清廷和张之洞力主删去,李鸿章、奕劻认为“各使围困日 
久,但藉此空文洩愤,当面并未挑过,我若于字句间求之,未免自生枝节。”

清廷在批准《议和大纲》之后,要求列强早日撤军,而列强则扬言“惩 祸,赔偿两事不妥,必不撤兵。”因而“惩祸”和“赔偿”就成为中外各方 
争论的焦点。同炮制《议和大纲》一样,关于“惩祸”和“赔偿”问题,列
③  《奕劻札》,《荣禄存札》,第 7 页。
①  李鸿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 30.第 24—25 页。
①  李鸿章:《寄西安行在军机处》,《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 30,第 23 页。
强也是先由自己商定,然后再通过奕劻,李鸿章胁迫清廷照办。 英国公使萨道义供认,列强所以坚持严惩“祸首”,“字部分是报复性 
的,部分是作为今后的一种保证,因为它警告其他的人避免类似的过错。”② 所谓“警告其他的人”,首先是警告慈禧一伙,使其震慑于列强的淫威之下,
甘心充当驯服工具。2 月 3 日,奕劻、李鸿章与各国公使在英国公使馆举行 会谈,讨论惩办“祸首”问题。李鸿章、奕劻要求坚持“分别重轻,尽法严 
惩”和“懿亲不加重刑”的两项原则,遭到各国公使的拒绝。2 月 8 日,各 国公使两次照会奕劻、李鸿章,一面要求严惩“祸首”:载勋赐令自尽,载 
漪、载澜应定斩监候,董福祥先夺军权、日后严惩,其余列名诸人一概斩决: 一面要求为”惨罹大辟”的徐用仪、许景澄、袁昶、联元、立山等 5 人“开 
复原宫,以示昭雪抵偿之意”。在列强的要挟下,清廷于 2 月 13、14 日连发 上谕,宣布加重惩办“祸首”,照奕劻、李鸿章所请,载勋赐自尽,载漪、 
载澜新疆监禁,毓贤正法,董福祥革职缓办,惟英年、赵舒翘加恩定斩监候, 启秀、徐承煜先革职查明实据再予重惩,并开复徐用仪等 5 人原宫;强调“固 
邦交。保疆土”,厚颜无耻地表示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 当帝国主义的奴才。但是,各国公使对于惩办“祸首”的“上谕”仍甚不满, 
瓦德西扬言将调兵出京攻击。这使李鸿章“陷于十分惊恐之状”。2 月 17 日 李鸿章、奕劻危词电奏,声称“姑息数人,坐令宗社危亡,殊为不值。”第 
二夭,清廷鉴于列强“要挟甚追”,不得不曲徇所请,电谕奕劻、李鸿章, 表示“现存诸人,即照前次(各国)照会办理,实因宗社民生为重,当可止 
兵,不至再生枝节。”并定于 21 日降旨,24 日惩办。惟要求将启秀、徐承 煜“索回自行正法”。“已死诸人不再追咎”。清廷此举,使各国公使“完 
全满意”。瓦德西供认:扬言调兵出京攻击的目的在于“压迫威吓”清廷, 并为这次军事讹诈的成功而颇感欣慰。
惩办“祸首”问题基本确定以后,赔款便成了中心议题。列强都想乘机 榨取中国人民的脂膏,大发横财,其中以在华商业利益较少的俄、德、法为 
尤甚,而在华拥有较多经济利益的英、美、日则一面进行勒索,一面又主张 将赔款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以免过分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损害自身在 
华的贸易和经济利益。
它们基于各自利害的考虑,围绕赔款总额、赔偿办法、提高关税税率等 问题,进行了勾心斗角的争斗。在此同时,清朝统治层中也发生了激烈争吵。
4 月 19 日法、德、英、日公使在德国使馆约见清方襄办和议的徐寿朋、那桐、 周馥,讨论赔偿抵款,提出赔款总数为 4 亿 5 千万两,加利摊还,约岁偿 
3 千万,30 年还清,并询问盐课、常岁、漕折、土药和开办印花税、房捐等事。
5 月 7 日各国公使会议决定照会清政府,提出截至 7 月 1 日的赔款为 4 亿 5 千万两;如 7 月 1 
日以后继续占领北京,必须另加军事费用。随后各国公使 又相继议定:赔款以 39 年为期,年息 4 厘,以关税、盐厘、常关收入作抵。 
清朝统治层是在经过激烈争吵之后,被迫而逐步的接受这个方案的。清廷、 奕劻和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无不主张“减少银数,宽展年限”,所不 
同的是,奕劻、李鸿章在与各国公使“竭力商改,均不肯允”的情况下,首 先屈服。关、于“减息”之事,张之洞首倡“分年免利”,李鸿章认为这是 迂腐之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