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紫牛学破浪者

第1章


金庸紫牛学破浪者
第一章 楔子前言
更新时间2008-11-2 0:38:06  字数:9360
 金庸紫牛人生行销密码
  破浪者作者深邃豪
  楔子
  金庸小说,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会不停进化,升等的电脑病毒,对他的变化总是防不胜防。
  每隔一段时日重新翻阅金庸的小说,总是会发觉某部分内容居然又改变了。
  就像是一个会不停进化的病毒一样,一直在蜕变,简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前几年商场上流行一种紫牛文化。
  而何谓紫牛?可别以为是什麽基因改造的变种牛,这是国际行销大师赛斯‧高汀(SethGodin)不久前提出的一个革命性商品行销概念。
  原理是:世界上让人一看即忘的无趣商品太多,就像牧场上到处都是的黑白乳牛一样;如果要让你的商品闯出名气,就要想办法让它够显着(remarkable),像一群乳牛中唯一闪亮的紫牛,才会引起市场的注意与讨论。
  紫牛的精神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这个简单的概念其实一直存在,但却没有人提出来,等到经过赛斯‧高汀完整的包装提出来後才马上沸腾整个市场。
  只是一时之间人云亦云,每个人都在附庸风雅赶时髦一样,将「紫牛」这个名词简直包装成了神话,就像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葵花宝典一样挂在业务对谈的话题中,似乎不知道何谓「紫牛」就完全的落伍一样。
  然而真正了解「紫牛」这新兴行销名词涵意的又有几何。
  更好像完全忘了欲练就葵花宝典的男人必须先引刀自宫的条件一样。
  往往一个操作失当「紫牛文化」在台湾业者普遍四不像的模仿手法中,却常流於低俗成了四不像的「牛肉文化」。
  而且还可能是重组牛肉,虽然一样可以填饱肚子,却失去应该有的口感。
  西方的行销概念手法是否真的完全符合东方的市场?
  西方的产品概念跟口味是否真的可以讨好本土消费者的脾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於盲目的追求流行,迷信於西方取经;还不如好好的走出一个属於自己独有的行销手法。
  许多阐述行销手法的书充斥着令人眼花撩乱的专业术语,艰涩的名词。
  有时搞不好还得靠另一本工具书来解读这些名词;而往往这些书中多半还会介绍许多令人赞赏的国际企业行销手法实例,却经常忽略了这些企业背後所投资的人力、物力、时间都可能是本土中小型企业瞠目结舌,望尘莫及的,而在问题背後的问题是这些行销手法是否是真的永远有效?
  可是当满街都充斥着紫牛的时候。
  最近又发展出很多种例如说要大声叫才会有人注意到的紫牛
  还是不过只是一时的噱头,我曾经看过有本公关人出的行销书里面特别赞赏的辟文介绍;该公司曾经成功的将一家知名的服装品牌旗舰店的开幕活动包装成一场在东区的马路街头服装秀,活动是成功的造成话题引来媒体的报导;但是这家服装门市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黯然关闭收场。
  成功的活动并不代表成功的行销。
  行销并不只是将东西成功的卖出去,还要能够吸引顾客再愿意回头来买第二次、第三次,甚至认同你的产品一直使用消费下去。
  因为一时的激情活动而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抢购的热潮行为叫做「促销」,不是行销,行销是细水长流,能够持久蔓延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品牌经营在市场上无形中慢慢酝酿而成的企业精神,当消费者终於认同这个企业商标所代表的精神时,这个商品就有成功的可能。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商品的水准还不能变质,更要一直精益求精的昇等上去才行,不然就很快会被後继者追赶过去,领先者永远是最辛苦的,所以才会有所谓老二哲学。
  行销是一种业务的昇华行为,不用将它包装的像是圣经一样伟大,产生化学变化的酵素最重要还是创意跟执行力。
  许多行销学专业教科书中叠床架屋的复杂结构行销手法,究竟是让事情更顺利还是变得更混乱?这自然是见仁见智。
  复杂的名词术语,像是标准的「行销4P」;product、pricing、promotion、positioning一但不够用了,之後又有6P、7P……positioning、publicity、packaging、pass-along、permission……,但现在全新的行销组合还又再加上一个P--purplecow(紫牛),而一般人真的了解所谓行销术语中几个P还是几个W的概念吗?讲得粗俗一点大概讲「3P」就不太容易有人不懂什麽意思了。
  我是金庸书迷,所以藉由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庸故事内容加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以个人粗浅的见解,简单口语化的故事叙述手法试着令人可以轻易的了解实际生活上俯拾可见的行销概念。
  行销不只是应用在商业行为上,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处事态度上,将自己的生活态度包装的更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功的行销。
  但是认不认同?
  愿不愿意去作?
  作不作得到?
  作不作得好?我想才是最重要的。
  金庸小说其实就像是一个会不停进化、升级的电脑软体。
  某些角度来看又像是一个会进化的生物一样,一直在蜕变,蜕变……
  像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而市场上一直求新求变的创意行销行为也是一样,一直在世代冲击改变中,商业的行销交易模式也一直在急剧变化转换中。
  交易最重要的行为商品:货币。从贝壳一直演变到纸钞、支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电信点数甚至到虚拟货币都可以在线上交易。
  从传统实体到空中虚拟平台,从传统通路到网路拍卖商店,交易的行为模式一直在胚变,甚至即将跨越时空作到未来付费的机制。
  国外曾有一家企业即将推出的电信加值服务宣传消费者在使用时完全不用付费,所有的费用完全转嫁到将来他的後代身上,而这项破天荒的付费方式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跟期待,可是却受到州政府的法令限制不得以实施,但这项宣传措施却已经大大的替这家新企业打响知名度。
  如今甚至连一个人的器官跟生死都可以买卖,还有什麽事情是不可以用行销来包装的。
  行销说的好听点不过是一种业务的昇华行为罢了。
  而行销的手法千奇万化,有些甚至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今连死亡都可以买卖。
  这就像某些殡葬业者为了招揽客户,甚至推出各种超值套餐让家属选择,从专业的五子哭墓,各种材质的棺木,葬服甚至到模仿国葬的仪式都有。
  而火花时焚烧的纸紮物品更是早已经不限於传统的衣服房子物品,专业的广告设计公司早已进驻这个市场,从黑星手枪到手榴弹、行动电话跟游艇、跑车,只要你花的起钱,统统可以依照你指定的需求规格制作给你。
  而业者抓准的究竟是服务精神,还是针对往生者家属讲究场面的虚荣心就不必深究了。
  此外还有一种就是贩卖死亡的黑市商人,这些从事生前契约、甚至死亡契约交易行为的商人,会作一种圈内人称之为「通路转移」的商业转卖行为,贩售所谓死亡契约的都是一些投保了昂贵的寿险的客户;当知道自己真的患了不治之症的病患,希望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能够动用到庞大的理赔保险金好好享受一下所剩无几的人生,所以透过掮客以某种比例将自己的理赔契约转卖给其他消费者作为一种变相的商业投资。
  而这种只需要花时间等待对方死亡的生前契约投资者的投资报酬率往往高达200%以上。
  当被保险人越早死亡,投资者的获利就越快了结。
  所以在签约的时候买方是最希望卖方早点过世的一种残酷行为。
  因为唯有卖方越快消失在这世界上,投资客的投资才会越快回收,这种交易可说是最讽刺又最为保险的一种生意。
  客户一定会死亡,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但不知若碰上一个生命力特别强悍,苟延残喘的临终病患,当时间一拖久,残酷的投资客会不会在心中祈祷对方赶快离开人世,更有甚者现在已经进步到某些投资者已经主动出击到市场上,找寻一些可能有罹患癌症的患者,在他还可以通过保险业者的观察期时与对方协议合作替对方投保大笔的保险,并且支付丰厚的酬劳为的就是等对方将来逝世後,可以领取大笔的保险理赔金。
  主动出击创造市场上商品的未来空间利润虽然没错,可是这种做法也未免太过现实并不可取。
  其实商场就跟小说中形容的江湖一样,你摸不到看不到,但是你却隐隐约约感受得到我们就正身处其中。
  金庸小说,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会不停进化,升等的电脑病毒,对他的变化总是防不胜防。
  每隔一段时日重新翻阅金庸的小说,总是会发觉某部分内容居然又改变了。
  就像是一个会不停进化的病毒一样,一直在蜕变,简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说起来金庸就是文坛中的紫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