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紫牛学破浪者

第2章


  虽然金庸的最後一部小说鹿鼎记,早在一九七二年就已写完,但这几十年来,金庸的书仍然一直保持着领先者的地位,金庸不断将他的小说的内容甚至对白,精益求精、一再的修改或增删。
  在我的认知里面金庸的小说也是唯一会随着时空变化,进化蜕变,演进的一种小说。
  连故事的主角个性,都会随着在後续的新故事发展中扭曲变形,就像是在射鵰英雄传(原书名叫大漠英雄传)原本书中伶俐可爱,聪明机智的黄蓉,在神鵰侠侣故事中,步入中年後的黄蓉个性却是多麽的不堪……逐渐露出隐藏的本性,就像一个步入中年的妇人,逐渐的显露出根本性格上隐藏的缺点,一切十足十充满着人的劣根性。
  将人性写得如此透彻,难怪金庸的小说至今仍是武侠小说领域内的先驱,短期内恐怕还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而同样一本书,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人物,却也会因为每个人看的角度、心得、想法、见解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看法跟解释。
  就像一班同学看着明明同一本教科书,接受同样机会的教育,偏偏就是会因为个人的领悟力,有人会是第一名、有人会是末班车吊车尾。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在全球华人社会里几乎没有人没听过他的名字,研究金庸小说早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在今时今日,若还有成年人说他没听过鹿鼎记、不知道韦小宝、令狐冲等人,几乎要令人怀疑其是否为文盲。
  至於何谓武侠小说,套句香港着名作家倪匡曾下过的定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绝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说形式。
  而到了今时今日,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到了被各界推崇的地步,也极少有早年那种眼高手低的卫道之士,再对武侠小说大肆挞伐,批评是不入流的文章。
  金庸的小说在海峡两岸、港台大陆三地,大概是至今被电视,电影改编改拍最多遍的小说,甚至还曾被改拍成卡通,作成网路线上游戏,书中几个耳熟能详的主人翁,早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一样熟悉。
  韦小宝的机伶、令狐冲的放荡、杨过的深情不羁、少年黄蓉的调皮、王语嫣的我见犹怜、双儿的天真浪漫、郭靖的刚正不阿……无一不是性格神灵活现的,就像是在我们眼前出没的人物一样。
  在某些学院社团里,研究金庸小说已成为一种专门学问。
  号称「金学」。
  港台出版过的金学研究丛书早已不胜枚举,众人的剖析研究、甚至不少大学生将其作为论文题目,充分显示了金庸小说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其中以倪匡曾出过的「我看金庸」是最为精彩系列。
  可惜那也已是将近二十几年前出的古董书了。
  近年来偶有人东施效颦,总给人画虎不成反纇犬之感,以我个人看金庸小说绝对不下数十遍,仍然不敢自称是专家,只是看到後来早已不是看他早已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像其他人鸡蛋里挑骨头,捡出他某些不通的毛病,
  因为金庸小说的魅力早已是大家肯定的事实,不用再去歌功颂德。
  金庸的书其实在我眼中是有生命的,因为从我小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第一本武侠小说开始,随着岁月的增长,金庸的书好像也随着一直进化,多次的改版更动内容,让我每一次重新再看一次金庸的小说都有不同的体验。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我在不同的时空,每次重看一次笑傲江湖或鹿鼎记,都会对照当时的生活境况遭遇,回想对照着当年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情景。
  小说虽然一再改版更动内容跟剧情,可是并无损於他的伟大。
  就像是科幻电影里一个有生命的电脑一样,一直在自我不断更新记忆体、持续进化中。
  金庸的小说陪我度过许多快乐悲伤的记忆。
  虽然一样是文字组成,但其中隐含的历史性情节背景,隐喻的人物角色,波澜壮观的浩瀚情节故事内容,无一不是足以令人情绪被深深牵动,发人深省、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己的。
  再重复一次,在我的眼中,金庸的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有生命跟灵魂的。
  有时我最痛恨一种人就是在你面前大言不惭,夸说他也是金庸迷侃侃而谈,但却是一个不过只看过港剧,或周星驰演的韦小宝电影的影迷。
  跟他讨论故事剧情简直不但是对牛弹琴、简直就是焚琴煮鹤。
  但我当然并不否认周星驰所演,改编无厘头版的鹿鼎记电影,还是有他令人捧腹开心之处。
  通常我碰到自称也是金庸专家的朋友,我都会带点捉弄的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李莫愁死前讲过的最後一句话是什麽…..」回答不出来的当然不及格,或只是照本宣科回答说:「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的人也只有六十分罢了。
  若只是死背答案,像前几年台湾有个小说家,主持的金庸问答电视节目那样,不过是像填鸭式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就算把所有的小说内容一一斟字酌句像背书一样背的滚瓜烂熟,又有何意义。
  也不见有人将李昌钰的自传背熟,就一样可以去国际上当个知名监识专家。
  如果这样,大家就仍然看小说就好了不是吗。
  凡事不能够只看表面。
  就算看得到问题还需要去研究在问题背後的问题到底代表的是什麽意思。
  李莫愁是在情花丛中自焚而死,死前说的是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这句话自然也是没错,但书中说到她被火焚而死,那是一个很痛苦的事,就像当年自焚抗议的郑南榕一样,死前惨嚎之声令人不忍目睹。
  再如何武功盖世,就算不会像一般人惨嚎连连,自然也会嘶吼,闷哼叫出几声「啊~」才是,这当然是有点像刁钻的脑筋急转弯的答案,但自有其乐趣所在。
  红学专家在写红楼梦读法中,有这麽一条「读者但知正面而不知反面也,间有巨眼能见知矣……一经批评点出,使作者正意,书中反面,如指上螺纹,一目了然。」
  举世之中除了金庸的小说以外,近代真的找不出还有哪一位还在世上的华人作家写的书,能像西游记、金瓶梅,梁山泊、红楼梦一般,成为诸子百家脍炙人口,传颂研究、各自成一派,分别以不同角度见解、解释、发表、成为一流独步的金学一格,跟研究石头记的红学之说并驾齐驱,甚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找不到。
  你呢?
  金庸小说有许多旧读者,也有大量新读者,但愿旧读者不断在金庸小说中找到新的乐趣。
  而新读者,对新读者而言,套句倪匡先生曾说过的话,金庸小说,是小说中的宝库,等待你们进入慢慢发掘不同的体验。
  对我来说人生一大乐事,就是能有同样是热爱金庸小说的三俩好友,在夜里促膝长谈,直到鱼肚见白。
  而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言,商场上所有光怪陆离的遭遇行为不过就像是浪一样,只要挺的过去就都不算什麽,挡的住世代交替潮流的冲击,作的更好生存下来不被淘汰,甚至居於领先地位就是对商场上、生命中所有的敌人最好的报复。
  最近几年商场流行的紫牛文化,更是每个广告人都在赶时髦一样挂在嘴上,将「紫牛」这个名词简直包装成了神话魔咒一般,似乎不知道何谓「紫牛」就完全的落伍一样。
  好像沾到了紫牛的一点边,行销就一定可以成功一样。
  然而真正了解「紫牛」这新兴名词涵意的又有多少人。
  往往你叫她作一个简单的解释又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就好像有很多赶流行将名片上的头衔印上执行长CEO的老板,却根本不知道CEO到底是什麽的缩写一样。
  就像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抢夺葵花宝典的武林人士,以为得到的人就可以无敌於天下,完全忘了欲练就葵花宝典的男人必须先引刀自宫的条件一样。
  往往一个操作失当,原意甚好的「紫牛文化」就成了四不像的「牛肉文化」。
  而且还可能是重组牛肉,虽然一样可以填饱肚子,却失去应该有的口感,其实重组牛肉本意是很好的发明,当初主要是希望一样能保有肉类本身该有的丰富营养,可以取代外国军队在海外打仗时,乾粮不足以满足口腹之慾时的方便。
  然而却被国内的西餐业者贪其成本低廉只有一般正常牛排的二分之一,居然将它包装上桌当成高级牛排贩售,当然很快就被消费者识破,而取巧不成的业者更是得花费数倍的心力,重新包装原有的产品来赢得消费者失去的信心,可谓得不偿失。
  商场上每个人都想创造出一种畅销的商品,更希望商品的商标(LOGO)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广告知名度的品牌。
  多年来世界上品牌价值最高的商标一直是可口可乐,只要是冠上可口可乐的商标(LOGO)或CIS图案的任何东西,都会引起全球各地的收藏迷一阵收藏狂热。
  而这种品牌知名度其实除了是要靠实力的累积外,还要靠成功的行销广告手法炒作来维持的。
  行销是一种业务的昇华行为,而会令它产生化学变化的就是创意。
  而不断进步的无限创意发想就是维系一个产品品牌魅力的不二法门。
  一个品牌本身商标的价值,有时往往会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
  就像是国内已经宣告破产的新学友书局的「新学友」三个字的商标,都可以拍卖出五百万以上的价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