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8章


  奥加尔科夫不屑一顾地扫了哈里曼一眼,他心里明白中国目前在使用欺骗手段方面恐怕已经远远超过苏联了,不然他们靠什么来吓唬人呢!
  “哈里曼先生,我可以告诉你,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中生有,虚张声势。这是中国人一贯的作法,他们曾经大肆地鼓吹要超英赶美,他们超过了吗?”
  黑尔什姆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超过了英国,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他们在生孩子上超过了英国。”
  赫鲁晓夫带头笑了,他露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因为英国人也在不失时机地攻击中国,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哈里曼好像被说服了,他不再吭声了。
  “我们应该对中国施加压力,使其遵守条约的规定,而且联合行动,从各个渠道阻止中国得到核技术。”赫鲁晓夫的提议马上得到了美英两国代表的赞同。
  苏美英三国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
  赫鲁晓夫站起来与哈里曼热烈地拥抱。
  记者们的闪光灯亮成一片……。
  二
  1963年7月27日深夜,北京中南海西华厅里还亮着灯,周恩来总理在办公室前面的走廊上一连踱了几个来回,他双手抱在前胸,抬头望着满天星斗的夜空,陷入了沉思。
  “现在有几点钟了?”周恩来问道。
  秘书看了一下表:“三点钟了。”
  “主席可能已经休息了吧?”
  “要不要打个电话先问一下?”秘书说。
  “不必了,让主席休息吧。”
  这时屋里的电话铃响了,过了一会,卫士小高跑了出来;“总理,主席来电话,请您过去一下。”
  “好的,我马上就去。”
  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正坐在办公桌前,读着1962年8月29日苏联日内瓦核裁军的建议,用铅笔在上面划了不少道道,旁边放着美苏英三国刚刚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毛泽东对照了一下,将铅笔丢在桌子上。
  这时周恩来走了进来。
  “恩来,你看过了没有?一次大的倒退啊,去年苏联还指责美英的建议,今年他们连起码的原则也不要了,”毛泽东非常气愤地说。
  “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发了赫鲁晓夫和哈里曼拥抱的照片,影响很坏啊!”
  “我看我们也发,印得大一点,叫大家看看什么是修正主义。”毛泽东站起来,翻了一下桌上的文件:“本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力量就很弱,那是三家加起来对付你一家,反而不让中国搞,此举一出,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看来这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就是要卡我们。”周恩来停顿了一下:“这使我想到了1959年国庆前……”
  毛泽东注视着周恩来,点了点头。
  1959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突然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特别是石油的进口,中国的国民经济计划被打乱了,国家的石油储备下降到了零。
  告急的电报一封接着一封飞到北京,城市的公共汽车背上了煤气包。
  海军执行巡逻任务的舰艇,因没有油料无法返航,只好用帆船拖回军港。
  空军因为没有油料只好停止空中巡逻。
  整个中国的工业面临着全面瘫痪的危险。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神色严肃地说:“现在有人想叫我们死,我看站着也是死,跪着也是死,死并没什么可怕的,共产党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周总理说:“外国专家说中国是个贫油国,李四光对我说中国是个富油国,应该相信谁的话呢?我相信李四光的话。”
  这时秘书送来了石油部的特急电报:在我国东北松辽平原发现特大油田。
  毛泽东呼地站了起来,他激动地拍着桌子说:“中国工人阶级了不起,石油工人了不起!”
  周恩来总理也是非常激动:“马上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大庆了,我看这个油田,就叫大庆油田吧!”
  “大庆!好,是值得大庆!大庆油田,这个名字起得好,再派些解放军去支援,加快大庆油田的开发!”
  根据毛泽东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集体转业,参加了大庆油用的开发。
  周恩来的话引起了毛泽东的一番感慨;“是啊,搞石油是这样,搞原子弹也是这样。我们没有原子弹,人家有,他们动不动就要拿出来吓唬你,你没有就要被动挨打!”
  “现在是关键时刻,咬一咬牙就能挺过去,困难还是很大,但不是不能克服的。”
  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中央要下这个决心,原子弹100年也要造出来!”
  196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了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指出应该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一切核武器。
  三
  美国首都华盛顿,大街上出现了游行的人群,人们手里举着标语牌,高呼支持核裁军的口号,不少人的脸上显得喜气洋洋。
  白宫在耀眼的阳光下,如同银装素裹,四周绿色的草坪上开满了金黄的蔷薇花,花坛前面的喷水池,水雾蒸腾,半空中映出一个七彩的光环。
  肯尼迪总统的办公室里,坐满了人,气氛十分轻松,不像是在召开什么重大的会议。
  肯尼迪总统坐在中间,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他的左边坐着副总统尼克松,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统新闻秘书塞林格,右边是副国务卿哈里曼,美国军备监督和裁军署署长福斯特。
  哈里曼刚刚汇报了出席三国核裁军会议的情况,他说:“我和黑尔什姆都没有想到苏联人会做出这么大的让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一直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连赫鲁晓夫也不像和尼克松总统进行厨房辩论时那样气势汹汹。黑尔什姆对我说,真像法国人说的,你追女人,她会逃走,而你后退,她会跟你走。”
  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肯尼迪收敛了笑容,他放下了手里的文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是中国人。我们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分裂,这是我们的前任所没有的极好的机会。可以肯定,中国人不会在核裁军条约上签字。”
  福斯特有些怒气冲冲地说:“现在有一百多个国家提出在条约上签字。全世界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条约,对于那些反对这个条约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我们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对它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
  “不……不……”尼克松十分急迫地打断了福斯特的话:“我们应该明白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对中国的利害关系又是什么?”
  “可是尽管中国和苏联发生了分裂,他们仍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不会改变的!”
  “我认为美国从来没有损害过中国的利益,而中国也没有直接损害过美国的利益,中国的强大不会给美国带来大的利害关系,在美苏对抗中只会对美国有利,中国之所以反对美国完全是其意识形态上的需要。”尼克松讲这番话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尼克松从1953年开始出任美国副总统到1969年出任总统,在这16个年头里,他目睹了中苏从友好到分裂的全部过程,参预了美国战后一系列对华政策的执行,对其中之得失可谓了如指掌。他对中美关系的新设想一时无法施展,直到1969年出任总统之后,力主中美邦交正常化,仅此一举,便展示了他政治家的远见和胆识。
  对尼克松的话,肯尼迪总统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支持,他只是微微一笑:“对中苏出现的新的分裂,无异对美国是有利的。但是我们要沉往气,如果一开始就大张声势地表示和赫鲁晓夫一块反对中国,那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特别是苏联,如果他们通过对国际新局势的全面的衡量,会发现共产党正在失势,他们有可能会重新修好,这对西方世界是不利的。”
  “我想赫鲁晓夫没有这么聪明。”哈里曼说。
  “福斯特,关于中国的原子弹有什么消息吗?”肯尼迪总统问。
  “报纸上已经登出来了,中国说原子弹100年也要造出来。”
  “他们难道要用这么久?”
  “中国问题专家福斯特认为这表示了中国人的决心。”
  “仅仅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怕是不行吧?”
  “那当然……”鲍尔打断了肯尼迪的话:“根据外界的传闻,有一个美国人在帮助中国人试验原子弹。”
  “什么?有这种事!”肯尼迪总统大吃一惊。
  “这是一种叛国行为。”哈里曼已经沉不住气了。
  “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这些都不清楚。”鲍尔摇了摇头。
  福斯特几乎是将身子凑到了总统跟前:“可以肯定共产党中国有能力爆炸一个核装置,它对共产党中国威胁之下的亚洲国家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是从爆炸到运载核武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扼制住中国。”
  尼克松扫了福斯特一眼,显然对他的话很不满意,他反诘福斯特说:“中国早晚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否认不如承认。”
  肯尼迪不再说话,他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屋外喃喃地说:“中国很快要成为一个核大国!”
  四
  1963年9月28日,中国西北核试验基地,某军用机场,一架运五型运输机,引擎轰鸣,正在待命起飞,一辆军用吉普车飞驶而来,从车上下来两个穿便装的人,匆匆上了飞机,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了一段距离,机头一抬插向云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