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9章


  北京人民大会堂,解放军驻京部队和首都文艺单位,正在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四周年文艺晚会的彩排;天安门广场的广播喇叭里传来了雄壮的军乐声;长安街上华灯闪烁,如同银河飞泻。
  北京西郊某军用机场,跑道上亮起了夜航灯,天空中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响过,从中国西北飞来的运五型运输机,降落在跑道上,一辆黑色轿车驶到汽车跟前,飞机上下来的人上了轿车,轿车无声无息地开走了。
  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周恩来总理在主持会议,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参加会议的有陈毅,贺龙,聂荣臻元帅,张爱萍上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彭恒武,王淦昌。
  周恩来总理看了看表,对大家说:“我们再等一会,刚才机场来电话说飞机刚降落。”
  “要的,要的,主角没有到怎么能开会呢?我们这些人都是来加油的。”陈毅说完这句话,转过身问贺龙:“贺老总,你说对不对呀?”
  “你说我是老总,我这个老总不行了,现在要看聂老总的了。”
  聂帅笑了:“靠我一个人,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搞不出原子弹来,还要靠我们的科学家。”
  这时门口走进来两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周总理第一个迎了上去,周恩来紧紧握住他俩的手:“李觉,邓稼先同志,路上辛苦了。”
  “总理,我们来晚了,做完了试验才上飞机。”
  “我已经和大家说了,你们什么时候来,我们就什么时候开会。”
  周总理边说边朝大厅里走去。
  邓稼先,中国的“两弹元勋”,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科学巨星”。
  1950年8月20日,浩瀚的太平洋上,美国威尔逊总统号客轮,正劈波斩浪向中国大陆驶来,在轮船的甲板上站着一个年轻人,他就是27岁的邓稼先。他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为小学中学大学的同窗好友,后来又一同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之后,他在近代物理研究所,与著名科学家钱兰强、彭桓武、王淦昌一道,进行核物理理论的研究,当时他只有27岁,被人称为“娃娃博士”,1958年春天,由党中央决定,毛泽东主席批准,任命他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手,那年他只有36岁。
  从此,他的名字从公开的报刊上消失了,公众场合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处寻觅他的踪迹,就连他的妻子许鹿希都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安危,邓稼先以他百倍的忠诚和超人的坚毅,挑起了千钧重担。
  中国原子弹,氢弹连续爆炸之后,连美国政府都不得不承认,让邓稼先回到中国,是与同意钱学森回中国一样,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非常愚蠢的错误。
  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所长李觉首先汇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展情况:“目前几个重大的技术难关已经基本攻破,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一定能够把原子弹造出来的!”
  “好,好啊!”这些身经百战的元帅和将军,竟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陈毅笑声朗朗地说:“我一开始就说过,脱了裤子送当铺,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贺龙用力磕了一下烟斗:“打狗还要有一根打狗棍呢,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原子弹,那是免不了要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的啊!”
  “苏联撤走了专家,封锁了技术,还不够,还和美英两国搞了一个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其目的就是要禁止中国的原子弹试验,他们就可以用手里的核武器长期来威胁我们,世界就是他们的一统天下了!”周恩来清癯的面容非常严肃,他继续说道;“这就是霸权主义,要打破他们的核垄断,我们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不然,你两手空空在那里喊,有什么用呢!”
  聂荣臻元帅点了点头:“中央从1958年就下了这个决心,我们已经干了五年了,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主要是要争取时间,越早越好!”
  “我同意聂帅的意见。”张爱萍上将说:“苏联撤走专家,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候都过来了,现在不管他们施加什么压力,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绝不能回头!”
  周恩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了你们两人的态度,我就放心多了,钱学森同志,你的意见呢?”
  钱学森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也是中国原子弹试验的负责人之一。他今天的心情显然也很激动:“我想,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中央把这个重任交给我们,我们责无旁贷,应该早一天把原子弹造出来,早一天长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好,今天把大家请来开这个会,就是要向大家表明中央的决心,只能上,不能下!要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毛主席也很关心这件事,他请我问一下大家,能不能保证明年试爆?”
  周恩来说到这里,他转过身,望着钱学森、李觉和邓稼先几个科学家:“你们说,你们最有发言权!”
  老帅们的目光也投向了几位在座的科学家。
  钱学森语气肯定,显得很有信心:“我想,可以保证!”
  “实弹装配进度有把握吗?”周总理问。
  邓稼先在一番沉思之后,站了起来:“总理,请转告毛主席和党中央,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研制,明年年初完成实弹组装,保证当年进行试爆!”
  “好,李觉同志你讲的那个数据有没有办法搞清楚,这会不会影响原子弹成功爆炸?”
  “这需要试验,这个试验在试验室里不能做,我们的意见搞一次非核能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李觉提出了这个请求。
  周恩来又问了一些技术细节,然后说:“爱萍同志,你来主持这次试验,力争取得成功经验。”
  “请总理放心,我马上就前往罗布泊试验基地。”
  几个月之后,张爱萍在罗布泊试验基地,组织完成了非核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各部件工作状 态良好,此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转入实弹试爆准备。
  第四章
  中国原子弹的轰鸣成为赫鲁晓夫下台的礼炮,白宫收到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的紧急报告。周恩来访苏,中国再表友好诚意
  一
  1964年10月11日,苏联贝克若尔宇航中心。巨大的“日出号”宇宙飞船,矗立在高高的发射架上,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苏联宇航员科马罗夫上校,科学家费奥克季斯托夫和叶戈罗夫医生,鱼贯进入了飞行舱。
  兴致勃勃的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要通了“日出号”上的无线电话。
  “喂,科马罗夫上校吗?你好,我是赫鲁晓夫。”
  “你好,赫鲁晓夫总书记。”
  “感觉怎么样?”
  “好极了!”
  “祝你们顺利,当你们回来的时候,将受到盛大的欢迎,你们是苏联英雄!”
  “谢谢总书记,为祖国服务!”
  赫鲁晓夫面带微笑放下了电话,这时,坐在他身边的勃列日涅夫大模大样地拿过电话:“接日出号!”
  赫鲁晓夫面带愠色:“怎么,你还要打电话?”
  “是的,我对他们有话说!是科马罗夫上校吗?当你们回到地面上来的时候,我将亲自迎接你们!”
  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地看了勃列日涅夫一眼,站起来走了。
  仅仅是在一年之前,勃列日涅夫曾经在报纸上将他的照片和赫鲁晓夫的并列起来,受到了赫鲁晓夫的严厉批评,说他有野心,为此他不只一次地做过深刻的自我批评,而这一次他显得毫无顾忌了。
  1964年10月12日下午,一架图95型飞机停在莫斯科机场,这是一架苏共中央委员会的专机。
  机舱门口站着赫鲁晓夫,米高扬,阿朱别依。
  赫鲁晓夫正在和前来送行的波德戈尔内说着什么,他的表情很激动:“你回去查一查,伊格内托夫在那里胡说子些什么?搞什么鬼?等我回来时,一切都必须弄清楚!”
  “我想这件事情一定会查清楚的,您可以放心!”波德戈尔内一本正经地回答。
  赫鲁晓夫上了飞机,米高扬和阿朱别依紧跟在他的后边。
  飞机在跑道上徐徐滑行,升到了空中。
  阿朱别依坐在赫鲁晓夫身边,他压低声音说:“尼基塔,你在这时候去皮宗达休假,是不是……”
  “怎么了?难道说……”
  “伊格内托夫这时候公开说你下台,恐怕是有来头的!”阿朱别依有些紧张。
  伊格内托夫是俄罗斯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他在最近一次视察工作时公开批评赫鲁晓夫,并说必须把赫鲁晓夫撤掉。
  赫鲁晓夫显得不以为然:“他们有这个权力吗?我可以先撤了他们!”
  皮宗达,苏共中央委员会别墅。一片宁静,赫鲁晓夫在这里呆了一天一夜,没有接到一个请示工作的电话,他们好像到了一个世外桃园,又好像是被人们遗忘了,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还从来没有这么清闲过呢。
  “布尔拉茨基,你回莫斯科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赫鲁晓夫有点沉不住气了。
  布尔拉茨基是苏共中央国际部的工作人员,这次是专门调来为赫鲁晓夫起草国际问题报告的。
  几个小时之后,布尔拉茨基回到了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同样是静悄悄的,他转了半天一个人也没找到,好容易才碰上国际部一个同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