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10章


  “老伙计,这里出什么事了吗?”
  “笔杆子,你还蒙在鼓里呢,他们都开了两天会了,要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了!”
  “这不是政变吗!”
  “你小点声,也不看这是什么地方!”
  10月13日,克里姆林宫的电话终于来了,打电话的人是苏斯洛夫。
  “喂,是赫鲁晓夫同志吗?勃列日涅夫同志请你回莫斯科一趟。”
  “我现在很忙!”
  “你必须马上回来!”
  赫鲁晓夫一下子楞住了,他再也没有说话。
  飞机从皮宗达起飞了,赫鲁晓夫坐在一边一言不发。突然他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命令机长:“中途降落,马上降落!”
  机长回过头来不动声色地说:“赫鲁晓夫同志,我们接到的飞行命令是在莫斯科降落!”
  赫鲁晓夫立刻目瞪口呆,有气无力地坐下了。
  莫斯科机场。当飞机在跑道尽头停下来的时候,赫鲁晓夫抬头朝窗外望了一眼,只见机场上空空荡荡,看不到迎接他的人群和车辆。当他走下飞机时,只有一个人在迎接他,这就是“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特内,他们几乎一句话也没有说,便上了汽车。汽车向列宁山驶去。
  赫鲁晓夫默默地走进中央主席团会议大厅。看到他走进来,苏斯洛夫提议表决撤消赫鲁晓夫的总书记职务,于是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赫鲁晓夫一下子便明白了,他们早就串通好了,对他来说再怎么说也没用了,于是他也跟着举起了手。这样,那些抢班夺权的人很快便放了心。事后他们讥笑赫鲁晓夫,说他蒙了头,自己也举了手。其实这正是赫鲁晓夫的明智之处,不干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事,该认输时就认输。
  二
  1991年冬,一场大雪刚过,顶着刺骨的寒风。笔者在新疆军区干休所,采访了原西北导弹基地办公室主任王新光,他离休前任塔城军分区政委。王政委如今已是古稀老人,可是对三十多年前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1960年春,苏联专家已经接到了回国的命令。那天夜里月亮很大很圆,苏联专家组组长柯瓦辽夫中校和专家包国莫辽夫中校,悄悄来到王新光的办公室。
  柯瓦辽夫说:“请你马上组织工程师到试验室去,我有事告诉他们。”
  王新光立刻明白了,他披上衣服跑了出去。
  试验室的门窗被厚厚的窗帘挡往了,一束光也不漏。王新光蹲在门口,他听见屋里树瓦辽夫急促的说话声……。
  这时基洛夫少校走过来,他是不久前刚从苏联派来的,他不懂火箭技术,到这里来干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
  “王,他们在里面干什么?”
  “拉家常,就是聊天。”
  “拉家常?”基洛夫摇了摇头,一脚将门踢开:“柯瓦辽夫,包国莫辽夫,你们出来!”
  屋里没有人吭声。基洛夫闯进门去,气势汹汹地推了柯瓦辽夫一把,‘两个人推搡起来。
  “你们要干什么!我告诉你们,你们这样做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你去报告吧,你还可以升官!”
  “我是奉了莫斯科的命令。”
  “那又怎么样,你这个混蛋!”
  三名苏联军人从屋子里吵到院子里。
  过了几天,柯瓦辽夫和包国莫辽夫中校接到了立刻回国的命令。
  在上飞机的时候,他俩与中国同志紧紧拥抱。柯瓦辽夫泪流满面,动情地说:“同志们,不要为我担心,不要中断试验,一定要把火箭造出来!”
  在场的中国军人,从将军到士兵全都流下了热泪。
  半年之后,王新光收到了柯瓦辽夫的来信。
  亲爱的王:
  我们回到莫斯科之后,再也没有安排什么工作,每天无所事事,不僚在中国那样忙忙碌碌,除了钓鱼之外无事可做。不少从中国回来的人,都不再从事火箭的研制工作,我们以毕生的精力为之奋斗的事业,就这样到此为止了。
  我想念中国,我期望着你们的成功。
  柯瓦辽夫
  此后,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他再也没有收到柯瓦辽夫的来信。
  王新光政委坐在沙发上,心情忧郁地对我们说:“这一段时间,我特别注意看新闻,当听到电视台广播说,苏联一些退休老人,生活没有着落,有的人被迫自杀,我心里非常难受。柯瓦辽夫他们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现在靠退休金怎么生活?他们曾经真诚地帮助过我们,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使用国产的推进剂进行的试射。它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进入空间大国的行列。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发射成功,7月又连续两次发射中程导弹均获成功。
  中国的运裁火箭在呼唤着核弹。运载火箭与原子弹,这是当今世界两项比肩相齐的尖端技术,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1964年10月l6日,这是中国的尖端科学技术震动世界的日子,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国开始进入了核大国的行列。
  10月14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吊升到了爆心的铁塔顶端,爆炸在即。张爱萍上将再次检查了九十多项效应工程的落实情况,它们分布在爆心周围约六十公里的范围之内。罗布泊这片浩无边际的荒漠,在几个月之内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战场。
  10月16日上午,聂荣臻元帅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与总理一起守候在电话机前,随时与在罗布泊的张爱萍上将保持联系。
  张爱萍上将坐镇指挥,一切按计划进行。10月15日,核试验委员会结束了最后一次会议。会上决定,16日上午,两名工程师登塔完成原子弹引爆装置的最后安装,尔后撤出爆心危险区。
  16日清晨,高擎原子弹的铁塔周围若干公里范围内万籁俱寂,各部队、各参试单位均已撤到了安全地带,罗布泊第一次感受到了战前的宁静,只有荒漠中的劲风吹拂着飞机,坦克,火炮等效应阵地。
  引爆装置安装一切顺利,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原子弹试验中心已空无二人。
  “接北京…我是张爱萍,我向你报告,最后的安装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原子弹已经通电,请你指示。”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握着电话听筒,一字一顿地说:“中央批准零时定在今天15时,预祝你们成功!”
  张爱萍立刻传达了周恩总理的指示。
  零时前三小时,各个岗位进入待命状态。
  指挥中心的命念不断传来。
  “两小时准备。”
  “一小时准备。”
  “半小时准备。”
  随着口令的下达,零时越来越近了。
  14时50分40秒,控制中心主控站的一位操作员开动了主导传送开关,倒数记时开始:10,9,8,……3,2,1起爆!。
  天边传来了隆隆的雷声,如晴天霹雳惊天动地。
  张爱萍上将在指挥所的山坡上看到了蘑菇云团,他立刻要通了总理的电话。将军虽身经百战,却从未如此激动,这时他对着话筒说:“总理,我们成功了!原子弹爆炸成功啦!”
  周恩来同样很激动,但毕竟是总理,颇有主帅风度地问:“你们能不能肯定是核爆炸?”
  “我们已经看到了蘑菇云,取样飞机已经进入了烟云上空,等有关数据出来我马上报告。”
  几个小时之后,所有数据证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三
  美国华盛顿白宫总统办公室。
  自从肯尼迪总统被刺身亡之后,副总统约翰逊便接替了总统职务。10月15日,赫鲁晓夫下台以来,约翰逊总统一直在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康、副国务卿鲍尔协商苏联领导人更动的问题。
  “我为此感到担心,特别是对勃列日涅夫这个人,他会利用自己在军队中服过役这一点,更多地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总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担心。
  麦康拿出了一份文件:“从我们掌握的资料采看,勃列日涅夫这个人,是个没有主见只会见风使舵,平庸而无能的人,无论在军界还是在政界都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缋,我想他不可能改变苏联的对外政策,也不会有更大的作为。”
  “这主要是看他在什么位置上,正如拿破仑所说,有的人在副职的位子上默默无闻,在主帅的位子上却大放光彩。对于勃列日涅夫来说,也许送正是他施展抱负的时候,”腊斯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是正统的、僵化的、教条的,我想这一点,谁也不可能改变,这是他们所奉行的根本制度所决定的。问题是尽管如此我们仍要搞明白,苏联新的领导人,在对外政策方面会有多大的灵活性。”约翰逊总统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实际。
  白宫总统新闻秘书里迪坐在办公桌前,正在翻着当天的报纸。美国公众对赫鲁晓夫的下台,没有引起更大的反应,倒是政界人士议论纷纷。这时电传打字机发出了紧急的铃声,紧接着打字机嗒嗒……地响了起来,里迪马上走了过去,他看到键盘上敲出了一行字:今天格林威治时间七时正,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北京的官方在发表的公报牛没有提供这一次爆炸的任何细节……。
  里迪拿着屯报,径直闯入了总统办公室。
  “这是刚收到的消息,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屋里的人包括总统全都愣住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