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11章


尽管美国原子弹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早就得到了中国很快要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多数人认为试验是一回事,能不能搞成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很少有人想过一旦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应该怎么办。
  屋里又是一阵沉寂。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显得很沉重,因为在不远的将来一旦美国使用了原子弹,那么中国就会施行核报复,那种想用原子弹打谁,就把原子弹扔到谁头上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而从此之后美国人民也要生活在核恐怖的阴影下。
  “今天将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难过的日子,我的心情和每一个美国人一样,为和平而发出忠心的祈祷。”约翰逊总统的声音在颤抖。
  “我想总统应该立刻发表一个声明,告诉美国人民,美国是强大的,美国有能力保卫自己。”国务卿腊斯克提醒总统。
  “是的,应该发表一个声明,里迪你准备一个发言稿,要简短一些,但要有力量。”约翰逊又对麦克纳马拉说:“我认为应该命令太平洋舰队导弹巡洋舰立刻出航,以此告诉中国人美国的态度。”
  “是证明美国害怕呢,还是证明美国强大?”
  “当然是证明强大。”
  “这一点毛泽东他很清楚,他说美国很厉害,但是纸老虎。”
  “不管他怎么说,我们不能在中国面前示弱。”
  约翰逊说完这句话之后,一直沉默到会议结束。
  几天之后美国原子弹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发表了一项声明,根据飞机采集的中国原子弹的放射性尘埃分析表明,这颗原子弹是一个采用铀235的裂变装置。这就改变了原先人们估计的是钚的结论。这个装置比法国的技术要先进,在设计方面也超过了美国在广岛扔的那颗原子弹。
  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西博格博士说:“中国人对核武器的裂变过程的掌握已使他们朝着热核武器,也就是制造氢弹,迈过了一个重大的障碍。
  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响了一整天。一家华人开的老字号餐馆,开业近百年,一直是跪着迎送和招待客人,这一天老板对所有的中国伙计说:“我们是中国人,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站起来!”
  四
  1964年10月19日,莫斯科伏努克夫机场,挂满了标语和彩旗,从机场通往红场的大道两旁排满了欢迎的人群,人们手里举着鲜花和苏联国旗,乐队高奏迎宾曲。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并排站在机场的跑道旁边,两个人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大批苏联党和国家的政府要员。
  一架从航天中心飞来的大型客机在跑道一侧降了下来。舱门打开了,最先走出来的是科马罗夫,费奥科季斯托夫和叶戈罗夫紧随其后。
  勃列日捏夫迎上前去与他们热烈地拥抱。科马罗夫显得心不在焉,他左顾右盼好像在寻找什么,勃列日涅夫明白他是寻找赫鲁晓夫,便故意问他:“科马罗夫上校你丢了什么东西了吗?”
  “没有,没有。”
  “我在几天之前说过,我会亲自来迎接你们,看我做到了,可有的人夸夸其谈却没有做到,你忘了我说的话了吗?”勃列日涅夫脸上浮着得意的笑容,他边说边眨了一下眼睛。
  “我当然记得。”科马罗夫明白了。
  他们上了黑色的敞蓬汽车,车队向红场驶去。沿途的群众不停地扬着鲜花向他们欢呼,这种官方组织的活动已远远不像前几年那样热烈,人们对宇航员的神秘感已经消失了。对于这些勃列日涅夫毫不在意,他只要一点,今天出场的是他而不是赫鲁晓夫,这种权力斗争的胜利带来的乐趣可绝不是这些。
  汽车进入了红场,群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里是红旗和鲜花的海洋。勃列日涅夫登上列宁墓顶端的高台,伸手向欢呼的人群致意,他健步走到过去赫鲁晓夫站立的位置。
  勃列日涅夫发表了他就职以来的第一次讲话,这个讲话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就像勃列日涅夫本人一样,从来也没有独创性,他只会说别人说过的话,做别人做过的事。但是他却在位18年,直到死在这个职务上。许多比他精明的人都不行,这是一个令人难解的谜。
  勃列日涅夫在仕途的升迁上,应该归功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毕业于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学校,他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毫无作为可言,到了25岁才加入苏联共产党;1937年5月他担任了第聂伯罗捷尔仁斯克市苏维埃执委会的副主席,一年之后便进入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会,他的提升都得到了当时的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大力支持;很快他又出任了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之后,他成了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斯大林逝世后,勃列日涅夫进入了苏联海军总政治部;到1964年10月全会时,他已是中央委员会的第二书记了。
  勃列日涅夫来到克里姆林宫,他在第一书记办公室的门前,站了一小会儿,那上面的牌子已经换上了他的名字。
  秘书送来了一份文件,他看了一眼,是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政治局提出的110个口号,他拿起笔在下面又加了一句:为争取彻底结束一切类型的核武器试验而斗争!
  “这个口号怎么样?”他问秘书。
  “非常好,而且很有针对性。”
  “是吗,你也这样认为。”
  勃列日涅夫拿起了电话:“柯西金主席吗?关于十月革命节的口号,我增加了一条了反核武器试验的,你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我想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中国人……”柯西金有些吞吞吐吐。
  “我们应该告诉中国人,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反对什么,我们支持什么,这一点他们必须要尊重我们的意见。”
  “那好吧,我同意这条口号,”柯西金的态度有点犹豫。
  勃列日涅夫没有放下电话,他以常人难以相信的耐心一个接着一个打了下去。
  “最高苏维埃主席,米高扬同志吗?有件事要和你商量一下……对,对一句口号……”
  “苏斯洛夫同志,我想打扰你一下……”
  “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吗?十月革命节,就要到了……
  “请接一下乌克兰共和国中央委员会……”
  “你是格鲁吉亚共和国苏维埃主席田吗?伊万诺维奇同志,我们正准备在十月革命节提出一个重要的口号,想和您商量一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
  在两个半小时内,勃列日涅夫一连打了二十几个电话。不用说几乎所有和他通话的人都感到了他的平和,谦虚,安详,人们到处传颂着他的言行,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列宁同志倡导的党内民主,又回来了。
  秘书走了进来凑到他耳边说:“中共中央来电,参加十月革命节的中共代表团团长是周恩来。”
  “他来了!看来中国人真要坐下来和我们谈一谈,周恩来,我们怎么对付他呢?”
  勃列日涅夫竟然显得有点紧张。
  五
  赫鲁晓夫下台之后,苏共中央公布了新的领导人名单,勃列日涅夫任第一书记,柯西金任部长会议主席,米高扬留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中共中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联名向苏联新的领导人,发了贺电,苏联新的领导人也联名复电致谢。
  中国共产党为改善中苏两党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十月革命节47周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又主动向苏联领导人发了贺电,《人民日报》发表了《在伟大十月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的社论,北京隆重举行了庆祝十月革命节的集会,中国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出席了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举行的十月革命节招待会。
  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又分别接见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驻华大使,向他们表示我国打算派代表团去参加十月革命节庆典,利用这一机会和苏联新领导人接触,希望能改善中苏关系。
  1964年11月6日,苏联莫斯科列宁山国宾馆。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贺龙坐在靠窗的沙发一侧,对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刚才,我们去拜访了苏共中央的几位领导人,看来他们的态度有改变,还是友好的。”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也不能让步啊,我们要争取说服他们,促成一个团结的局面,这个担子很重啊!”周恩来边说边看了一下表,又说:“马上要开会了,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贺龙点了点头。
  中国方面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贺龙,伍修权,刘晓,乔冠华等,苏联方面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米高扬,苏斯洛夫等。
  会议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平静的,谈了一半便发生了争论。
  “赫鲁晓夫在位的时候,提出了1964年底召开各国共产党的国际会议。我们的意见是不是改一下,因为这是一个分裂的会议。”周恩来说。
  苏斯洛夫一本正经地说:“这个会不能改,也不能取消。”
  “为什么呢?”周恩来问。
  “这是各共产党国家集体商定的,无论如何不能改变。”
  “可是这并没有和中国共产党协商,我们认为开这个会是不合适的。”
  “你们可以不参加,我们还是坚持要开的。”
  周恩来看到苏斯洛夫僵持不下,便主动换了一个话题:“苏共二十大以来的路线是赫鲁晓夫一手搞的,我们建议进行适当的修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