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12章


  “这个也不能改。”柯西金说;“这是正确的。”
  这时,勃列日涅夫打断了柯西金的话,在此之前他一直也没有说话:“苏共二十大以来的路线,不是赫鲁晓夫一个人搞的,它是苏共中央集体共同制定的,是非常正确的路线,这是苏共的内部事务,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改变它是不切实际的。”
  周恩来仍坚持进行劝说:“二十大的路线是苏共内部的事,但是苏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苏联同志不能不考虑,由此引起的中苏分歧也不能不考虑,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米高扬看了勃列日涅夫一眼,开始发言;“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是中苏关系问题,赫鲁晓夫下台之后,苏共中央主席团,对苏中关系进行了研究,苏联对华政策没有任何改变,中国想与苏联友好必须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你们的态度和赫鲁晓夫一样?”贺龙急切地问。
  “我们在国内问题上有分歧,在对中国的问题上没有分歧。”
  当晚会议进行到深夜三点钟,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回到列宁山宾馆,两人表情严肃,心情沉重。
  周恩来沉思了一会:“贺老总,你看是不是我们有些话还没有说到啊!没有把道理讲明白。”
  “我看你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他硬是不听,你有啥子办法呢?”
  “我们还要努力,哪怕还有一点希望也要争取。”
  贺龙望着周恩来欲言又止。
  1964年11月7日,在苏联十月革命节国宴上,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对贺龙说:“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搞下去了,你们也可以把毛泽东搞下去嘛!”贺龙一听火冒三丈,马上向总理作了汇报。
  周总理义正辞严地对勃列日涅夫说:“刚才你们的国防部长,讲的这些话,已经严重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这是不是苏共中央的真实态度?”
  “不,不是的,这是一场误会,不是苏共中央的意见。”柯西金解释说。
  “这是对中国党的严重的挑衅!”
  勃列日涅夫见事要闹大,硬着头皮向周恩来道歉:“对不起,马林诺夫斯基同志他已经喝醉了!”
  由于这次事件,苏联把矛头对向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所以会谈已经根本无法进行了。
  此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终于爆发了边界争端。
  第五章
  中国进行核实弹发射,勃列日涅夫大惊失色。塔斯社声明:对中国两江上
  600个岛屿拥有主权。中苏边界战争一触即发
  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一举打破了美苏核垄断的地位,但是这颗原子弹是采用地爆方式,即在地面上20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试验的,这对于精确地测量核弹爆炸当量,检验核弹杀伤力以及实际使用和运载,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中国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飞机投掷原子弹的试验,在这几年里中苏关系会日趋紧张,苏联将会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原子弹的实际应用之前,对中国进行首次核打击。因此能否尽快地完成原子弹的使用,已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命运。
  1965年春节刚过,北京仍是寒风料峭,路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中,空军司令部礼堂里坐满了人。当空军司令员宣布,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行飞机投掷空爆试验,空军党委确定以李源一、于福海为主组成空投机组的命令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65年5月14日8时13分30秒,一架中国最先进的喷气式轰炸机直插万米高空,飞机穿过云层,高速向中国西部某试验场区飞去。
  驾驶这架飞机的机组人员是:
  第一飞行员兼机长李源一,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讯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第一领航员于福海担负着直接瞄准和投掷核弹的任务。
  引擎轰鸣,飞机的弹舱内挂着那颗乳白色的球体,中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机组人员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和紧张。此时,北京周恩来总理正守在电话机旁,指挥部里张爱萍上将也在紧张地等候着消息。
  指挥部得到报告,今天的气象条件不是很好,高空气流很不稳定,机组能否准确地将实弹投中靶心,并在火光四射,烟云升腾的一瞬间,飞离危险空域,人人都捏着一把汗。
  这个“第一”,究竟包含着多少风险,一时没有人能说清楚,机组人员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感到的是巨大的责任。
  空投原子弹在我国是首次。在此之前,轰炸机部队投的是航空炸弹,投在靶心200米之内就可以打满分了,可是投原子弹要求就不一样了,因为在靶标的周围每隔一定的距离都修建了房屋、铁路、桥梁、地下工事,并放置了飞机、坦克、火炮、舰艇和各种动物,组成了效应物群用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污染等杀伤力。如果空投不准,许多科学数据将无法获得。因此,命中目标,成了核试验中最关键的一环。
  在一万米的高空上,从瞄准具里看靶标,只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飞机的速度是每秒二百多米,天上失毫厘,地上差千米,其难度可想而知。
  航程已过大半,云海渐渐散去,阳光缕缕透过薄云照得机翼银光闪闪,飞机已临近靶区,只见碧空如洗,天明如镜,气象条件非常理想。
  “发现靶标。”于福海从瞄准具里看到了五分钱大小的靶标,他迅速计算出了投弹诸元,与机长李源一商定,爆炸“零”时定为十点整。
  “速度好,偏流对飞机平稳。”李源一向机组报告情况。
  “航向高度准确。”刘景新紧接着报告。
  “我的计算与于福海结果一致,产品温度正常,设备良好。”张公祥报告。
  六人浑然一体,一切按既定程序配合得天衣无缝。
  通讯员孙兴富向指挥部请求:“要求进入靶区,实施投弹。”
  指挥部里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张爱萍上将,他此时显得异常镇定,沉着地下达了命令:“进入靶区,空投!”
  关键的时刻来到了,轰炸机倾偏机翼,正在转弯进入靶区,于福海直起身子,从机长手中接过了飞机的一切操纵系统。
  “要沉着,瞄准时间长一点。”李源一在一边鼓励他。
  “零”时在迫近。5,4,3…… 0秒,“打开弹舱!”机长下达了命令。
  9时59分10秒;一切准备就绪,于福海出奇地镇静,他屏住了气息,轻轻按动了投弹机关,随着飞机向上轻轻一蹿,机组人员的心也跟着“咯噔”一声,于福海通过瞄准具十字线,只见一个乳白色的光点直向靶心飞去。
  “轰隆隆”惊雷震天,地动山摇。
  于福海忍不住摇开遮光罩一瞥,只见靶标上空一个巨大的火球,在冉冉滚动,宛如太阳在脚下跳动,千刹那进裂开来,化作一片翻卷的火海,乌云在火海上升腾,整个天空都随之暗了下来……
  “报告张爱萍总指挥,雷达测定,原子弹在距靶心上空40米处爆炸,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空投。”
  “接总理办公室,报告总理,试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轰炸机正在返航。”张爱萍接着向周总理报告了有关数据。
  “很好,向你们祝贺,请转告机组人员,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祝你们安全返航,回去之后要很好地总结经验。”周总理对这次空投十分满意。
  几天之后,李源一,于福海应邀与张爱萍上将同机到达北京。五月下旬的一天,他们两人分别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请帖:
  定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时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便宴
  敬请
  光临
  周恩来
  试验成功的当天,新华社就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这一消息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各国通讯社纷纷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已经有能力将原子弹用于实战,尽管仅限于飞机空投,但是在遭到核打击之后,使用这一手段进行还击,并非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中国已不再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
  莫斯科列宁山苏共中央主席团别墅,电影放映大厅里坐满了人,勃列日捏夫坐在前排,旁边是他的女儿加琳娜,后排是柯西金,苏斯洛夫,米高扬。
  放映的影片是被审查没有通过的故事片《红莓》,因为有些镜头命令删去,但导演坚决不同意,并巧妙地安排给政治局放映。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个刑事犯,他和女朋友一块去看望他的老妈妈,儿子躲在门后,听母亲诉说对儿子的期待,他没有勇气去见母亲,便跑到屋外,扑倒在一个破教堂的边上痛哭流涕……这些都是检查机关要求删去的镜头,但是当勃列日涅夫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流泪了,他不停地用手帕擦眼泪,加琳娜也呜呜地哭出声来……其它政治局委员们也都眼圈发红了。
  在一边陪同观看的导演,激动得全身发抖,热泪盈眶,事后他对那些审查官们说:“你们知道吗,勃列日涅夫流泪了,他哭了,他哭得说不出话来。你们看着办吧,如果你们还想干下去的话!”
  果然不久她们便得到了总书记的指示,这部电影的主角应该得到列宁勋章,影片也应该得奖。
  电影刚放完,国防部副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匆匆走了进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