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13章


自从赫鲁晓夫下台之后马林诺夫斯基在中苏会谈中出言不逊,遭到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抗议,勃列日涅夫正想以此为由,将国防部长易人,换上自己的亲信格列奇科只是他比较小心,不想搞得锋芒毕露,正在等待时机。
  “据刚刚收到的消息,中国进行了一次飞机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从我们的卫星发回的照片看,空投十分精确,证明他们的技术很高,中国已经有能力使用原子弹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国土防空要抓紧重新布署。”格列奇科将一叠照片放在勃列日涅夫面前。
  “他们用的是什么飞机?”
  “是中国自己生产的轰炸机,性能可能比我们的图16好一点。”
  “飞机还不是很先进的,我们任何一种机型的歼击机都可以拦击它,而且还有导弹。”勃列日涅夫显得不以为然。
  “如果中国从第三国进口新的飞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勃列日涅夫一时无语,他反问格列奇科;“你说怎么办呢?”
  “那是不能允许的,这是对苏联的态度问题,当然目前从西方国家来看,还不会有哪一个国家,愿意与中国做这样的交易。”
  “法国怎么样?”
  “你是说戴高乐,他对中国是有一些看法和别人不一样,但是这仅仅是看法不同而已,他可不是一个愿意冒险的人。”
  勃列日涅夫点了点头,看来他对格列奇科的分析比较满意,好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突然他又想起了什么:“你们的导弹呢?如果中国人将核弹装到导弹上,那早会怎么样呢?”
  “中国人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还没有能打到莫斯科的中程导弹。”
  “这一点能够肯定吗?”
  “我想可以肯定。”
  这时电影又开始了,这一次放映的是《静静的顿河》,这部片子早在1957年就放映过,是勃列日涅夫非常喜欢的影片。
  电影刚放了一半勃列日涅夫又一次哭了,他呜咽着说:“格列鲍夫的演技真是太好了,你不可能不被感动,你也不可能忘记他。”
  柯西金点子点头,这个电影他已经看过许多遍了,感到不太新鲜了,但是他不得不做出赞许的表示,因为总书记非常喜欢。
  “我们应该给格列鲍夫授勋,他太出色了,是不是?”勃列日涅夫很像是在征求别人的意见。
  “这是不是不太合适,这个电影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格列鲍夫后来再也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了。”米高扬说。
  “这是艺术,有一次就足够了。”勃列日涅夫坚持自己的意见。
  几天之后,格列鲍夫就同时获得了列宁勋章和人民演员的称号。
  三
  霞光将中南海映得一片火红,初夏的傍晚仍是十分清凉,丰泽园的百年古柏在微风中发出沙沙的响声,甬道两旁绿草成茵。
  毛泽东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对周恩来说:“飞机空投原子弹的成功,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我看还不够,还要学会用导弹打嘛!”
  “这个我们也正在搞,我们的导弹比原子弹,成功得还要早呢,只是没有试验过。”
  “我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没有试验过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毛泽东非常认真地问。
  周恩来将双手抱在胸前,思考了一会:“这个试验非常复杂,难度也很大,一旦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噢,是这样,不过嘛,困难总是要有的,大一点我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国外叫喊了许多年,到头来还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试验。”
  毛泽东用手拢了一下额前的长发,忍不住朗朗大笑:“我看呐,他们是不敢,喊来喊去都是吓唬人的,他们不敢搞我们搞,搞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看看。”
  “只要中央下决心,我看我们是一定能够搞成的。”
  “告诉聂老总,我支持他们搞,我们就是要下大的决心,一定要搞成,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周恩来点了点头:“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
  这是来自中南海的又一个重大决策。
  1966年10月25日,一架军用运输机在某火箭发射基地降落了,聂荣臻元帅走下了飞机,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少将向聂帅报告:“运载火箭已经测试完毕。”
  “进入发射阵地。”聂帅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在隆隆的轰鸣声中,牵引车拖载着巨大的火箭,在夜色中向发射阵地进发。
  “火箭已经安全进入发射阵地。”李福泽少将向聂帅报告。
  聂帅从容地拿起了电话:“接北京,周总理吗?火箭已经进入阵地,一切正在按计划进行。”
  “聂老总,一定要精心指挥,万无一失。”总理又询问了一些情况之后说:“主席就坐在我身边,他一直没有休息,在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主席要和你讲话。”
  毛泽东站起来从周总理手中接过电话,“聂老总,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报告主席,一切都准备好啦。”
  “我们历来是这样,不打无把握之仗嘛,这一次行动我们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关系重大哟,我一直讲,你是一个常打胜仗的人,这一次我相信你也会打胜的!”
  毛泽东的鼓励使聂帅显得有些激动,他知道,主席几乎很少在重大行动之前就给予很高的评价,足见毛泽东对这次试验的高度重视。
  “主席,对试验成功,我们是有十二分把握的。”
  话筒里传来了毛泽东充满自信地笑声。
  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在电话机旁,听到了毛泽东的笑声,他的心情异常激动,他心里明白,毛泽东的决心是不可改变的,这次发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离开指挥部来到发射阵地,运载火箭已进入发射阵地,正当紧张起竖时,夜风骤起,天地顿然一片昏黑,到凌晨五时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被刮得团团转,做好的夜餐无法下口,锅里全是沙子。
  风速已经远远超过了发射要求,怎么办?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气象专家,能不能当了老天爷的家,胜败在此一举。
  气象专家在资料面前沉思了半天说:“我们以科学态度担保,四小时之内,天气将好转,发射将正常进行。”
  “好……马上开始起竖!”李福泽少将下达了命令。
  一个小时之后,巨大的运载火箭在狂风中竖立起来了。
  顶着狂风一辆军用吉普车驶进了发射场,聂荣臻元帅从车上走下来,他同参加发射的七名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高震亚,王士成,颜振清,佟连捷,徐虹,张其彬,刘志学……”
  聂帅一一叫着他们的名子,七位同志热泪盈眶,心如潮涌。
  导弹载核弹试验,必须做出最坏的设想,一旦发射失败,核弹坠地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七名主控人员都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就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也婉转地向家人做了最后的交待。
  7时40分,七名控制人员从容走入地下控制室,他们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尽管他们只有七个人,仅仅是这个民族的亿分之一,但从他们身上所表现出采的勇气和胆魄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自强精神。
  8时50分,一切准备完毕。
  聂帅拿起了电话:“开始发射!”
  9时整,天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巨大的隆隆声中,火箭起飞了,向着罗布泊试验基地靶区飞去。
  一声惊雷从罗布泊传来,火箭非常准确地命中目标,发射成功了!
  这一天的太阳格外炽红,就是在这一天,从黄土地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手中的核盾牌如同太阳一样炽红,她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民族保卫自己尊严的决心和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本土上,进行这种实战性的热核打击发射试验,世界上绝无仅有。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进行过这种试验,这无疑是一种勇气和意志力的体现,它的重大意义至今仍是不可低估的。
  这一天美国的“大鸟”军事卫星和苏联的“橡皮套鞋”军事卫星,几乎是同时发现了中国西部上空升起的蘑菇云,卫星拍摄的火箭飞行照片证明,中国是用导弹发射的核实弹。
  四
  苏联莫斯科战略欺骗总局,特鲁索夫少将几乎是一溜小跑闯进了局长奥加尔科夫大将的办公室,他用手帕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奉情紧张地说:“这是刚刚收到的卫星照片,中国……中国他们……”
  “你这是怎么了?你不能坐下慢慢说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奥加尔科夫板着面孔。
  特鲁索夫少将意识到了自己刚才的失态,对于战略欺骗总局的高级官员来说这是不允许的,他马上坐到椅子上,深吸了一口气说道:“中国刚刚进行了一次导弹运载核弹头的试验!”
  “啊!”奥加尔科夫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是成功了?还是……”
  “是相当成功的。”  .
  “我想也许是这样,不然后果不可设想。”
  特鲁索夫将卫星照片递给他,他连看也不看:“你知道,我不是一个感情脆弱的人,可是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涅杰林元巾……”
  1960年10月,苏联国防部副部长苏联火箭部队司令涅杰林元帅,在主持一次火箭发射时,由于燃料突然起火,发动机过早起动,火箭竖直上升,刚刚离地,,爆炸坠落,在场的几十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还有涅杰林本人全部丧命。
  “如果当时那是一枚核弹,又会怎么样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