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16章


  几个人这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林彪的心里话。
  林彪板起了脸:“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三
  “现在,我想讲一讲一块相当小的战场,陆、海军士兵们都称它为‘小地’,它的确‘小’,还不到30平方公里,然而它又很大,因为奋不顾身的英雄们洒上的鲜血的土地,哪怕是一寸也是大……1943年4月17日,我照例耳要前往小地。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
  勃列日涅夫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听女儿读着他的回忆录《小地》,他又一次沉浸在往事的畅想之中。
  “难道你们当时没有想到死吗?”女儿加琳娜问。
  “当然想到了,可是谁也不愿意做怕死鬼。我下面该写什么了?对了,4月我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我们准备在夜间向小地强渡登陆,当我来到格连吉克市码头的时候,那里已经水泻不通。我登上了“里查”号围网船,这是一条旧船,甲板被弹片和子弹穿了许多的窟窿,海上刮来的阵阵凉风,吹得人冷嗖嗖的,我们的船第一个驶了出去。”
  “这是很危险的!”
  “是的,总要有人在前面。”勃列日涅夫停住了,每当这时他都非常激动。“在遥远的前方,在诺沃罗西斯克上空,火光闪闪,传来了隆隆的炮声,在我们的左边的远处正在进行一场海战。我同引航员并肩站在驾驶台的右边,引航员的名子好像是叫索科洛夫。”
  “他现在在做什么呢?”
  “他还括着,可能就在莫斯科,后来当了作家。这时敌人的轰炸机一批接着一批飞来,它们一架架俯冲下来,又马上飞走了,炸弹时而在远处,时而在我们附近落了下来,掀起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前面轰隆一声巨响,我被气浪抛向了空中,我落在水里,用力浮出水面,我发现船在下沉……”
  勃列日涅夫关于《小地》的回忆录,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为此他获得了列宁文学奖,并成为苏联作家协会荣誉会员。
  勃列日涅夫在战争中的经历,使他特别喜欢在军事上表现自己,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对外武装冲突也十分频繁。
  也许是兴趣,也许是本能,他喜欢出席军事会议,特别是研究军事问题,他总要使自己更像一个三军统帅,而不是一个军队中的政治工作者。
  勃列日涅夫这一次没有把小地的故事讲完,便匆匆赶去参加一个军事会议。
  苏军总参谋部。会议大厅里正在放映1967年秋天苏军德涅伯河大演习的录像片。
  出席会议的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克,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苏军陆军总司令巴甫洛夫斯基,苏联战略欺骗总局局长奥加尔科夫大将。
  格列奇克因为指挥侵捷有功,终于得到了国防部长的职位,什捷缅克和巴甫洛夫也参与了侵捷行动,为此也得到了重用。
  在座的还有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
  苏军这次演习的指向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次渡河大演习,其地形条件与中国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十分相似。
  德涅伯河的清晨,大雾刚刚散去,两岸显得格外寂静。突然,几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随之炮声四起,火光冲天,无数炮弹呼啸着飞向河的对岸。数百辆水陆坦克和水陆装甲输送车冲向河心,一节一节的舟桥被推入水中,犹如一只巨大的魔掌伸向对岸,霎时;宽阔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舟桥,大队坦克和步战车迅速从上边驶过,敌人的桥头阵地被冲垮了。
  勃列日涅夫望着屏幕上格列奇克和一群将军指手划脚的样子,板着面孔一句话也没有说。
  一个低沉的男中音在为画面解说:“德涅伯河大演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和实施强渡阶段……”
  苏军各集团军在炮火掩护下,占领渡河阵地,工兵和舟桥部队连夜进入作业位置,大批侦察兵潜入敌军阵地,送回了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和可能投入的预备队情况。
  集团军和师属炮兵的各种大口径火炮已经进入阵地,做好了发射准备。
  在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中,500架轰炸机向对面敌军阵地实施轰炸,只见火光闪闪,烟尘滚滚,片刻之间敌军阵地已是一片火海……几乎是同时,5000门大炮开始了火力急袭,30分钟之后,敌河岸的前沿阵地已经土崩瓦解。
  三发红色信号弹,照亮夜空,水陆坦克开始下水强渡,在滚滚波涛中全速前进,敌军的炮弹不时在水中爆炸,巨大的火柱冲天而起。几百辆中型坦克开到岸边;以直瞄火力摧毁敌人残存的火力点。
  几百架武装直升机,如一群大鸟黑压压地铺天盖地而来,直升机超低空掠过河面,在河对面敌军后方的山头和要道进行机降。
  紧接着地面部队搭乘水陆装甲车在水陆坦克后面,强行渡河,跟在他们后面的是载着中型坦克的自行门桥,门桥刚靠到岸边,中型坦克便投入了战斗。
  后续部队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工兵部队开始架设重型舟桥,很快重型坦克部队已经赶到了河边,在他们后面是指挥机关和后方野战医院。
  总参谋长什捷缅科走到了屏幕前面担任了解说:“这一次德涅伯河大演习,我军的架桥速度大大加快了,架设一座长700米的重型舟桥只需要一个小时,现在一个摩托化师的渡河正面加大到了20公里,大大缩短了渡河时间,这次担任主要任务的集团军,仅用了20个小时就强渡了40个战斗团和所有的重型装备。”
  “很好,这次演习的经验,不仅是针对西欧的,对中亚、对远东同样是有效的。”勃列日涅夫表示满意。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后勤补给,这个问题在刚刚结束的‘涅曼’大演习中碍到了较好的解决。”格列奇科指了一下坐在他身边的国防部副部长马利亚欣说:“你是这次演习的总指挥,你来介绍一下。”
  马利亚欣走到屏幕前面:“这是1968年秋天,苏军和波兰军队、东德军队,举行的一次联合演习,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后勤军事演习。”
  屏幕上,出现了1968年秋天“涅曼”大演习的场景……
  这次演习地域有几千公里,横跨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和波兰及东德的东部地区,苏军在遭到敌核打击的情况下,铁路公路完全被破坏,在主要的作战方向上使用直升机运送了六百余吨的作战物资……
  放完了两次大演习的录像片,总参谋长什捷缅克第一个发言:“这两次演习的成功的经验,证明对中国入侵的反击同样是有效的。总参谋部认为,目前,我们的突击方向仍然是在远东,我们在那里有将近四十个师,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远东作战的经验,1945年苏联红军在远东对日本关东军的闪击是成功的,其主攻路线和方向我们仍可以采用。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应该成为我们打击的主要目标。”
  奥加尔科夫大将,走到了地图前面,由于他直接领导战略欺骗总局,所以他的意见往往引起重视,而且他一贯显得非常自信。
  “中国不是捷克,中国地域广搁,人口众多。我们得到的情报,毛泽东在黑龙江,内蒙古边境上已经调集了上百万的部队。另外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调来了几百万青年学生,组成了生产建设兵团,这实际上是一些准军事的步兵师,其作战能力要高于一般的民兵师。因此,地面作战,苏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而是如毛泽东所说,面对人的汪洋大海,这是典型的人海战术。至于说到重工业基地,毛泽东早在1964年就开始进行所谓‘大三线’建设,这是仿照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将重工业向西迁移的作法,他们的许多军工企业已经迁到了内地,所以东北的工业地位已不是十分重要。”
  格列奇科点了点头,说道:“我同意奥加尔科夫大将的意见,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我们应该加强中亚方向的力量,首先我们对中国,在其东北有远东军区,在华北有后贝加尔军区,但是在中国的新疆的对面,我们还应该在哈萨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和塔吉克共和国,设立一个中亚军区,司令部可以放在阿拉木图,这样就可以形成对中国东西钳制的局面。”
  勃列日涅夫马上表态:“我同意格列奇科同志的意见,我们应该成立一个中亚军区。”
  “关于如何解除中国的威胁,我的意见仍是我们应该先发制人,最成功的办法是使用战术核武器,一举摧毁中国的核导弹。”格列奇科坚持他以前的这一观点。
  “动用核武器的问题,要考虑到国际影响,特别是美国的态度,因为我们已经签署了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条约,这会使我们陷入外交被动的局面。”柯西金打断了格列奇克的话,他又强调了一句;“对中国问题,我们必须慎之又慎1”
  格列奇科和柯西金都望着勃列日涅夫,看他是个什么态度。
  勃列日涅夫看上去非常韵谦虚,他请到会的人员都发表意见,这时没有人主动发言,谁也不想在这个公开的场合,加入到他俩的争论之中去。
  “别的事情政治局还要研究,我看中亚军区的事可以先定下来,最近苏中边境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敌视苏联的行动,而且多次入侵苏联国土,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组织,都对苏联的处境表示了理解,国际舆论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对苏中边境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往的原则立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