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31章


  上午十点钟,列宁山下已是人山人海,群声鼎拂。大约有60辆卡车载来2000名军警,负责加强这一地区的治安。
  游行队伍十人一列,并排走过中国大使馆,他们一边进行,一边高喊:“可耻、可耻,可耻。”
  “中国挑衅者可耻……”
  “我们要报仇……”  .
  “打倒毛泽东专制集团……”
  有一个留长胡子的人走到使馆跟前时,猛然把早准备好的石块用力抛掷出去。
  “哗啦”一声,前门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碎了。
  这种恶作剧一旦开了先例,马上就像流行瘟疫一样传播开去。
  墨水瓶、碎砖头、啤酒瓶,雨点般向中国使馆面街的楼台、窗户、墙壁上飞去。伴随而来的便是窗玻璃打碎、啤酒瓶爆炸的声音。
  几个民警似乎在劝阻人们不要这样做。一旦人们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袖手旁观,不再阻拦。
  中国大使馆里,好像空无一人,静悄悄的,所有的窗户都垂下了窗帘。临街的一面,104扇窗户全部被砸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楼墙被红红蓝蓝的墨水瓶涂抹得斑斑点点,乱七八糟,好像一块在污水池里飘染过,又悬挂起来正在晾晒的破布。
  接近正午的时候,一辆大卡车停在使馆附近,人们七手八御从车上扛下两个画像,一个画的是毛泽东,另一个显然是周恩来。他们把画像堆到使馆门前,浇上汽油,然后点火焚烧了。这时示威显然达到了高潮,反华的口号一浪高过一浪。浓稠的烟柱顶上高天,然后在列宁山上铺展成黑色的云波。天空亦为之暗淡了许多。
  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詹姆斯一早就来到这里,兴奋而又激动地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他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每张照片都会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猛然,他在镜头里发现了一个挂少将衔的军官,便收起相机,拿出话筒,挤出人群追了上去。
  “您好,将军阁下,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您的朋友,请问,我可以采访您吗?”
  将军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傲慢地转过身去。
  詹姆斯毫不在意,穷追不舍地问:“将军阁下,您认为达曼斯基岛上的冲突是谁首先挑起的呢?”
  将军气恼地瞪圆了眼睛:“当然是中国,这是蓄谋已久的,他们提前埋伏在那儿,穿着便于伪装的白斗蓬,为了壮胆,还喝了好多酒,一个个醉醺醺的,不然的话,他们根本没有胆量向苏联士兵开枪。”
  詹姆斯故意皱着眉头说:“可是我知道,在那儿执勤的苏联边防军也穿白斗蓬啊!这难道也算蓄谋已久?何况,论到酒量,中国人似乎远比不上俄国人。”
  “唔!”将军转过身来,两手背在身后,眯细了眼睛,重新打量着詹姆斯。
  詹姆斯心里有点不安了,他恭敬地说:“阁下,刚才我冒犯您了吗?”
  “请出示身份证!”将军阴冷地命令道。
  詹姆斯慌忙把记者证递过去。
  将军打开身份证,上上下下瞄对了四五次,确实未发现丝毫破绽,这才将身份证往雪地上一丢:“滚,滚得越远越好。小心,再看到你,我会把你当间谍抓起来。”说完,转身径自走去。
  詹姆斯捡起记者证,擦去皮面上的雪屑,“呸”地吐了一口痰,盯着苏联军官的背影,骂了一句“俄国猪”。
  詹姆斯走下列宁山的时候,远处又陆陆续续开来了十几辆交通车。
  机敏的詹姆斯赶紧迎上去,问:“你们也是来参加示威游行的吗?”
  从车上下来的有男人,也有妇女和小孩。一个中年妇女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当然,男人也和我们一块享受节日的快乐。听说边界上出了事,领导让我们到这儿来,这儿也不错,空气清新、雪很美”……
  旁边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赶紧接过话头说;“我们主要是来参加政治斗争的,借以表达我们期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
  詹姆斯从车号上立即辨认出是苏联外交部的车子。
  “又该有好戏开演了。”詹姆斯收起话筒,跌跌撞撞地尾随着车队追去。
  沿路民警看到外交部的车,马上指挥人群,为他们让开了道路,使这支车队很快到达中国大使馆的门口。
  轿车里钻出四五个穿黑呢子大衣的官员。中国驻苏大使潘自力和三名随员从前楼正厅走了出来。
  苏联官员递过一份文件,说:“这是我国外交部的抗议照会,贵国不但在我国边界挑起武装冲突,打死打伤我国边防军民多名,而且挑动群众和暴徒,包围了我国驻贵国的使馆,妨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此,我外交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出抗议照会,强烈谴责中国政府这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强盗行径……”
  潘自力蔑笑着点了点头,揶揄地说:“诸位来得正好,免得我们登门去请。现在我们可以实地考察一下,瞧,临街的窗玻璃已经全部被打碎,迸溅的碎玻璃茬划破了我们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孩子的手和脸……”
  潘大使的语气陡然一转,峻厉地说:“这岂止是防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事态的发展已经威胁到我们使馆人员的生命安全。请您回去后向贵国政府转达我的强烈抗议,如果贵国政府真有解决问题的诚意的话,请你们首先严惩暴徒,制止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
  苏联官员显然无心恋战,把抗议照会硬塞到潘自力手中,扭头就走。”
  潘自力讥嘲地摇了摇头,将文件递给身边一个官员,做了一个手势,转身进了门厅。
  那位官员快步走到伏尔加轿车前,在车门关闭的一刹那,将抗议照会的文件丢进车里。
  “太精彩了,”詹姆斯一边用冻僵的手指一次次揿下照相机的快门,一边兴奋地喃喃自语着。在英国明天出版的各大报纸上,自己拍下的照片和发出的快讯肯定会大出风头的。如果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的话,那么明天,将会是以詹姆斯命名的新闻节。这太令人激动了,一想到这些,詹姆斯便觉得身上奇迹般地充满了活力。一天的饥、寒、苦、累,都得到了加倍的补偿。
  3月8日是星期六,周末的夜晚总是来得格外的早。下午四点钟,车道上便涌满了下班的人流。
  在莫斯科区政府的门前,停下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从车上下来一个身体肥胖、大鼻粗脖的人。周围的人马上好奇地停住了脚步,他就是前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
  尽管有便衣警察的护卫,几名西方记者还是挤到了他的身边。
  “我是美联社记者,请问您今天到这儿来与苏中边境的冲突有关吗?”
  赫鲁晓夫自1964年下台后,一直在效区的一幢别墅里隐居。看上去他气色很好,脸上泛着健康的光彩。
  “不,我今天是来参加区苏维埃选举的,还要和孩子们去购买些东西。”
  “我是《泰晤士报》记者,请问,您对中苏事件怎么看?”
  赫鲁晓夫显然已经知道了一些情况,他反问道:“我有什么办法,我早就因为健康的原因退休了,现在只是―个领养老金的人。每天除了散步,便是看看报纸,除此之外,我还能干些什么?事情发展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远,实在令人遗憾啊!”
  “请问,您的遗憾是指什么?”
  未等赫鲁晓夫回答,一批新到的警察用力把这几个无孔不入的记者推开了。
  远处围观的人中?有的在鼓掌,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冲着赫鲁晓夫喊:“好样的。”
  赫鲁晓夫摆了摆手,迈着领袖步,走进了区苏维埃的大门。
  莫斯科市中心。一家古老的珠宝店里,赫鲁晓夫的女儿拉达和她的丈夫,前《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依正在柜台前挑选首饰,后天他们的女儿爱米丽就要订婚了,他们想为她买一枚订婚戒指。
  身后的门猛然被撞开了,几个保镖簇拥着一位珠光宝气的华贵妇人走了进来。老板抬头一看,随即恭敬地迎了上去。这个女人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却权倾朝野,豪阔无比。她就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勃列日涅夫。
  拉达一回头,两个女人的目光如通上高压的电流,撞出了火花。
  作为政敌的父辈,无情的角斗场上已经分出了高低。但失败者的子孙未必甘愿俯首称臣,“革命家”遗传的基因和血液里也许充满了好斗的分子。两个饱含敌意女人的目光足足僵持了40秒钟,谁也不肯示弱地转过头去。
  还是阿朱别依硬硬地把妻子拉开,才暂时中断了这隐带火药味的较量。
  “哼!”加琳娜骄横地一努嘴,昂首走到柜台边。
  “把你们最好的钻戒拿出来我瞧瞧。”
  “好的,夫人,请稍待。”店老板转到里间,用平盘托出七八个镶金嵌银的手饰盒。只看那盒子,就知道躺在里面的戒指定然价格不菲。
  “老板,给我换一个。”拉达不甘示弱地喊。
  “好的,夫人。”店老板小心翼翼地左右应付着,两个女人他谁也不敢得罪。
  “这种戒指也拿来充数,你是笑话我没钱。”
  加琳娜摆足了派头,故意惊诧地喊。
  店老板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扦珠。
  一位老太太挤到柜台前,从内衣兜里掏出一枚蓝宝石戒指,说:“老板,我想用这只戒指换点钱,可以吗?”
  店老板拿过戒指,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多棱透明的钻面和戒环上的字母,感叹地说:“夫人,您这枚戒指是叶卡捷琳娜时期的珍品,足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么珍贵的戒指,为什么要当掉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