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才当道

第60章


  其三,文帝所处的年代还不够久远。他留下史料太多,虽有过人之长,也有咋舌之短。
  平心而论,文帝之短,虽然远不足以抵消其所长,但这样的短处,杀伤力实在太强。“偶像”是不能有重大污点的,否则就不能激发后人近乎迷信的崇拜。儒家的榜样和它的思想一样,也必须是“无懈可击“的。如果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榜样做支撑,庞大的儒家学说就有“溃于蚁穴”的危险。
  被儒家奉若神明的圣王先贤,如尧、舜、禹、商汤、周文周武二王、周公等人,难道就真的那么完美吗?其实也未必。但他们的年代足够久远,留下的史料又寥若晨星,绝大部分都是一些美丽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也大多被儒家奠基人在治史的过程中倾情美化了一番。经过儒家的“整容”之后,他们身上即便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毛病,也将无证可考,全凭儒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常人焉能无过?只有请出“古”得不能再“古”的古人出来,精心包装一番,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古而非今”便成为儒家唯一的选择。
  因此,作为圣贤典范的尧、舜、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等人,与其说是历史中人,还不如说是儒家学说中的虚拟形象。
  于是,便只好委屈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了。
后记
  潜心“正史之旅”是我多年的夙愿,如今幸蒙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任超副社长和姚劲华主任两位仁兄的鼎力支持,终于得以成行;拙作幸获两位仁兄的指点,方才得以更加完善。
  帝国高度集权的治理结构,不但要求主政者拥有高超的政治权谋和卓越的治理才能,还必须具备一流的道德情操。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体制是为“奇才”设计的。如果不是奇才,便无法避免成为“昏君”或“庸才”;非但难有作为,弄不好还会贻害社稷苍生。
  但是,完美的奇才是不存在的,接近完美的人也极其少见。这样的人虽然是历史的骄傲,但绝非历史的主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主角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平凡的禀赋和才能,并不足以在帝国的治理结构中有精彩的表现,更无法超越现实世界(时代、文化和体制)的局限;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全都是现实世界的总和。换言之,他们都是体制下的“蛋”。
  因此,在这对矛盾之下,“庸才当道”便必然成为历史的“常态”。历代史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苛刻的标准来对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便有了一个又一个的“神”或“魔”。
  其实世上本无完美无缺的神,亦无天性从恶的魔鬼。在历史之“局”中,人性都是一样的具体、脆弱而沧桑。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索性从“庸才当道”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或许会有更多更新的感悟。
  这便是我为什么要以“庸才当道”的视角贯穿“正史之旅”始终的原因。
  在这个视角之下,对每一部正史的解读,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藤与树”便是解读《汉书》的主题。以后的计划是沿着《后汉书》依次走下去。我所用长河
  读读写写的日子绚丽而平坦;但也更添了我对家人和恩人的负疚,看来今生难以报答他们的恩与情了。虽然我知道,没有人对我施恩图报,但他们的厚爱越是无私,我心头的负罪便越是沉重。
  人生就是这样,总在有心与无力之间挣扎着游走。但记忆却如一盏明灯,照亮并且温暖着我的全部岁月。
  数月前,终于在北京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恩师丁贵普先生。久别重逢,以及此后的短信传书中,他总在近乎絮叨地叮嘱我注意身体。每念及斯,未尚不热泪盈眶。
  1年前回乡奔父丧,见到我的另一位恩师邓其健先生。在悲凉的送葬道路上,他苍老的身影穿梭于滂沱大雨之中,为我号呼张罗。此情此景,怕是没齿也难忘记。
  21年前那些食不果腹的寒窗岁月,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今生最美的味道。时任遵义县县长的赵福田先生,每逢周末便让我去他家里改善生活;而我当时一人的饭量,竟然超过他们全家人的总和。是这位慈祥的长者给了我生活的阳光。
  同样在20多年前,每遇无所适从的节假日,我便总是溜到一位师兄的家里。他的父亲,薛舟超先生,这位记忆中最具风度的知识分子不仅给了我父亲般的温暖,还给了我受用一生的鼓励和教诲。
  30年前,启蒙恩师杨天书女士按本家的辈份是我的嫂子。这个世代善良厚道的家庭对我的关怀,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她的婆婆,我的伯娘,在我心中与生母无异。伯娘如今仙逝多年,每当想起她老人家,便难禁眼中的泪水。
  如今我只能用一生的回忆,来感念生命中的家人、恩人和恩师。
  是为后记。
  (全文完)
由TXT小说免费下载网(www.sjwx.info)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