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30

第25章


次蚤直趋京师。崇焕尾其后,亦至京师城下……
    《崇祯实录》: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甞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
    甲午,清兵将西越蓟州,崇焕引兵西拒之,攻蓟州,取玉田三河香河顺义诸县。
    徐石麒弘光年间奏疏:袁崇焕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议未成,而崇焕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灭奴,召崇焕授兵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先帝于是逮崇焕诛之,而款议再败。
    二、对各史料的信度比较分析
    第一类信度:《满文老档》、程本直《白冤疏》、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李朝实录》。
    理由:记述人都是蓟州之战的直接当事人。
    第二类信度:《国槯》。
    理由:成书时间为明末,作者是专业著史者,著书态度公认较严谨,当时并未开始明人史料被人为大量销毁的现象,故记载的信度相对较高。使得其信度略有降低的因素包括,其人非当事人,以及个人著史的能力局限。
    第三类信度:《崇祯实录》、《石匮书后集》、徐石麒弘光年间奏疏。
    理由:前两者成书时间相对较晚,可参考资料比之《国槯》作者已经颇有减少。徐石麒奏疏的产生时间与《国槯》大致相近,但是其人并非专业著史者,且崇祯八年以前都在南京任职,故综合考虑,其人的论述信度大致可等同于前两者。
    capo1234指出,《国槯》此段记载基本借鉴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而《崇祯实录》此段记载基本借鉴《国槯》,且《崇祯实录》借鉴时转抄错误较为严重,对比三者,这个推断大致属实。故此,在此处讨论中,《崇祯实录》此段记载的参考价值暂时不予考虑。但是由于前面的原因(《国槯》信度分析),《国槯》的参考价值不宜草率无视。因为作者谈迁身处各种明方史料基本皆可获得的氛围,如《辽西入卫纪事》所述与当时公认事实违背,以谈迁严谨的著史态度,不至于草率的将其选入书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辽西入卫纪事》说述,应当是可能最接近明末公认。周文郁成书之时袁崇焕已经论罪身死,且此书得到孙承宗作序,capo1234提出的周文郁为尊者讳因此说谎的解释,略有牵强。且如果蓟州之战的事实是capo1234所猜测的后金军队直接从城下而过、辽军畏战不出的话,即算周文郁以及辽军上下为袁崇焕集体说谎,可是当时城内还有麻登云的蓟镇兵和曹鸣雷的保定兵,如此的惊天大案,温体仁等人一心致袁崇焕于死地时不太可能发掘不出来。而谈迁的《国槯》最终选择了《辽西入卫纪事》所述情形,大致可代表明末对这段战事较公认的看法。由此,我的观点是,当第一类信度的4篇记述未发生根本性冲突时,尽量不要草率否定其中任何一方的记述,切忌武断判定其中一方说谎并就此选择性忽视。
    三、对第一类信度的4篇史料的比较分析以及由此推测的大致真相
    1、capo1234的推测分析过程
    后金没绕路,就是从蓟州鼻子底下走的。
    《满文老档》: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袁是十号到的。
    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还大张旗鼓地通知城里人快点投降。
    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后金不但公开派人劝降,还派出私人信使策反袁军中的两人,说明皇太极清楚城中驻扎的乃袁崇焕部队。不过他不知道刘兴祚并没有随袁入援,而是留在了山海关。至于桑阿尔寨乃一常见的蒙古人名,可能是降袁的某个蒙古人。
    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当天后金部队就在蓟州五里之外扎营过夜。
    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十四日后金西进,到达三河。
    再看看袁手下的程本直之记载(《白冤疏》):
    ……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至少十三号袁部知道皇太极驻扎蓟州于东南。“林木茂密”云云是解释为何不战的原因。然后就是一个“不意宵遁”……顺便说一句,程本直在《漩声里》对这个袁的这个责任还是承认的,只不过以抒情辩解之。
    再有就是周文郁《辽师入卫纪事》,说是有二百人远远观望,半天后跑了,“使我欲战而无可战”。这个似乎有讳饰之嫌。
    从这些资料看来,后金应该就是正大光明地从蓟州旁边跑过去的,不但通知了城内劝降,还在城外不远处驻扎了一夜。
    2、我认为的capo1234推测过程中的疏忽所在
    《白冤疏》:……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
    capo1234将此处的“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解释为至少十三号袁部都明确知道皇太极驻扎蓟州于东南。
    但是,capo1234在此处论述的时候,偏偏遗漏了《辽西入卫纪事》,而将《辽》与这段对照起来看,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了。
    周文郁《辽西入卫纪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将此处的“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与“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对照,显然可知,十三日明军亲眼观察到扎于蓟州东南的,只有这二百余骑而已。而由于“林木茂密,山谷崎岖”,再加上先前延续下来的错误判断(奴既来马伸桥,离蓟城二十里耳。此必系前哨。大队定在后,我当速为之计。~~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因此,一度误以为大军就在后面的山林中,而“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因此“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
    在这里,应当注意到《白冤疏》中“林木茂密,山谷崎岖”这两句。这两句话是为了解说没有交战的理由的,capo1234对此的理解我很赞同。但是,“林木茂密,山谷崎岖”的位置在哪里?看地图可知,蓟州城东南方向的山林,大致是蓟州城外五里的位置。而“林木茂密,山谷崎岖”的用词,更是代表所指并非山林边缘。程本直记述的意思难道是皇太极的大队在山林外的平原地带扎营,然后辽军担心一旦开战,敌军全军会逃回山林?显然不是。因此,“林木茂密,山谷崎岖”显然指的是,袁军认为后金大军在山林深处,而这二百骑只是先哨。袁军不敢脱离城市太远深入山林与可能的敌人交战(这样的话,布阵、城防支援、车营骑营制约等因素都对袁军不利),因此在平原上列阵等待山林内的敌军大队出来交战。结论是,袁军始终并没有明确知道敌军大队到达蓟州东南,一切只是先入为主的错误的主观判断,“并不件贼大兵”才是最后真实的结果。
    capo1234误以为的明方有肯定皇太极大军到蓟州的记载,其实只是缘于此处的误解。实际上则是:十三日这天,明军完全失去了敌军大队的运动线索。
    capo1234在其后又举出《李朝实录》“贼到城外不攻”时,显然是发生了类似与前面的错误,而《李》如此简单的一句记载,事实上和前面我的理解方式同样不违背——“贼到城外不攻”,指的就是二百骑,也可能指的就是袁军以为的山林中的敌大兵。
    至于《石匮书后集》:北骑至蓟镇,与崇焕兵遇,不战,离城数里扎营。首先,此书的信度前面已经分析过,其次,这同样可以解释渊源于袁军当时的误判而延续下来的说法。
    徐石麒弘光年间奏疏倒是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了。但是没有更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与之相符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这是身在南京的徐石麒听到的一种谣言版本,就好比“以毛文龙头来”那个版本一样,毕竟“牛酒犒劳”这个细节,太过不可思议。倒是也可以解释为当时与徐石麒说法相符第一手史料都被弘历销毁了(这个倒是也可以算某些人无往不利的大招了),但是,谈迁为何要选择周文郁的说法呢?只有两个前提同时成立才能勉强解释,1、谈迁写下这段的时候不严谨,2、袁军在蓟州城下纵敌这个事件在明末并非公知,而这两点要同时成立的话,我觉得是有点牵强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