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梁山

第15章


那道休书,其实也就是林冲的绝命词。此后他久久没有去接张氏上山,是因为他觉得,梁山不该是女人呆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闲话,该回到题目了。那天林冲在小店里打了一葫芦的酒回来,正值大雪纷飞。施耐庵写道:古時有個書生,做了一個詞,單題那貧苦的恨雪: 
  “廣莫嚴風刮地,這雪兒下的正好。扯絮撏綿,裁幾片大如拷栳。見林間竹屋茅茨,爭些兒被他壓倒。富室豪家,但言道壓瘴猶嫌少,向的是獸炭紅爐,穿的是綿衣絮襖,手撚梅花,唱道國家祥瑞,不念貧民些小。高臥有幽人,吟詠多詩草。” 
  这写雪的词到底写的怎样,只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实,也只有我们汉文化的背景,才能容许林冲走到这种欲哭无泪的人生尽头的! 
  这时,陆谦出现了。这位早年就跟林冲一起学读“人之初,性本善”的谦谦君子,其实正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罪魁祸首。当年读古龙先生的文章时,看到“最致命的敌人,往往就是你最好的朋友”这句话时,不禁泪如雨下。我是不敢去想象朋友的真诚的,因为那也是我个人的生存希望。我们从小到大,培植起来的感情,难道就那么不堪一击吗? 
  我们并不是为了什么活着,道理很简单,我们生来就是命中注定的。像陆谦这样,因为嫉妒而燃烧了自己,同时也燃烧了朋友的人,他的生命,又值得几何? 
  在火料场上,林冲将友情杀死了。这个结局告诉我们:人生总不会是完美的。        
二十六、风流将军:双枪将董平    
  在梁山上的五虎上将中,“双枪将”董平的人品,应该算是最差劲的。他是河北上党人氏,见在东平府任兵马都监。 
  一提到双枪,我最先想到的是周伯通和荆无命这两大善用左右手的武林高手。 
  但话本中耍双枪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董平,二是钱彩《说岳》中的陆文龙。陆文龙的双枪曾经让岳家军为之色变,最后还只能通过王佐自断手臂,演了一出苦肉计,才降伏了他。单以武功而论,陆文龙胜于董平。 
  耍双枪的,须得左右手都能得心应手,才能具有巨大的搏击能力。这可能也有天生的因素。连环画中的陆文龙,是一手拎着两杆枪的,每支枪都有两个锋利的枪头。我想,当使用者在用一支枪与敌手搏斗时,另一支枪便应该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威胁作用吧。这是闲话。 
  董平人品之差,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一是当梁山的部队来到城外时,宋江先要劝和,以德服人,便借口向东平府借粮。这时,险道神郁保四与活闪婆王定六两人自告奋勇,要去下书。 
  这是梁山上最具喜剧色彩的一对使者组合:前者身高一丈,是梁山的铁杆旗手。后者行动敏捷,个子矮小。同时,他们的诨号和名字也十分的匹配:险道神对活闪婆(注:“闪婆”即民间传说中与雷公对应的电神),保四对定六。 
  但是两人在到了东平府时,他们收到的效果,却没有喜剧色彩了。董平听了他们是来借粮的,便“大怒,叫推出去,即便斬首”。虽说“借”在那时只是打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比如当年陈春借道史家村什么的,但倘有大将风度,是不必比较这说法的。可董平就是桉耐不住。 
  幸好那程太守还说了两句“两国争战,不斩来使”的话,才使得郁保四,王定六免了性命。但董平却把他们打得皮开肉绽,乱棍打出。 
  董平的性格之狭隘与好意气行事,于此可见一斑。在他的身上,似乎只有冷酷。他连最起码的军人气质都不具备,更谈不上义字了。相比之下,我觉得大名府的兵马都监闻达,李成,更有些人情味。有的人是天生不会做人的。不过,我觉得董平是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的人。 
  但做人与演戏是两码事。这是董平的悲哀! 
  第二件事,便是董平在向程太守索要他的掌上明珠,遭到后者的的拒绝时,便出卖了东平府,杀死了程太守,夺了程小姐。这实在是让程太守死不瞑目的。更要命的是,大家想想,这程小姐以后这日子还怎么过?以此看来,董平是个相当阴毒的人!他的横刀夺爱,虽说比杨雄等人有些风采,但以下犯上,大“义”灭亲的做法,是深为如武松等人所不屑的。 
  关于董平“风流将军”的名号,作者交待道: 
  “原來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品竹調弦,無有不會。山東、河北,皆号他為‘風流雙鎗將’。宋江在陣前看了董平這表人品,一見便喜。又見他箭壺中插一面小旗,上寫一联道:”英雄雙鎗將,風流萬戶侯‘“。 
  这里先不说宋江的心态。只看董平的功夫之外的行当,似乎一点也不下于燕小乙了。看来董平除了是员虎将之外,还是个小资了。宋江终日看惯了身边弟兄们的黑肉,自然一见便喜了。 
  但是对于董平来说,“风流”两字,又是如此的沉重!在斩杀了他的岳父大人之后,他选择了原先该是为他所不屑的“义”时,他的血淋淋的双手,在操作起双枪时,还会是那么的得心应手吗?!他在获得他的欲望的载体——程小姐之后,他真的享有了爱情了吗?! 
  他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其实,机巧有时反而还是不如木衲的。比如王英,他之能心安理得地获得床头的情趣上,真可以说是呆人有呆福。 
  而董平的床头,则无疑充满了血腥味! 
  风流的定义,不一而足。记得1994年4月,我们中心开研讨会,我去机场接文怀沙,中间吃饭时,我们在同一桌上。文怀沙饭量很好。座中一位教授说他刚从东平开会过来,我刚想说“双枪将”,文怀沙已经脱口说道:“风流将军。” 
  但是我至今仍然没有吃透董平的风流所在。我只知道,董平在梁山好汉的名额大收尾的时候,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之后董平马上转战东昌府,在与张清交战时,张清所发三枚飞石,都被他躲过了。倘若这是出双簧,则令人十分的寒心! 
  董平的结局十分悲惨。在打方腊攻打独松关时,先被炮火击伤左臂,后来为了救张清,被江东悍将张韬,一刀躲成两截!        
二十七、刑天舞干戚    
  “刑天武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两句诗。陶氏在红颜弃轩冕之后,结庐九江南山下,种秫酿酒,与蓬头老妻觥筹交错,餐风卧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两句诗却是他的“金刚怒目”之作,看来,他并没有真正醉着,这是“偶尔露峥嵘”了。鲁迅在《春末闲谈(1)》中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按:指陶渊明)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这里提到的“戚”,即是斧头。 
  我想,用鲁迅这句话来比照水浒中的“黑旋风”李逵,是最好不过的了。李逵基本上也算是个“无头”的猛士,他刮起的两柄斧头旋风,但凡天下有不平事,不分青红皂白,便排头价砍将过去,那是多么的令人心惊胆颤!其人一生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是当之无愧的“天杀星”。  其实,李逵的性格,并不像他的手段那般残忍。他甚至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纯朴的信念,让水泊上多少的以义气自居的好汉们,相形见绌。在李逵的信念中,救人与杀人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要看不顺眼的,就该死!跟他说什么忠义,无异于对牛弹琴。他想要剁碎的,不但是人的脑袋,还有诸多的清规戒律。他的心目中,没有任何的定律,这已经是佛家的最高境界了:所以他被尊为了梁山第一活佛。 
  因此,李逵的可爱之处,并不在于他的那对让人望而生畏的阔大板斧,而在于他的“无头”,亦即头脑简单上。这是一种天真与纯朴的良性,是未经江湖的狡诈洗炼过的原白色。这与他的粗鲁蛮横的黑色外表,相映成趣。 
  我们在读水浒时,可能只看到李逵的出手的凶狠,杀红了眼时,便不计好人坏人,板斧到处,血肉横飞。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的杀人的动机,其实就是对整个现实世界的反动。在他的思维里,只有1+1等于2的干脆,只有将整个不平世界杀得个干干净净的,“方快我意”! 
  这种形象,不就跟“无头”的刑天一样吗?! 
  而在俗世中,“无头”的李逵,却成了滑稽角色。施耐庵在他的身上,极尽揶揄之能事,以至于使李逵的粗黑的形象,染上了生动无比的搞笑色彩。中国式的喜剧,历来都是插科打诨式的,缺乏真正的喜剧神彩。李逵因为他的率真,从而成了个插科打诨的搞笑角色。这固然丰满了他作为彻头彻尾的反动角色的另一面,不过细想起来,总是有些不忿的,——尤其是他陪宋江赴死的时候。我以为,宋江其实至死都没有真正的理解过李逵的。这使李逵的死,成了悲剧中的悲剧。 
  因此,如果剔开李逵的被嘲笑的诸多性格弱点,而单从他的朴实性格从头到尾的去剖析隐藏在他的话语后面的思想,那么他身上的悲剧色彩,就非常沉重了! 
  我想,这不单单是李逵个人的悲剧,而是梁山群体好汉的悲剧。试想想看,诸多本来都是本着与李逵一样的理想上山的头领们,他们仅因为李逵的纯朴的白色思维,而去善意的嘲笑他,甚至作弄他,这难道不是对他们自身的理想的嘲弄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