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49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再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的育种课题,以解决更大范围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从国际水稻研究所获悉,全世界面临“人口膨胀,耕地锐减,粮食紧缺”的严重危机。但当时我国许多人被国内一时出现的“卖粮难”现象所迷惑,对于水稻高产的问题似乎淡漠了。这时,袁隆平却高瞻远瞩,大声疾呼,写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大胆地指出: 
    
    我国是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仍是我国十分严峻 
    
    的问题。我国以占世界1/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5的人 
    
    口,提高粮食产量仍然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目 
    
    前,杂交稻虽然已应用于生产,但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还 
    
    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不久以前,日本制定了一个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 
    
    在15年内育出比现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面对这 
    
    一国际上的育种新动向和20世纪末把我国农业产值翻一番 
    
    的任务,我们认为,我国杂交稻育种,在注意提高品质的同 
    
    时,也须制定超高产育种研究计划。特别是杂交水稻,从产 
    
    量育种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是杂种优势利用,能把 
    
    形态改良同生理机能的提高密切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物 
    
    学产量和经济系数都得到提高,既可增“源”,又可扩 
    
    “库”,这就比一般的形态育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袁隆平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选育超高产组合的4条途径,其重点是培育“核质杂种”。袁隆平总是不断提出新的科研课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说: 
    
    “创新是贯穿袁隆平院士科研活动的一条主线,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凡的创新胆略,执著的创新精神,独特的创新风范,是袁先生获得成功的要诀。” 
    
    袁隆平认为,现在的籼型不育系,也是一种“核质杂种”,是一种野生稻的胞质和栽培稻的胞核互作型的“核质杂种”。这种“核质杂种”表现出雄性不育和有卡颈等“负效应”。 
    
    袁隆平提出了他的新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负”必有“正”,如果将籼稻的细胞核导入进化程度较高的粳稻细胞质中,育成粳质籼核的“核质杂种”,就可能出现“正效应”。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 
    
    袁隆平根据超高产育种的要求,又果断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到更大的研究领域中去探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只有采用新的育种材料和选用新的育种方法,才能在产量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对这一新的设想,通过育种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一些试验材料中看到一些苗头,但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袁隆平并不因此而泄气。他在回顾这一段探索历程时,谦逊地说:
    
    “我的有些设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设想的正确与否全靠实践检验!” 
    
    “核质杂种”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使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没有按照理论设想产生出“正效应”的“核质杂种” 呢?如果产生这种“核质杂种”,其后代既可能具有高产的杂交优势,又可能恢复正常育性,那时就不再需要年年制种了,这正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是“核质杂种”的设想不科学吗?袁隆平也无法轻易否定。 
    
    “三系”杂交稻进行“三系”配套的艰难历程,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他想,自己当年对水稻“三系”的设想,也是符合科学的,但把设想变为现实,却是那么艰难!前6年培育的南广粘不育材料,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保持系,而无法实现 “三系”配套。只有神奇的新材料“野败”被发现以后,才打开了突破口,而后只用了3年时间,便实现了“三系”配套。这就充分证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超高产“核质杂种”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反复探索的过程。 
    
    1987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这一年,国家科委将“两系法品种问和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以及“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担任“863-101-01”专题组组长,并亲自主持了 
    
    “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袁隆平牵头组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袁隆平以一个科学家的过人胆识和丰富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育种理论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法杂交小麦等一系列新品种相继研究成功。 
    
    我国农作物育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局面。 
    
    人们感慨地说,在杂交水稻处于迷茫或转折时期,袁先生总能够提出正确的思路,令同行们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对此解释说:
    
    “这就是袁先生胆识过人之处。面对困难,袁先生毫不退缩,总是善于抓住关键,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突破困难,做出理论设计,再到实践中寻求答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直至获得成功,这就是袁先生成功的秘诀。” 
    
    袁隆平在自己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 
    
    山外青山楼外楼, 
    
    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首诗表达了袁隆平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 
    
    有人说,袁先生那聪颖的大脑中,似乎潜藏着一座巨大的水稻宝藏,对这座宝藏的开采,似乎无尽无休。 
    
    袁隆平说:
    
    “人类本身便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体共有1万多亿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互相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其特殊分工,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他说: “最神秘的要数我们人类的大脑,它使人们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能够想像,能够创新。”“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的高级阶段,所以人类有义务把某些处于低级阶段的生命例如我们研究的对象——水稻,向高级阶段推进,再推进!” 
     
                  第二十五章 群星璀璨
 
    
    年复一年,布谷鸟飞去飞来,一茬又一茬年轻人从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杂交水稻事业也随着年轻人的成长而发展。 
    
    袁隆平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所以,他对年轻人寄予了厚望。认为只要年轻人继续干下去,杂交水稻事业的青春将会永在。 
    
    袁隆平坚持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选拔和培养人才。早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还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感到单枪匹马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就从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李必湖与尹华奇两名学生当助手。当时,正处于 “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学文化、学知识被视为“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可袁隆平顶住了滚滚逆流,从“水稻雄性不育” 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自己带头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他对助手们说: “红,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专,就是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为了帮助助手学好英语,他挤出晚上的时间给他们上辅导课,持之以恒,从不问断。有一次,爱人邓哲患急病,他与尹华奇送邓哲去怀化住院,当晚赶回安江农校后,小尹考虑到老师旅途劳累,劝老师早点休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