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0章


可是袁隆平仍然坚持给他补了一个小时的英语课,才去休息。袁隆平对小尹说:
    
    “制度是自己定的,贵在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外语是无法学好的!” 
    
    他注重教授弟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常将一些好书介绍给他的弟子们。这些好书,有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有文史哲方面的名著。他说: 
    
    “好书如同太阳,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有人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患。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以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生存是一种哲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引发出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则是一种生存之中的大境界了。”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在科研上,他不尚空谈,不搞花架子,而是讲求实效,要求多出成果。他总是为助手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0世纪70年代初期,杂交水稻“三系”刚刚配套,他就将身边最早的两名得力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分作两批送进了农业大学深造。两名助手大学毕业后又重返育种和教学岗位,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后来,当条件成熟时,袁隆平又先后多次派他们去美国,帮助美国解决了杂交稻制种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了美方的赞誉。现在李必湖已是研究员,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杂交水稻研究室主任;尹华奇也是研究员,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主任助理,成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内的技术中坚。他的助手们深有感慨地说:
    
    “没有袁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隆平拥有一颗童心。他乐观开朗,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幽默。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肚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和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年轻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 
    
    他说起天文知识、地理知识来也兴趣盎然。 
    
    他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上跳踢踏舞,引得年轻人捧腹大笑。 
    
    他忧国忧民,是一位心怀古今天下事的感时伤世者,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长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使得他善于团结人,善于操着很重的湘音,激情而幽默地侃侃而谈,许多科研助手都是他的忠实听众。 
    
    他对弟子们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你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爱着脚下的土地,你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着,顶天而立地。”他说:
    
    “我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那么一天,四位工匠凑到一块儿,决定每人出一副对联,说说自己的行当。 
    
    “铁匠首先开口,他说:‘两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木匠说:‘一把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刻字匠说: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剃头匠说:
    
    ‘新世界从头做起,旧观念一手推开。横批是:头顶功夫。’ 
    
    “听听,他们的话多么有气魄,多么豪迈,他们对自己的行当是多么热爱。” 
    
    袁隆平待人平和与宽容。他崇尚孔夫子的中庸之道。他常教诲身边的弟子们说: 
    
    “任何事物要维系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使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稳定地发展自己。而一旦失去这种平衡,便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威胁。” 
    
    他说:
    
    “一个人倘若争取事业的成功,必须懂得宽容大度。极端的境地,使人丧失理智,失去对事物的冷静思考,往往使人滑人荒唐的失败的泥坑。” 
    
    “早在几千年之前,孑L子就提倡像曾参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说, “人这一生啊,不可能至善至美,但倘若你能时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接近真理,那便是人生的幸福境地。” 
    
    在科研事业中,他倡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崇尚人才的优化组合。他说: 
    
    “我国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魏公子列传》,完全可以当做一部人才学,而且,其中阐述的某些观念还是很超前的。 
    
    “司马迁笔下的魏公子,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来投奔他的人很多。他主张,人无论贵贱、尊卑、贫富,也无论长幼,只要有本事,就可以为同一事业去共同奋斗。他将看大门的、杀猪的与豪富共同组成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群体。 
    
    “魏公子特别看中政绩,不看官衔。诸如,侯赢,小吏也;朱亥,布衣也。可以说,他们都无显赫的地位可言,可是他们出的点子就是管用,事情在他们手下能够办成功,这就是人才。 
    
    “我很赞同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中阐述的观点,我不大赞同当前流行的‘说你中时,不中也中;说你不中时,中也不中’的用人格言。在我看来,你有科研成果,你有业绩,便是中;否则,便是不中。” 
    
    袁隆平的得力助手罗孝和说:
    
    “袁先生在科研事业中,没有门户之见,从来都是搞‘五湖四海’,我便是他搞‘五湖四海’ 的受益者之一。” 
    
    袁隆平每当提到罗孝和,更是赞不绝口。他称赞罗孝和在科研中态度谦虚,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说,小智慧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所以,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是谦虚的,不应该是狂妄傲慢的。要干成一番事业,需要极清醒的头脑、极坚韧的自制力和极淡泊的心境。 
    
    罗孝和原是一位农家子弟,从播种、插秧、中耕、施肥到收回盘中的稻米,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他都随父亲干过。所以,他对水稻的感情异常深厚,说起水稻来,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罗孝和从不小看碗中那白灿灿的米粒,他以为那是父辈的辛勤汗水凝成的,那里包含着父辈从耕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近乎相濡以沫的感情。所以,罗孝和在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事业中,总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 
    
    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孝和培育“三超稻”时,只增产稻草不增产稻谷的经历,在他内心深处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他横下一条心,重新更换组合。他压缩“二九南A”不育系,扩大 “’V20A”、“珍汕97A”;恢复系则用“LR26"’代替“LR24” 和“LR66l”,从而培育出了“威优6号”和“汕优6号”。经过更换组合以后培育出来的这两个新品种,抗性好、生育期短,优势非常明显,很快被湘北湖区稻农认可,并在那里稳固地扎了根,最早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组合。 
    
    与此同时,罗孝和还协助袁隆平育成粳稻不育系“黎明”,给辽宁配出粳稻杂交组合“黎优57”,80年代种植面积数百万亩,这一成果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981年,籼型杂交稻获 “国家特等发明奖”。 
    
    80年代,罗孝和协助袁隆平进行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两系法杂交稻是袁隆平与罗孝和首创,与三系法杂交稻相比,具有配组自由、种子生产程序简化、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但技术难度很大。这项研究于1987年被列入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全国10多个省区在海南岛南红育种基地协作攻关。在艰难的开创工作中,罗孝和是袁隆平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时常是24小时守候在稻田中,观察稻秧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这期间,他曾突然接到家中的急电: 
    
    父病危,速归。 
    
    留还是归?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袁隆平和诸多同事倾向他归,而他自己却坚持留了下来,继续他的科学试验。 
    
    几天以后,他接到了家中第二封电报: 
    
    父病逝。 
    
    罗孝和放下电文,泪水挂满双颊。他给家中发去一纸电文: 
    
    待我试验成功,家祭慈父,以忠报孝。 
    
    这天夜间,罗孝和怀着悲痛的心情,身披月光向海边走去。海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蒿草。他看到海南的蒿草,便想起家乡山坡上、田埂里、道路两旁生长着的蒿草,它们年年月月生长繁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初夏季节,父亲总是割下许多蒿草,晒干后,编成草绳,在夏季的夜晚,点燃草绳,驱赶蚊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