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51章


 
    
    在他的家乡有许多种蒿草,大多以气味命名。例如香蒿,顾名思义,香蒿的叶子发出浓浓的香味。他家的墙角里,父亲种植了几株高大的香蒿,每当夏天的夜晚,在庭院里乘凉时,他坐在父亲身边,觉得吸入鼻腔、渗入胸怀的都是浓浓的香蒿的味道,真是畅快极了,充满了温馨的天伦之乐。 
    
    苦艾蒿是一味中药,有清凉解暑的功效。每年端午节,慈祥的父亲采来大把大把的苦艾,插在门框上,等到苦艾晒干,父亲又精心地把干艾收起来。待阴历除夕,老人家把苦艾叶放进木盆里,冲一盆热水,要儿子洗澡,说是可以洗去一年的尘垢,保佑来年不生病。 
    
    罗孝和的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豁达大度。他老人家说过,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可贵,是以奉献为标志的;一个人是否被人尊重,是以能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为前提的。正如水稻的生长,其根系向地下延伸,吸取营养,是为了稻株向上生长,而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结出稻谷。结实的株苗,是有益于人类而受人类尊重的;而那些疯长的稗草则是被人们鄙视而加以铲除的。所以,一个人在获取生活必需品之际,养成大公无私为他人做贡献的品格,是可贵的……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老父亲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地在罗孝和的耳边回响。他眼含热泪向着咆哮的大海,向着朗朗的明月,深深地鞠躬,愿父亲那纯洁高尚的灵魂,升向苍穹,融入大海! 
    
    罗孝和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育成全国第一个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它具有优质、多抗、高配合力、广亲和的特性。“培矮64s”的诞生,打破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地区局限性,改变了当年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不稳的艰难局面,“培矮64S”的育成为籼型两系杂交稻的育成和优势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不久,“培矮64S”被全国十多个省(区)用来配制强优组合,并成为全国应用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 
    
    袁隆平不愧为伯乐,当他自己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热诚地推荐罗孝和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袁隆平在呈报表上为罗孝和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 
    
    罗孝和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奋战了30年,为杂交水稻 
    
    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成应用建立了卓著的功绩,是籼 
    
    型三系杂交稻的重要功臣,杂粳稻的开拓者之一,两系杂交 
    
    稻的功勋干将…… 
    
    由于袁隆平的鼎.力举荐,2002年2 月1日,罗孝和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如愿以偿地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然,这是后话。 
    
    袁隆平总是豁达宽厚地与他的助手们相处。他把自己比做一条鱼,把他的助手们比做水。鱼是离不开水的,只有水域宽广,鱼才可以在水里自由游弋。 
    
    袁隆平的另一位得力助手尹华奇,于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得克萨斯州聘为杂交水稻顾问。由于尹华奇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美国当局曾有意将这位风华正茂的科学家留在美国。袁隆平听说后,风趣地说: 
    
    “鱼儿离不开水。倘若肥水流向外人田,我这条鱼就快变成泥鳅了。” 
    
    袁隆平借访美之机,热诚地将他的大弟子尹华奇重新召回到他的麾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籼稻米质差的问题人所共知,由来已久。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人们渴望提高生活质量,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提高早籼稻米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具有远见卓识的袁隆平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故将他的得力弟子尹华奇从美国及时召回,为他立项,专攻早稻米质改良。 
    
    尹华奇终于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通过两系法,用美国的爪哇稻与核不育系配组,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两系法早籼稻新组合“香两优68”,在湖南进行大规模种植示范,获得大面积的丰收。为此,全国“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在湖南召开。会议组织南方稻区各省区的代表和专家参观了湖南长沙至岳阳10多个乡镇10多万亩两系法杂交早稻示范现场后,都感到精神振奋,为走出早稻米质差的困境增强了信心。专家们在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看到农民刘忠武播种的1.7亩‘‘香两优 68”,每亩有2.6万株基本苗,经过测算,预计亩产可达524公斤。我国湖南两系法杂交优质早稻10多万亩连片种植,长势喜人,这项技术基本成熟,可以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为解决我国南方早籼稻大量积压问题带来了希望。 
    
    袁隆平慧眼识珠,善于开掘每位助手的潜能,所以能够获取如此辉煌的成果。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党总支副书记谢长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汶样写道: 
    
    名师出高徒。在导师袁隆平的培养下,湖南杂交水稻研 
    
    究中心、安江农校以及海南育种基地,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一 
    
    定理论水平和丰富育种经验的技术力量,成为“绿色王国” 
    
    中的一群新星。在导师袁隆平的指导下,李必湖25岁的助 
    
    手邓华凤,于1987年在安江农校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发现 
    
    了神奇的光敏不育株,现已育成安农S-1光敏不育系。这 
    
    一新成果,使中国的杂交稻研究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 
    
    正是袁隆平长期坚持育种又育人的必然结果。 
    
    通过杂交稻的育种实践,培育了一批叉一批人才。这一 
    
    批批人才的涌现,又促进了杂交稻的育种科研。为实现袁隆 
    
    平杂交稻育种的新战略设想,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是一个崭新的产业,这个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杂交水稻专业知识,包括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为推广杂交稻而产生的全国各级种子公司及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中的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仅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拥有高、中级科技人员81名,其中院士1名,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34名,助理研究员38名,客座研究员、教授9名。袁隆平还亲自带出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以袁隆平所在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持单位的全国协作网所拥有的高级技术骨干就更多。从两系杂交稻突破阶段列入“863”计划以来,全国共有23个协作单位,荟萃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精华,它们协同攻关,既成就了杂交水稻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高级育种、繁殖、制种、栽培、基础理论研究乃至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家团队。 
    
    袁隆平作为一个成功的登攀者,我们看到了留在他身后的~串串闪光的脚印,我们也看到了从那峰峦上升腾起来的璀璨的群星。诸如罗孝和、尹华奇、李必湖、邓华凤等,他们与袁隆平一样,曾经是一个个凡人,但是,他们在袁隆平的带动下,终于不同凡响,成为嵌镶在太空中的一颗颗耀眼的星星。 
                  第二十六章 “东方魔稻”对西方的诱惑
 
    
    袁隆平创造的“东方麾稻”的神话,征服了西方,对西方富商产生了极大的诱惑。 
    
    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早在1979年5月便闻讯赶到北京。我国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的1.5公斤杂交稻种,共3 个组合,每个组合0.5公斤。威尔其带回去小区试种,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美国的水稻良种比较,增产33%至93%。 
    
    威尔其对杂交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12月,他再次来华,经过谈判,与我国种子公司签订了在种子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的原则协议。 
    
    1980年1月,威尔其第三次来华,双方正式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中方将杂交稻制种技术传授给美方,在美国制种。制出的种子在美国、巴西、埃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6国销售。圆环种子公司每年从制种总收入中提取6%付给中国作为报酬,合同期为20年。这是一项对于两国和两国农业科学技术都很有意义的合同,也是中国农业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的合同。 
    
    根据合同规定,袁隆平一行3人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制种基地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